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开卷 | 桑农:文章真处性情见

辛亥革命网 2017-12-25 08:51 来源:《开卷》2017年第12期,第十八卷总213期 作者:桑农(芜湖) 查看:

“久已无心读书。近思应有以自勉,以防光阴之继续浪费。……乃念应先以有强大吸引力之著作为伴侣,方能挽此颓波,重新振作。”(孙犁晚岁语)

 
  林谷先生的《钓台随笔》,作为“开卷随笔文丛”之一种,最近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所写的文章,主要是读书随笔,另有少量记人记游散文和名物小品。我感兴趣的,自然是读书随笔一类。作者所谈的书与人,大多是我读过的、熟悉的,甚至有些还曾撰文谈论过。看一看别人如何来写相同的书人书事,或许也可以有所“镜鉴”吧。

  《钓台随笔》分八辑,共收录文章五十九篇。第一辑七篇,谈孙犁;第二辑六篇,谈知堂;第三辑五篇,谈谷林和止庵;第四辑四篇,谈胡适;第五辑十四篇,谈《西谛书话》、《吴宓书信集》等;第六辑六篇,谈李霁野;第七辑五篇,谈房龙、鹤见祐辅等;第八辑十二篇,系游记散文和名物小品。这种分类方式有点特别,以前似乎见过一例。好处是内容一目了然,便于读者翻检;不过,也有令人困惑之处,即先后排序理由何在。孙犁为什么排在知堂之前?胡适为什么排在止庵之后?李霁野为什么夹在中外两组读书笔记之间?作者肯定有他的用意,旁观者未免不明就里。

  的确,阅读容易,理解难。许多文字,表面看上去清楚明白,其背后的深意却颇为隐晦。优秀的读书随笔,不仅在于点评字面的呈现,更在于阐发文字背后的涵义。我对《钓台随笔》的作者一无所知,对他的意图不便妄加猜测,对这本书也无意评头论足。我想说的是,浏览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的读书随笔恰有如此意向,即不纠缠于文字表面,而注重探究写作背景,揭示深层意蕴。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孙犁读史》一文。作者对某种“新论”不满,便作文予以反驳。他针对的是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里的一段话:“(孙犁)晚年提倡阅读和写作古文,文字入于艰涩一途,思想大为锉减,简直退回到故纸堆里去了。”作者认为,孙犁晚年读史,钻进故纸堆,却能跳出故纸堆,洞察古今,而且读的时机也有点特殊。他引了孙犁题写在《史记》上的“书衣文录”:“今年入夏以来,国家多事,久已无心读书。近思应有以自勉,以防光阴之继续浪费。……乃念应先以有强大吸引力之著作为伴侣,方能挽此颓波,重新振作,此书乃当选矣。”由此观之,林贤治对孙犁的评论有失偏颇,自不待言。当然,林贤治的话也有其特定的语境,如何理解则又另当别论,在此不赘。

  孙犁晚年的遭遇,其实不过是知堂中年遭遇的重演。本书《灯下常伴〈夜读抄〉》一文,谈到知堂《夜读抄》也是一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读物。一九二七年,国内形势大变,知识分子进一步分化。知堂走上一条不同于鲁迅的道路,文章也转向枯涩苍老、古雅遒劲。一部分读者认为他愈加“炉火纯青”,一部分读者则认为他逃避现实、思想落伍。文中转引了知堂《闭户读书论》里两段文字:“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谈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我始终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书,它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面了。”作者认为,《夜读抄》就是以史为鉴,来观察现实生活并加以批判的思想结晶。

  书中还有一篇《知堂草木虫鱼文之再欣赏》,也具有类似的品鉴思路。在作者看来,知堂的草木虫鱼文绝不只是介绍一点知识趣味那么简单,而是别有深意存焉。他同样关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复杂心境与写作动机,再次转引了知堂自己的文字:“现在实在无从说起,不必说到政治大事上去,即使偶然谈谈儿童或妇女身上的事情,也难保不被看出反动的痕迹……现在便姑且择定了草木虫鱼,为什么呢?第一,这是我所喜欢,第二,他们也是生物,与我们很有关系,但又到底是异类,由得我们说话。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吧。”

  有人主张“同情的理解”,有人主张“理解的同情”。《钓台随笔》的作者正是朝着“理解”与“同情”合一的方向努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写下了一些透彻精辟的篇章。其中某些片段寄意深远,读来感同身受,让人浮想联翩。例如《也读〈广阳杂记〉》的结尾:“《广阳杂记》除了那些有助于了解那段历史的轶闻轶事,还有一些是专写作者本人的内心活动与感情世界的,由于是心灵实录,我们至今看来还会引起一丝同情与感伤。如有一次他寄寓在一座寺庙里,突逢一场‘狂风怒号,雨如覆盆’的极恶天气。他静坐室内听风雨声,不禁想起故人‘死已过半’,而今尚存者,也如‘深秋败叶,零落萧条,天各一方,不能聚首’,不禁悲从心来,于是,他当即拿起笔墨,在雨窗前将他这些新老朋友(约三百余人)的‘性情学问’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来日‘暇时披阅’,‘以代把晤’。全文写得字字有情,感人肺腑。于是我想,刘献廷所写的这部《广阳杂记》绝非一时消闲之作,从其整体来看,是带有那个风雨交加的特殊年代的斑斑痕迹的。”

  翁同龢有诗联云:“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以上这段文情俱胜的言辞,庶几近之。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