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开卷 | 赵文石:天边那颗星辰

辛亥革命网 2018-02-09 15:43 来源:开卷第十九卷,总第215期 作者:赵文石(南京) 查看:

一个父亲对儿子产生的影响。

 
  我们这场追思会,主题是讲故事。同一个故事,解读却可因人而异,乃至迥然不同的。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我希望我们能留下尽可能多的往事。但我今天的这个发言恐怕有点有违初衷了。我试图通过几件事着重讲一讲一个父亲对儿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父亲对我的影响巨大,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记事到一九九二年八月赴美留学,那年我二十七岁。这一阶段我的三观与性格可以说完全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形成的。而父亲似乎对这个结果也颇感欣慰。我们父子情深,无话不谈。

  第二阶段是我在美国的十八年,前十三年不断地摆脱父亲的影响,重塑三观。不惑之年之后,才开始比较与反思中西文化的问题。最后得一结论,社会形态产生的根源在其文化。一个问题很多的社会必定是因为它的文化有问题。

  第三阶段,二〇一一年元旦回国,在短暂的亲情释放之后,中西文化冲突在我们父子之间得到充分体现,从过去的无话不谈到渐渐的无话可说,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世界观己大不相同,父子情深却又很难深入交流。我们彼此都为之感到痛苦!

  所幸在父亲去世前五周吧,我第一次替换妈妈在病房陪夜,从晚上六点到十二点半,父亲津津有味地听我海阔天空地讲了六个半小时,若不是同在病房陪夜的护工小杨不断提醒我们己经很晚了,我还会讲下去。那一夜父亲双目炯炯有神,精光四射。

  自从父亲住院后,这还是我第一次又见到了这熟悉的眼神。临睡前父亲说,今天你算是比较系统地讲了你的看法,我听了很高兴、很欣慰。其实那晚的话,以前我都和父亲零星地交谈过,只是往往没说几句,父亲似乎就显示出不感兴趣的神情,我自然也就不说了。那一夜,我们父子仿佛又回到无话不谈的从前。整整七年啊,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喜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准备父亲在青岛的画展,我翻看了父亲存在家中的所有画作,选出六十张,整体看过去非常精彩,又反复地品味他的题画诗,越读越让人叫好不已。父亲的题画诗是一流的:“一枝梅花横空过,青天在枕月在怀”这是李白,“溪头老梅伸筋骨,直送繁花上顶梢”这是杜甫,“佳人轻拈珊瑚笔,敲碎春冰如雷鸣”这是李商隐啊。

  父亲从八十二岁后只能坐着画点小画,有时我去他书房时,他正在画画,他总会问:“怎么样?”而我总是笑而不答或夸他字好,他必有所失落。准备青岛画展使我对他的题画诗和画都有了新认识。我把这个认识告诉父亲,我告诉他我认为至少有七八首题画诗是不朽的传世之作。父亲去世前一天,我还跟他笑言:“一瞬光中我暂住,一朵花前我长埋;面壁人去还留壁,此心非镜焉生埃”这首诗,我最喜欢“面壁人去还留壁”这句。最不喜欢“此心非镜焉生埃”这句,这个典用得人太多,反而不新奇了,若能换一句就完美了。父亲己不能怎么说话了,他用嘴角笑了笑。

  在父亲生命的未梢,我们父子尊重彼此的分歧,再度心心相应,也算是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直至出国留学前,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身教大于言教。我小时候很调皮,经常被老爸叫去谈心,真是苦口婆心啊,一教育就是几个小时,一直要到我心服口服地认错为止。次数一多,我甚至有时不服气,凭什么为啥总是我错你对呀?同时又不得不服,你心里想什么,过会他居然就给你说出来了。但老爸的说教如今我一句也记不得,记得的全是身教,是他的身体力行。

  比如,他的勤奋。我不记得父亲有什么娱乐活动,他似乎只做两件事,要么伏案写作或写字,要么与客人们聊天。父亲的生活倒不单调,家里经常高朋满坐,陋室里欢声笑语不绝。他的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认真。父亲风趣幽默,但从未嬉皮笑脸过。他一生都在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其核心有三条:与朋友交,不可沾人便宜;大是大非面前,不可见利忘义;人不必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他有首诗题牡丹:

  诗人老去兴犹酣,泼红洒绿写牡丹;
  最厌名士乞儿相,不说文章说寒酸。

  有首赠老妈的诗:

  三十几年几沉浮,风雨同舟我共君;
  老来何曾折傲骨,黄花时节景又新。

  他从小教育我们要以诚待人,甚至不可在背后用不雅的称谓讲人,他举了个例子,有次他和两人约好下乡,那是“文革”前,下乡都是步行。那两人先到了约好的地点,其中一人说,赵俊瑞那家伙怎么还没到?恰好这时父亲走到那人背后,听到这话当然不快。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父亲告诫我们不要人后话短长。有一次俺妈自扫门前的落叶,他把妈叫了回来,说树叶要往自家门内扫,不要扫到邻居门前去。诸如此类的事太多了,正是这些事塑造了我幼小的心灵。

  父亲是我见过的最平等待人的人,他是真的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今年初,我和父亲还就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我强调精英创造历史;父亲则轻描淡写地说,殊途同归。他也最讨厌趾高气扬的人,寻常百姓他待如上宾;达官贵人,他避而不见。

  张光年有次从南京去扬州,知道要路过仪征,就想来见见父亲。那时家里都没电话,章品镇伯伯打电话到文化馆告诉老爸这件事。老爸一听忙说,请转告忆明珠不在家,他顺着长江郊游去了,联系不到他。我曾问父亲为何不见张光年,他笑答,他这么大的官要来看我,无非是要弄我的雨花石。这是戏言,父亲对身外之物从不放在心上。章品镇伯伯就说过,好东西千万别给忆明珠,他根本留不住。

  有人送了父亲一幅陈大羽的公鸡,父亲随手一放,以后再也找不到了。送画人痛惜得很,说陈大羽一幅公鸡值五十万。顾尔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无锡青创会上,提出要突破四项基本原则,惹出一场风波,也是“清污”的导火线之一。有人对顾躲之不及,父亲却专门请他来仪征小住一周。那一周我们一家天天晚上听顾伯伯讲故事,我和二子听的入迷。那时收入低,老爸特地给顾伯伯安排了单间,记不得是五块还是八块一晚,那时俺妈一个月的工资才二十四块五。一周的吃住对俺家可是个不小的开支,自然还又送了顾伯伯不少雨花石和几件文物。

  父亲待人的原则是:宁做雪中送炭事,尤耻落井下石人。

  这类故事还有好多,海笑还在苏北油田时,开了辆吉普车到文化馆,问在水井边洗衣的人,打听忆明珠住哪。那人说跟我来,把海笑领到家里,那人恰好就是我妈。我那时还小,看到有人能坐吉普车,还是很敬畏。海笑和父亲都是豪爽的人,他们一直都保持着深厚的友情。父亲开始画画后,画了一大幅的陶渊明,很满意,挂在墙上自赏。海笑有天上门玩,二话没说,上前摘下,拿了就走。从此俺妈再不敢把老爸的画挂上墙。咱家墙壁即不挂老爸的字画,也不挂其他名人的字画,老爸笑称,莫将白壁轻与人。搬到南京肚带营后,有中国作协领导要上门探望,老爸说不在家。唐达成当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时,干脆作不速之客,直接敲门自报家门,两人也相谈甚欢。

  最惨痛的记忆。父亲教育孩子动口不动手,我虽调皮,但挨打的次数并不多。但有一次带着班上几个小孩逃课去江边玩,还没回家,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就已上门家访过了。我一回到家,看到老爸铁青的脸,知道大难临头了。这一次着实挨了顿暴打,有多痛我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老爸抱着我,问我还痛不痛时,他己经泣不成声,从此父亲再也没打过我。这件事使我不反对李光耀式的新权威主义,但有一个前提,一是很少打。若是三天两头打,问题就在大人了。二是打的对。不可误打、瞎打。三是打人的要比挨打的更疼。这条最重要。四是打是为了不打。

  最开窍的美学启蒙。每天傍晚,父亲会带着我和二子沿着门后的河边散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迁居南京之前。可能是在我上初三的时候,有一次散步途中,父亲给我们讲两个黄鹂鸣翠柳。原话记不得,大意是,这首杜诗是四幅画面,是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看到的四个场景。第一句是近景,为什么近?

  黄鹂鸟不大,能看到两只不会太远,鸣翠柳,能听到鸟鸣也不远。后一句远景,一行白鹭往天边飞。这两句一近一远,而且还有色彩对应。黄鹂翠柳,浓艳的色彩,白鹭青天,淡淡的色调。同时这两句又是动态的,绘声绘色,呈现万物的生机勃勃。后两句,从西边窗户看出去,看到山顶的雪,这可不是一般的雪,是千年积雪,这句写时间。往门外一看,有条船,这也不是一只普通的船,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开过来的。这句写空间,后两句是静态的,但静中有动。一个人可以足不出户,见万物生机于前,让时空停滞于前。厉害吧!父亲的这个讲解一下子就让我开窍了,开始能进入唐诗了。现在再回头看父亲的这个讲解,非常精彩,非常重要。

  第一,中国古体诗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这就意味着有个中心视点,你只要能跟着作者的视线跑,就很容易读懂。第二,诗意是通过画面的组合关系形成的。一句是个画面,两句可构成一个意境,两个意境再构成一个大的完整意境。第三,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组合画面的基本方法,为什么?父亲并没有明确地说,但我想他知道原因,他常说太极图了不起,阴阳互为对立相互平衡是中国古人世界观的核心,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在文字组合上的具体体现。我认为老爸这番讲解是研究中国人诗意形成过程的一把钥匙。

  父亲常说文章是做出来的,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要能放出去,然后要能收回来。收放自如,他的诗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闭门即是九重山,青菜萝卜保平安。前一句掷地有声,气势磅礴;但接下来却柔弱之至。两句一刚一柔,互为对立,又刚柔相济。

  万物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父亲的世界观是传统的,不仅他的诗文是这一世界观的体现,日常生活也如此。他给我们兄弟俩改名,我的名字原叫赵立新,二子叫赵立功。是“文革”的产物,后改为赵文石,字隐之。赵微石,字仰之。我前几年曾跟父亲讲中西文化差异时,就用这名字做例子,我说一个美国父亲来取名的话,一定是赵文石,字显之,或光之,这一类。同时就不会取微石这名,巨石还差不多。这是因为西方人讲马太效应,认同指数式的增长或衰落;中国人则认为总量守恒,此长则彼消;中国人讲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最珍贵的人生经验。我(一九)八二年第一次高考离本科线差一分,父亲坚定地让我复读,而我恨死高考了,真不愿复读。拗不过父亲的坚决,我对父亲说,好吧,我是为你再考的。第二年考上南大,四年基本没上过课,在图书馆看各类书,但我至少是南大那届学生里读书最多的人,这件事给我留下终身的体会。第一,平台的重要;第二,人有时必须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以后才有可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珍惜二次机会。我喜欢看动物世界,一头小鹿跑慢一点,命就没了。人类社会不同,你可以失败N次,还可以东山再起。所以要善于总结经验,珍惜上苍许可我们失败的待遇。

  上大学之前,父亲在我心目中简直就是万能的,有不懂的问父亲,就会有答案。但有一次沿河边散步时,我问父亲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父亲不加思索地回答,为人民服务!我当时就觉得不这么简单吧。但父亲这句一听就不靠谱的回答,却引起了我寻求生命意义的兴趣。

  今天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知未知,不若此,人作为一个物种的灭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个想法的前提是把个体的生命当作整体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有人说我都死了,我身后的世界与我有什么关系?是的,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你身前的所作所为却可以影响到你身后的世界。换而言之,一个人的影响力持续的长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这样想来,孔子不朽,有论语被传诵的地方,孔子就活在那里。李杜不朽,他们的诗篇可以与日月共存。中国古人质朴地将先哲们与天上的星辰联系在一起。

  我们今天的追思会不只是缅怀故人,也是在为故人续命。我希望他的诗能被传诵下去,即便不像李杜那么光芒万丈,他的诗篇至少也配成为天边一颗微弱的星辰。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六至十一月十九日扬州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