* * *
1月29日,葛继彬赠《首都计划》((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南京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九月第一版,二〇一〇年六月第三次印刷,此书为"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之一种)、《南京的风花雪月》(陈正荣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五年七月版)各一册。
2月2日,收到万宝志从天津寄来《儿女英雄小说研究》(倪斯雯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十月版)签名本一册,并附短信:“送上一册我爱人出的一个小册子《儿女英雄小说研究》,请指正。她在写作此书时,我帮着收集了些资料,买书是我们的基本功呀。《开卷》每期必看,五至八期未收到,先生如方便,受累补寄一下好吗。”四期刊物已补寄给万宝志先生。
倪斯雯,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主攻中国古典文学,兼及现当代文学与教育学等。
2月18日上午,看望九十叟抱叶居士忆明珠先生,所谈畅快淋漓。获赠《抱叶居墨迹二种》(青岛出版社二○一五年十月版,一函三册,宣纸线装)及“宁文写意”题签。
忆明珠在前言中写道:
拙著《抱叶居墨迹二种》,含两个小册子:一、《抱叶居尺牍》,二、《闲花书屋偶记》。前者是我给亲友的信函,东扯西拉,家常闲话而已;后者是所见所闻的杂录。而我年届耄耋,足不出户,访者稀少,录者,或亦多老生常谈,不足道也。而我对于本书名中之"墨迹"二字,想多说两句。"墨迹"者何?即以毛笔濡墨所书之文字也,亦即吾人所谓之"书法"。书而有法,则将文字从社会意识形态交流之工具,另立门户,跨入了审美系统。它虽附丽于文字,却借此机会将文字变成了美的载体,几乎是诸般的美的载体。"诗入司空廿四品"唐司空图《诗品》一文收诗的艺术品性列为雄浑、冲淡、浓、沉着等等二十四类之有,诗如此,画何尝不然?书亦何尝不然?
诗、书、画三者,无不源于生活、源于主客观的诸般生态,同源而分流!
说的太多了,但也不见得离题太远。因为我的这两个小册子,是我用毛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也算是我的“书法”吧。“书法”是我们祖国文化的“顶级国宝”。我的所谓“书法”,“字”而已!但我愿为它书写一辈子,生死以之!
在群众中对于书法的爱好有着广泛的基础。我的外甥陈向真君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因公务在身,难得能倾心艺事,抱此遗憾,或亦由于沾亲带故的关系,似更垂青于我的手书文稿,遂愿出资影印这部《抱叶居墨迹二种》。我十分高兴接受他的这番美意,并深为感谢。而此书责任编辑刘咏先生曾经是我早前出版的《抱叶居手函墨迹》的责任编辑。我们互不识面,而于出版事物中两次相遇,真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了!而他又是一位书法家,更希望他于我的书法习作多予指导、教正!
2月13日上午,携赵瑞蕻先生诗集《梅雨潭的新绿》(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版)去看望九十七岁高龄的杨苡先生,闲聊之余,请杨先生在该书扉页签名留念。杨先生签名之后,又写下——一本旧书,勾起无限回忆。感谢你!
这本诗集分为“遗忘了的歌曲”、“为你再唱起歌来”、“国际友谊之歌”三辑,作者写于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日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非常感谢我敬爱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今年正好是沈先生的八十寿辰)为这诗集题签!对于我,这些是最好的鞭策和纪念了。”但出版时沈从文的题签却因故未用。
书前印有作者自撰简历:
赵瑞蕻,学名赵瑞霟,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一九三五年夏温州中学毕业。从小喜欢文学,十六岁开始写诗先后在温中校刊《明天》等上发表诗歌、论文和译品。一九四○年夏毕业于西南联大外国语言文学系。在中学教过两年多英文一九四二年冬入中央大学外文系和现南京大学外文系、中文系任教直到现在,一九五三年秋至一九五七年夏到得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大学讲学四年。
几十年来除写过不少诗外,并从事于翻译与学术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有关中外文学论文数十篇,出版了《红与黑》、《卡斯特洛女修道院长》、《马雅可夫斯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德文本)、《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等译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江苏作协理事、诗歌组长,江苏鲁迅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顾问。
3月18日,收到刘克定从深圳寄来的一套六本由他主编的《旅人蕉文丛》(暨南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一月版),六本书分别为《旧时星》(刘克定)、《谈非常谈》(顾农)、《方寸天地》(朱大路)、《缤纷的箫声》(新加坡·尤今)、《秋红柿》(马来西亚·朵拉)和《四弦琴》(赵蘅)。
编者在《总序》中道出了本套丛书的缘由:
在酝酿组织出版这套丛书之时,我们取名为“旅人蕉文丛”,意在希望这套丛书像旅人蕉一样,为在求知跋涉中的读者,提供一片心灵遮风避雨的所在,奉献一掬清香的生命之泉,充分释放文学怡情悦性之效。于是,我邀集几位作家、老友,向他们索阅样稿,承蒙他们及时惠以支持,才得以完成这件有意思的事儿。
所谓丛书,应该是“文以类聚”,但千人一面,就失之平俗,所选的六本书,力求风格各有侧重,有说文谈史,有杂文随笔,有海外游踪,也有国内见闻,更有历史人物考证,长有韵味,短不谫陋,妙趣横生,“五味杂陈”,实在尝鼎一脔。
刘克定所著《旧时星》是作者近年研究、辑佚苏曼殊和张资平的资料和轶文的汇编,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整理编写苏曼殊、张资平的身世,力图用文学的笔触,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因为他们的作品和遗笺太多,只能就收集得到的,约略作些介绍和笺释,以窥一斑。”
4月2日,收到上海吴钧陶签赠的《狄更生诗选》(吴钧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十一月版)、《爱丽丝漫游奇境》(〈英国〉刘易斯卡罗尔著,吴钧陶译,作家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九月版)及所书杜甫《归雁》墨迹一帧。
4月5日,收到靳飞从北京寄赠的新著《梅氏醉酒宝笈》(现代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一月版)签名本一册。本书是作者集二十余年戏剧研究功力推出的一部力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对京剧梅派代表剧目《贵妃醉酒》形成过程探幽所式的考察,阐释了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这一观点的艺术真知与强大生命力。下篇对《贵妃醉酒》做了详尽而富有创见的全面解析,予人以诸多方面的启发。作者运用戏剧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使全书立论有据,新意迭出。
靳飞,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北京,少年开始写作和戏剧研究,师从张中行、严文井、吴祖光、胡絜青、许觉民、叶盛长、屠珍、关根祥六等先生。曾任日本朝日文化中心讲师、东京大学讲师、特任教授,东京大学驻北京联络处首任代表。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总制作人、导演。现任北京戏剧评论学会会长,法人代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等。著有《风月无边》、《樱雪盛世》、《煮酒烧红叶》、《北京记忆》、《茶禅一味》、《张中行往事》、《日本意象》、《中国学者看日本》、《沉烟心事牡丹知》等。
4月6日,收到韩三洲从北京寄赠的新书《书丛探幽集》(北岳文艺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一月版)签名本一册。此书为“格致文库”之一种,该文库的广告语为——留给未来中国的好笔墨。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所作随笔三十余篇,主要篇目有:回忆是靠不住的、杨宪益先生二三事、作为自由主义者的赵俪生、票友张伯驹、二十一岁的谢韬都读些什么书、“因祸得福”的成舍我、话说“书淫”黄侃、听启功先生讲课、、戏迷顾随、那些令人神往的协和往事、“似我者死”——荀慧生给刘长瑜的学戏启示等。书前书后无序跋文字。书前印有作者简介如下:
韩三洲,河南郑州人氏,现居北京。上山下乡做过知青,参加工作当过旷工,后从事医务工作直至三年前退休。性善读书,偶涉笔墨,十余年来见诸报章的数百篇文章,大多也是随感而发的读书笔记。
日前,由王英志主编的《袁枚全集新编》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二〇一五年十月版)。《新编》精装本二十册,四百三十五万字,一千九百八十元。
一九九三年,由王英志主编的校点本《袁枚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推出,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其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全集也存在着若干不足,最主要的是对袁枚手稿、抄稿等集外作品未及搜集,留下缺憾。近年来随着学界袁枚研究的进展,袁枚的零散诗文尺牍手稿陆续被发现者颇丰;特别是王英志有幸结识了袁枚八世嫡孙袁建扬先生、嫡孙女袁建中女士,得到了被认为已失传的袁枚日记手稿(部分为抄稿)《纪游册》三卷,以及不为人知的诗稿《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二卷,存诗二百四十余首,其中集外诗九十余首。同时袁枚集外刊刻作品亦被学界发现,计有《双柳轩诗集》一卷,存诗二百四十首,集外诗一百三十首;《双柳轩文集》一卷,存文二十二篇,集外文十二篇;《随园集外诗》四卷,存集外诗三百九十余首。总计新发现的袁枚集外诗达七百余首,占《小仓山房诗集》四千四百余首的七分之一强;集外文五十余篇;尺牍一百余通。可谓沉沉夥颐。为了弥补《袁枚全集》的不足与缺憾,王英志乃经二十余年之功编纂校点了《袁枚全集新编》。
版式设计:速泰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