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开卷 | 子午源:晚晴室书院疯人院

辛亥革命网 2018-02-02 09:07 来源:2018年第1期,开卷第十九卷总第214期 作者:子午源(海宁) 查看:

种德如深海。

 
  一棵绿荫如盖的老树,遮掩着一座破破烂烂的小瓦屋,完全不是想象中弘一法师圆寂的圣地: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瓦屋三间,破旧剥落,人逝去了,唯老树依旧,葱翠蓊郁,这老树一定得到法师在天之灵的庇护滋润。廊檐下四个方形砖柱,砖头斑驳残缺。中间那间正中一对大门,上半部的方格框子用硬纸板糊着,或者是用钉书机钉的,四角翘开了;左右两间是单门,也是破烂的门。

  曾见过弘一法师那帧涅槃时的照片,震慑我心。那照片,应该就是在我眼前左边这间瓦屋的单门里面拍摄的,这屋子当年是法师的卧室。法师圆寂后,头枕右臂,吉祥卧于一个狭窄的小床上,身着旧衣裤,赤着足,神态安详、恬静、自在,与圆寂前三日所书的遗墨“悲欣交集”相吻合。单薄的木板床下边,一双旧草鞋,了无他物。一生简朴如此,非人所思。法师遗嘱有言:“(圆寂后)不必穿好衣服,只穿旧短裤,以遮下根即可。”

  一百年前,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课堂里一扇门的故事。一次音乐课下课了,最后一位离开课堂的学生将门一碰,发出很大的响声。老师走出门外,把那位学生叫进课堂,神态温存而严肃,轻轻地说,以后走出课堂,关门要轻一点呀。然后,老师向学生诚恳地鞠了一个躬,轻轻地关上了门。这位老师就是弘一法师,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出家为僧,叫李叔同,任教音乐图画课。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是从弘一法师的门生丰子恺的文章里读到的,但老师的一鞠躬一关门,印在我心。

  伫留在瓦屋的前边,几扇破门,闪映出以往的幻象……

  如果能找到一位同行的人,果然是一桩好事,可我总认为不能勉强他人;何况这是去拜谒佛教圣地,要真心诚意。一大清早,一个人从宾馆出来,打的,急煞煞地叫司机直奔弘一法师圆寂的所在地:第三人民医院。为寻访这一圣地,我问询许多路人,都是摇着头,就连问寺里的一位僧人,也是说不清楚。

  三间瓦屋的门都锁着,进不去。倚在法师圆寂的那间卧室的窗口,看见两扇窗,一扇窗的硬纸板已经掉了。里面空洞洞的,潮乎乎的,什么也没有。我望了又望,不忍离开一步。

  这几间破瓦屋,被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包围着,孤零零的,一副可怜相。斑剥的外墙,前边涂上了暗红色,左右两边与后边都是白色;又坑坑洼洼,露出碎砖泥巴。烂瓦一片片,疏疏的,感觉上是盖不住屋顶的,幸亏有棵老树遮掩着大半个屋顶,稍稍减去几分孤苦伶仃。前后左右窗户洞开,有的只剩下了一扇歪歪斜斜的木窗,似乎要掉落下来。廊檐右边的角落里,一个蓝色的旧塑料水桶、一个破拖把、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畚箕、一把用烂了的扫帚……

  这儿,原来有不二祠、小山丛竹书院。就在我的身旁,还保存着一座旧牌坊,大约三四米高,两侧花岗岩立柱,坊额刻有朱熹墨迹“小山丛竹”。牌坊一侧石碑上镌刻着:“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一一五一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数年间在闽南一带倡导学风,一时从者如云,至有‘清源别派’之称。后人思惠,即在其‘种竹建亭讲学其中’之处,以朱熹手书刻石,立坊以纪。坊旁原有唐进士欧阳詹的祠堂,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圆寂处——晚晴室。”

  不二祠是泉州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欧阳氏的祖祠,供奉唐代进士欧阳詹。欧阳詹系泉州的第一位进士,他的祠堂被尊称为“不二祠”。祠堂“文革”期间被毁。

  小山丛竹书院就在不二祠的旁侧。书院建于宋代,因朱熹在书院讲学而闻名。据古籍载,书院“地处高阜,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宋朱文公种竹建亭讲学其中,匾为朱子手书,镌于石”。朱熹旧日登临称赞的小山,我想可能只是一个小土堆(高阜)而已,现在已看不出一点形迹。这小土山,因朱熹讲学种竹而名扬天下。明代小山丛竹亭重建,更名为“过化亭”。清代又扩建书院,重修讲堂,树立小山丛竹牌坊。后书院毁于兵燹。

  一九三四年,佛教居士叶青眼在小山丛竹书院院址创办温陵养老院。弘一法师曾三次移锡温陵养老院,又为“过化亭”题额。法师最后一次移居温陵养老院,是一九四二年旧历三月,就在这一年旧历九月四日圆寂于晚晴室。

  围绕着三间破瓦屋,左转一个圈,右转一个圈;左顾,右盼;徘徊着,踌躇着……是这儿吗?难道会是这儿吗?明明知道这里就是法师圆寂的圣地晚晴室,但心里头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不敢相信!

  先生,这儿是弘一法师圆寂的地方吗?我问坐在条石上的那人,那人神情呆呆,望着我,久久无言。

  阿姨,这儿是弘一法师圆寂的地方吗?阿姨头发凌乱,模样傻乎乎的,也是只瞪眼不说话。那条石上坐着几个人,我连着问了他们,都是如此,一副呆相。

  失望之余,沮丧不尽,还是先拍几张照片吧。我取出相机,心底酸苦莫名。都是些值得珍留的影像:瓦楞上的衰草,墙壁里露出来的伶丁筋骨,墙面上说不出名字的怪影儿,就连廊檐角落里的拖把、畚箕、扫帚,也感觉不是寻常物。

  一个刹那,侧边一位姑娘猛扎过来,像是要扑过来抢夺我的相机似的。她眼睛里露出异常的神色,亢奋地说:来,我帮你拍照、我帮你拍照……我心里咯噔一下,慌兮兮的,不知如何才好。跟在姑娘后边几米远的年轻人,想当然是她的先生。他看见我直愣着,忙对我使劲地挤眼色,看了看那姑娘,又用手指头点了点自己的脑袋,如此数次,我略有所悟,那姑娘恐怕是精神病吧。急忙转过身子,却仍然是芒刺在背。

  这个时候,我还不明白;直到与对面迎来的一位老者交谈,我才明白:第三人民医院是一所精神病医院。啊,疯人院!疯人!

  难怪,弘一法师的圆寂圣地没人知道,谁愿意提起疯人院呢?又有谁愿意去一个疯人院呢?

  小山丛竹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身影,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晚晴室,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师圆寂圣地;疯人院,疯人疯相……

  佛说无常,从理智上说,世间沧桑就是这样;可面对条石上呆乎乎的人儿,忆想历史变迁,感情上无论如何过不去。朱文公讲学的书院,高僧圆寂的圣地,怎会成了疯人院?我心凄然,浓得化不开的慈悲之情,弥漫在心头。

  说到慈悲,乡间有这么一句常用的俗语:他呀,连走路也怕踩死蚂蚁呀!而弘一法师就是一位怕伤害蚂蚁生命的人,法师圆寂的前几天,郑重地嘱咐侍者,交待后事:“……(入龛后)移居承天寺。去时将常用之小碗四个带去,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谨慎。再则,既送化身窑后,汝须逐日将填龛小碗之水加满,为恐水干去,又引起蚂蚁嗅味上来故。”离开世间之际,犹怕伤害蚂蚁,这就是弘一法师的大慈大悲!

  护生,是珍爱生命,爱护众生。护生,也是养一颗慈悲心,养一颗济世心,做一个人间的好人。

  俗人免不了俗气免不了俗思。我想,假如弘一法师活到今天,这位对蚂蚁生命也如此珍爱的高僧,与疯人院为邻,他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呢?假如弘一法师遇上那位猛扑过来的疯姑娘,他又会如何对待呢?一阵初夏的清凉风,老树发出簌簌的声响,喃喃自语着……
老树在说什么呀?
草于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自泉州返海宁的动车中,二〇一七年四月改定。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