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开卷|子张:成都沙河堡李劼人故居

辛亥革命网 2018-04-26 15:31 来源:总二一七期·开卷 作者:子张(杭州) 查看:

啊!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彻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漍漍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辽远的天边,横抹着—片山影,真有趣!(李劼人)

李劼人(1891-1962)

  十余年前第一次去成都,就曾想寻访李劼人与巴金故居,以脑中无地图、身边无顾问而作罢。

  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在北京中国书店以特价买过川版《李劼人选集》的第一、第二卷凡四册,即《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系列长篇。

  而之所以买这套书,又是因为原先读郭沫若自传留下过对学生时代之“精公”的深刻印象,以及对其小说史诗品格的崇仰。年轻时崇仰过的人事往往会刻骨铭心,乃至伴随一生,欲罢不能,除非后来认识变化到自我颠覆的程度。

  好在李劼人并不那么容易否定,郭沫若在“七七”事变前一个月所写《中国左拉之待望》,就为李劼人作品之评析定下了一个不那么容易推翻的调子,“一位健全的写实主义者”,“小说的近代史”,“小说的《华阳国志》”,为人耳熟能详。故在我心目中,李劼人属于现代文学史上恒星式的人物。

  劼人先生的故居为“菱窠”,始建于一九三九年春日本人轰炸成都时,地处成都东南角的沙河堡,因面临菱角堰,又为了便于信件投递,故有“菱窠”之称,“意指此菱角堰之窠巢也。”以李劼人自述,房子原先只是“几间茅草房”,现在据故居门口的“简介”,知道“李劼人先生先后两次对其进行大修,并一直居住、工作在这里”,一九六二年去世后由家属连同劼人先生历年收藏的书籍、报刊、字画等全部捐赠给国家。

  如今的菱窠,门外左右另有“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流沙河题写“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的石碑,整个院落和房舍布局则一仍其旧,正面是主楼,共两层,一层是客厅、书房、卧室以及厨房,二层是藏书楼;主楼前有李劼人汉白玉半身雕像,刘开渠雕塑,一九八七年立,主楼两面则各有房舍,分别是展室和活动室,院子东南角办公区的厨房还悬有“小雅菜馆”的匾额。

  实际上,小雅菜馆是劼人先生一九三〇年辞去成都大学教职后在市内所租赁的房子里开设的,他与妻子亲自做菜,以解决辞职后的生活费用,也是一种决不回成都大学的表态。 办公区二层小楼附有李劼人研究机构,未看到人,亦不详其工作流程与成果,照说应该有这方面的内容展示,毕竟展室所展览的只是李劼人生平事迹的大略,未必能满足教育、学术机构人员的要求。

  菱窠的东邻是一所邮电职业学院,南面空地上却好像在扩建,不知将来这些已成型的新楼舍会有哪些功能。不过正如所有的名人故居一样,李劼人故居也处于绝对的宁静中,那天上午,成都冬日的阳光很是灿烂温暖,可除了我一人,几乎没看到还有其他参观者,几个工作人员懒散地站在院子里晒太阳、说闲话。

  当然,这并没什么不好,这样的地方就是要这样的静,只可惜故居主楼二层的藏书楼并没有劼人先生生前的藏书,中间的木质书橱仿佛只是模型,倚墙而立的书橱里倒有不少新书,可惜也都上了锁。

  藏书楼,为何不可以做成一个可以留下少许客人翻翻书报的地方? “文如其人先生才算真善美,言必有物后学免操假大空。”展室门两侧廊柱上流沙河撰写的联语,倒也活泼可喜。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日星期六,杭州午山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