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开卷 | 杨恒昌:待月乡思

辛亥革命网 2018-02-09 15:41 来源:开卷第十九卷总第215期 作者:杨恒昌(仪征) 查看:

月下清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我经常出差扬州,但苦于没有适当的招待所,“一招”在旧城,“二招”就是现在的天宁寺,没有公交车,车站在渡江桥下,距离较远,且手续较烦,不但要工作证,还要介绍信。城里“绿杨旅社”等处环境逼仄,住客繁杂,非宜居之地。有一次,我和扬州市供销社的一位科长偶尔谈起此事,他说,你为什么不住我们的商业招待所?就在大树巷的小盘谷,那里环境好极了。他立即写了一张住宿介绍信。那时市供销社就在打铜巷口,过广陵路,穿过几条小巷就到了。

  小盘谷是一座极其精致的小园林。我幼时受母亲影响,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元曲的清词丽句,一直深埋在心中,每当触景生情时,时时吟诵,成为我魂飞神往的理想之境,我心中的“天国花园”。

  我畅游园中,满园秀色,如入仙境。山石峥嵘,曲径回廊,使我想到“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墙角高大的水芭蕉,使我想到“芭蕉叶大栀子肥”,山石下的鱼池,使我想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桥边曲栏,使我想到“斗鸭栏杆独倚”,走在砖铺小径上,想到“点苍苔、白露令令”,而水面的落花,又使我想起“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楼窗明亮迎风,使我想起“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记得幼时读《古文观止》上的《阿房宫赋》,有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颇觉用词奇特,每每发笑,今日见此处楼阁游廊,紧凑参差,飞檐翘角,高下重出,深感“钩心斗角”一词之生动贴切。

  对这里的一步一景,我是如此熟悉,好像我出生就在这里,在外风尘仆仆几十年,今天终于找到了家,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不是“别梦依稀到谢家”,而是真真实实的家,我将在这里住、在这里吃,在这里盘桓。

  我流连忘返,一住三日,回到仪征时,我就像是从“桃花源”归来的渔人,立即到忆明珠先生处,诉说如桃源仙境般的小盘谷,不可不去。先生竟然也极有兴趣,接受了我的鼓动,即与扬州有关人员联系,很快就成行了。

  商业招待所虽有“硬件”,小盘谷也如此,但服务管理的“软件”文化品位并不高,据同行而来的殷恩宇说,在登记住宿时,先生的工作单位一栏他填写的是“省作协”,是“省作家协会”的简称,服务员平时耳熟能详的是“协作”二字,不知“作协”为何物,立即改为“省协作”,真叫人莫名其妙了。在管理上,为了节省开支,住客晚上十时必须熄灯,那时电灯都是拉线开关,一根线拖在床头,招待所又接一根线拖在门口,到时间不管你在室内做什么事,服务员就替你把电灯关掉,叫你猝不及防。如果等他走后再开,他立即回头再关,还会附带几句不客气的教训,稍有修养的客人只有选择忍气吞声。

  好在这里住宿费不高,一天三元,食堂就和机关食堂一样,买饭菜票。饭票一角六分一斤(收粮票),菜汤每碗二分,一般炒菜每份不过一二角几,饭菜票吃不完,可以下次来再用。如节约着用,一天的出差补助就够开销了。

  忆明珠先生在小盘谷也盘桓了几天,有一晚正是满月之时,招待所住宿区与园林分开,此时园内十分安静。我一人漫步园中,一轮明月徘徊在树杪、楼阁檐牙之间,园内一片清光,山石班班可辨,树影婆娑,水池一片波光,三折石桥卧于波上。特别明亮,如玉石一般,而楼阁则在一片朦胧之中。

  我突然发现先生已先到园中,正在花径上伫立观月,我走上前去,说:

  “今晚小园月色多美啊。”

  先生点点头,表示同感。于是我们一起坐在面向鱼池的游廊边上,我指着一带花墙的“漏窗”说:“你看,‘隔墙花影动’,激发人无尽的想象呢,或许鬼狐的故事就是从这里生发的吧。”

  先生说:“是的。如果你白天看,这带隔墙是一个大手笔啊!”

  我说:“旧诗中的咏月诗,有不少传世之作,而新诗中好像不多。”

  先生说:“有啊,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这么四句,题曰《断章》,堪称传世之作啊。另外,郭沫若《女神》中也有很好的咏月诗。其实,新诗比旧诗还要难写啊,陆游三日不作诗,就可以以此为题,赋诗一首。旧诗是在‘有法中求无法’,已有现成的格局,诗人只要写出新意、或新的表述方法,就算好诗。新诗则不同,是在‘无法中求有法’,没有现成的格局,全要凭自己创造出‘法’来,还必须不能与别人雷同。每一个新诗诗人都要自己走出一条路,探索自己的‘法’,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同一本诗集,如《女神》,不同的诗也有不同的‘法’啊。说新诗‘迄未成功’的人,实际上并没有读过多少新诗啊。”

  这时月亮已经升高了,一池清水,溶溶浸月,“波心荡,冷月无声”。

  我说:“这里水池虽小,赏月可真像大观园的凹晶馆呢。”

  先生笑了,说:“李白的诗‘月下飞天镜’,何等气魄,这里的鱼池承受不了,凹晶馆也承受不了,只有茫茫大江才能承受啊。李白、李贺的好多诗,就是这样,凭空而来,拔地而起,无需铺垫。‘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气势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赏月,要近水,但更要开阔。我还是欣赏‘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啊。”

  我说:“你看,水中的月亮,摇晃着,像做着思乡的梦呢。”

  先生若有所思,说,“我们莱阳的家里有一座‘待月山房’,是小时候父亲教我们读书的地方。但是,与这里风格不同,虽然略显粗犷,但淳朴、豪放、开朗。小盘谷太精致了,精致的结果必然是严密,叫人没有想象的空间,日久必生厌啊。当精致到‘玲珑剔透’的时候,只见内敛,而不见外延,特别是闺中之人,终日置身其中,必然会感到沉闷、压抑,那些江南闺秀如杜丽娘,才会有那么多的闺怨闲愁啊。我还是想念我家乡的待月山房。”

  “但是,”我说,“我的个性就是喜欢精致、完美,我喜欢‘观之愈细’、‘识之愈真’、玲珑剔透的‘秾丽’之美,我小时母亲教我背了不少这些诗句呢。”

  先生说:“这就是江南人和山东人个性的差异吧。由于各人禀性、修养、传承及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个性,由个性而形成风格,本来,就艺术而言,不同风格是没有优劣的,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也是不可替代的。就社会实践而言,每一种风格都有所长所短,当一种风格发展成为主流,到一定的时候,另一种风格就会出来纠偏补阙,或取代而成为主流,这些都和艺术优劣无关。如果各种风格仅仅是‘争奇斗胜’也无妨,但是,人们总是喜欢用个人的好恶判定优劣。中国历代‘诗话’大都如此,由于各人的好恶千差万别,因而这些‘诗话’也往往是‘一家之言’,难成体系。直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出来后,方有所改变。虽然,小盘谷与我的个人情趣有差异,但在艺术上是完美的,特别是这一带隔墙极有创意,我准备写一篇文章来分析哩。”(即先生文集所载《“小盘谷”一墙》)

  先生接着说:“李白的个性和风格就像我们山东人,李白曾自称‘山东人李白’,谁都知道李白并不是山东人啊。”

  我说:“如此大诗人,不是山东人而自称山东人,应该是山东人的骄傲吧。你说,过于‘精致’了,会失之‘严密’。但是,过于‘豪放’,也会失之‘粗疏’啊,苏轼就说过,李白的诗可删者很多呢。”

  先生说:“是的,我也主张删去一部分。”

  我说:“如果真的有人删去里面的一首,怕也会争议不休吧。”

  先生说:“是的,那一定要自己删啊。”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有一次买烧饼,那时卖烧饼油条,还没有塑料袋,全用旧报纸裁好或把旧书拆开,当着包装纸,裹着卖给人。那天,我买回来一看,包装纸上全是油印的忆明珠先生的诗,那时先生的诗集还没有出,我立即拿了一本“批林批孔”的材料跑到烧饼店把这叠包装纸换来,原来是文化馆的造反派印出来供大批判用的。后来我比较先生编的文集,里面的诗确实自己删了不少。

  先生说:“在江南,‘雨打梨花深闭门’,就这么一、两株梨树,已经很美了。在我们家乡莱阳,一片梨树林就有十几亩、几十亩,梨花开时一片雪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不是说下雪,是真的千树万树的梨花,比苏州玄墓‘香雪海’的梅花还要壮观呢。我们家的梨树园就有好几亩,那时我们还小,梨园里全是沙土,梨子成熟时,我们把梨子埋在田边的沙土垄里,大人不知道,我们各人知道自己的埋在那里。冬天挖出来吃,比刚摘下的还要甜呢。”

  这时,月已中天,万里无云,天空一片澄碧,明月分外皎洁,先生正对月凝思,在先生眼中,或许月亮已从壮游时期的“飞天镜”化作儿时的“白玉盘”了吧,或许正在回味沙土里埋藏过的梨子的滋味哩。

  坐久了,略有寒意,考虑到招待所将要熄灯,先生不讲了,各自回房间休息。

  第二天早上,我到先生房间,他把桌上一篇刚完成的诗稿给我看:

 月色

夜半醒来,
见纱窗上,
一枝竹影姗姗。

古城的月,
依然妩媚婉转,
赠还我昔日画卷。

记忆,
并不曾消散——
如轻烟一缕

它乃蘸着月色写成。
月色写出的竹影,
怎可能被时间冲淡?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扬州


  我默默的读完此诗,心想,或许应该感谢招待所晚上十时熄灯的规定,才能清楚地看到窗纱上的竹影。诗中说“夜半醒来”,怕未必吧。

  是的,那晚小园月色画出的、我和先生月下清谈的画卷,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将永远不会被时间冲淡。
 

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日夜

 
  又记:

  此文完稿时,恰逢十五夜,窗外明月窥人,正是旧时相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明月依旧,却不能再照见先生,与先生月下清谈,只能梦寻了。而那晚,先生侃侃而谈,“装饰”着我的秋月之梦,回忆起来,永远是那样的甜美。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