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李伶伶 王一心:《一介书生家国梦:胡适人生地图》序

辛亥革命网 2016-08-30 15:14 来源:《开卷》二零一六年第九期 作者:李伶伶 王一心(南京) 查看:

许多人的功成名就,都是因为在别人都不做事的时候做了事。(胡适)





  胡适对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颇不以为然,他的观点是“知难,行亦不易”。此言一出,立刻遭来党国人士的群起攻之。他们的不能容忍,并非手中握有足够的真理可以证明胡适乃是谬论,而是小子竟敢置疑国父!如此胡适自然难以骂倒,他的观点倒因此为更多的人所注意,甚至他的“甲难,乙亦不易”的句式也流行开来。多年后抗战爆发,胡兰成还曾借用此句式,写过一篇“战难,和亦不易”的文章。而我们眼下所要做的,可以说是将“知”与“行”二者联系起来,亦即循迹于胡适的人生脚步,画一张他的私人地图。换句话说,是用“行”的方式、通过“行”的过程来了解、感知传主。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虽然信奉者甚夥,可基本上就是一句废话——关于“出名”的道理那还用说吗?世上还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不用说的话,还不就是废话吗。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临的问题是欲出名而不得的苦恼,而不是出名早好还是晚好的纠结,或是明明可以早出名而偏要押晚。不知张爱玲话中的思想是来自小时候就有的对出名的渴望,还是耳闻林语堂胡适出名的故事?

  当今人们对于出名的热情超越了以往任何朝代,原因是伴随出名而来的物质与非物质利益前所未有地巨大,以至出名被视为成功的终极形式,被无数的人梦寐以求,而出名之心迫不及待,当然越早越好。这一点,显然与胡适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有些差别了。

  人们说到胡适的出名,都喜欢用一句“暴得大名”来形容,细品始作甬者原意,是含有不屑在内的,仿佛巨大的名声之于胡适,是陌上行被春风撞了个满怀。反映出那年代的人们蔑视轻易与弄巧搏取名声的“出名观”,尽管并没有说中胡适。

  胡适的出名,既非一夕陡然成就,也不是年少偶得便宜。首先,他的出名之因,是怀着改革传统的宏愿的,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与为什么;其次,他的出名之途有过踽踽独行的时刻,有过苦闷的历程,他的名诗《两只蝴蝶》就是那时郁郁心境下的产物;其次,他的白话文主张开始并不被朋友们所认同,他的争辩淹没在朋友们狠狠地挖苦声中。他发表于世振聋发聩的《文学改良刍议》时虚龄二十七岁,年纪已经不算太轻了——在那个年代,这年龄已是两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人并不少见。还有一点,有必要特别提示,即他的成名,不是“预则立”的结果,不是求仁得仁式的初愿终偿。

  对于胡适的成名,如同对于他的博士学位一样,好些人是不服气的,所谓“誉之所至,谤亦随之”,而胡适并不是一个线条粗到可以中漏一切訾议的人,尽管他一方面努力要求自己对别的人挑刺“不生气”,却最终还是在克服生气的过程中倒了下去。

  总之出名对于胡适来说,并非是一件可以漠然处之的事情。有人曾对教育家黄炎培的出名不以为然,问胡适黄氏何德何能何以享此大名,胡适一时不能答。若换了个人,也许会将此问题只是作为朋友间的随便一说而转身置之脑后,胡适却过后细思量,还把思索写在了日记里。他的答案是,黄炎培是在人们都不做事的时候做了事。而且推及其他,认为许多人的功成名就,都是因为在别人都不做事的时候做了事。胡适自己的成名,是也可以套用此公式,或也可以将此视为他对自己成名的评说。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老话,现在怕是没有人肯信的了。人在出名尤其出了大名之后,或拥有某种权力,或得到不少便利,或获取一些机会,社会上许多资源会向其打开绿色通道,这种时候,其品行、德性、能力等等这些内在的东西就更容易显现出来,不啻给作者增加了观察了解的机会。胡适被名气与名声纠缠了一辈子,他是既乐在其中,又苦在其中;既因名得福,也为名所累,他的人生的独特性甚至由此而来,他的人生地图也因此更显得五彩斑斓。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一介书生家国梦:胡适人生地图》,李伶伶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一月版,定价:四十六元)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