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忆之行走
细细赏 慢慢拍
走在高淳老街
走在高淳老街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401期活动便是来到高淳参加了高淳水漫城第八届荷花节,游览了高淳老街及古镇漆桥。美丽的荷花,又给这里的古风古韵平添了绚烂的色彩!行走在荷塘花丛之中,拍摄阳光下的朵朵鲜荷,镜头里千姿百态,任君选择……本次活动,报名踊跃,新人很多。尤其新添美女多多,犹如荷塘的荷花朵朵,也有人风趣地说:“这次终于老太超过老头了”……
高淳老街是江苏省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位于高淳县淳溪镇。始建于宋朝,原名“正义街”。辛亥革命后,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易名为“中山大街”。后改名“和平街”,“文革”时改名“东方红大街”,文革后复名中山大街。因中山大街是淳溪镇的主要商业街道,故人们便称之水乡古镇“一字街”。地方又俗称“老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誉其为“金陵第一古街”。
老街是一条商业性街道,现存格局建于明代中期,路面用青石铺成,原长八百米。纵深小巷,街面石板铺设,宽3.7—5.5米不等。中间以胭脂条石横向铺设,两旁用青条石纵向铺墁,商家门口做青条石台阶居民住宅与店铺相连,院落较小,砖雕门罩,两侧垛墙置垛头分三层外挑至檐檩,是具有皖南建筑风格的地方民居建筑。老街东起东门桥,西止闯桥,是淳溪镇的主要街道,与官溪河平行。,色彩鲜明,整齐美观。
中山大街的建筑格局,一幢商店门面多为三间,纵深数进,两进之间两厢连接,中为天井,构成院落,俗称“一颗印”。房屋的形制,为两层砖木结构,单檐悬山穿斗露明造,青砖小瓦马头墙。门面的做法:砖结构采用挂枋与出线、龙口含云鼓叠池垛墙;木结构采用斜撑力顶出头枋,平窝安置曲椽支撑挑檐,做出的屋面,檐口相接。行走街上抬头只见“一线天”。凡斜撑、平窝、过梁、檐条、窗扇和出头枋等部位,均作木雕装饰。其原有精美的木雕,可惜多在文革中毁坏。门有木板排门式、砖墙石库门式等类,风格各异,古朴大方。现存房屋,建于晚清。房屋的功能:前面营业,中部住家、会客,后进为仓库或作坊。商业主要经销布匹、茶叶、黄烟、纸张、瓷器、中药、食盐和酱面等生活必需品,人称八大行。经营者大都是外来客户,大体分为:南京人开布店,江宁人开药店,石埭人开茶庄,旌德入开烟店,扬州人开盐栈。本地人从商者极少,仅经营南北杂货之类。
商店毗连码头,河边绿柳成荫,街灯渔火相映,小桥流水,喧声笑语,一派江南水乡古镇的风韵。(杨新华,王宝林主编:《南京山水城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6页)
吴建东墓
靠老街不远的桠溪镇顾陇东泗村,有一座辛亥志士墓——吴建东墓。墓地6.5平方米,墓为水泥砌筑。长3.58米,宽1.8米,高1.3米,墓前有青石碑,碑高1.6米,宽o.7米,上书“辛亥革命志士吴建东之墓”及生平简介一百五十余字。
吴建东(1883—1951),又名江佐,顾陇东泗村人。幼年就读于高淳县学堂,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南京三十五标当正兵、正目一年,后入宪兵学校训练,分配蓟南京宪兵第一支部当排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三十三标标统赵伯先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至宣统三年,先后担任广西南宁宪兵学校教官、桂林陆军干部学校事务官、桂林警察学校监学兼总教练、广东省会警察分所长,西关第四区警察署长等职。曾参加黄花岗之役,负责西关工作。1911年在广州任宪兵营营长,次年调回南京。1913年黄克强在南京成立讨逆军总司令部,任命吴建东为南京宪兵总司令,南京失陷后回到高淳。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先生委其中华革命军苏州司令,从事地下工作。1917年随孙中山先生到广州组织大元帅府,任大元帅府参议兼陆军军法司司长。1921年廖仲恺任广东省省长,委其为福岗县县长,在任一年。1930年经胡汉民介绍,由江苏省长叶楚伧委任东海县县长,后调任江苏省宪兵司令。不久退职,隐居南京多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广东、香港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近两年。1940年返乡,由江南行署主任冷欣推荐担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参议。在此期间,新四军一支队陈毅司令与之会晤,双方笑饮赋诗,畅谈抗日救国主张。1943年在顾陇创立建东中学,自任校董事长。1944年初,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减租减息。他带头执行,推动金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同时,他还在监视日伪行动、打击敌特破坏活动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有益于抗日的工作。抗战胜利后当选国民党县参议会议员、安兴乡调解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直至1949年高淳解放。(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高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804页)
高淳老街是江苏省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位于高淳县淳溪镇。始建于宋朝,原名“正义街”。辛亥革命后,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易名为“中山大街”。后改名“和平街”,“文革”时改名“东方红大街”,文革后复名中山大街。因中山大街是淳溪镇的主要商业街道,故人们便称之水乡古镇“一字街”。地方又俗称“老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誉其为“金陵第一古街”。
老街是一条商业性街道,现存格局建于明代中期,路面用青石铺成,原长八百米。纵深小巷,街面石板铺设,宽3.7—5.5米不等。中间以胭脂条石横向铺设,两旁用青条石纵向铺墁,商家门口做青条石台阶居民住宅与店铺相连,院落较小,砖雕门罩,两侧垛墙置垛头分三层外挑至檐檩,是具有皖南建筑风格的地方民居建筑。老街东起东门桥,西止闯桥,是淳溪镇的主要街道,与官溪河平行。,色彩鲜明,整齐美观。
中山大街的建筑格局,一幢商店门面多为三间,纵深数进,两进之间两厢连接,中为天井,构成院落,俗称“一颗印”。房屋的形制,为两层砖木结构,单檐悬山穿斗露明造,青砖小瓦马头墙。门面的做法:砖结构采用挂枋与出线、龙口含云鼓叠池垛墙;木结构采用斜撑力顶出头枋,平窝安置曲椽支撑挑檐,做出的屋面,檐口相接。行走街上抬头只见“一线天”。凡斜撑、平窝、过梁、檐条、窗扇和出头枋等部位,均作木雕装饰。其原有精美的木雕,可惜多在文革中毁坏。门有木板排门式、砖墙石库门式等类,风格各异,古朴大方。现存房屋,建于晚清。房屋的功能:前面营业,中部住家、会客,后进为仓库或作坊。商业主要经销布匹、茶叶、黄烟、纸张、瓷器、中药、食盐和酱面等生活必需品,人称八大行。经营者大都是外来客户,大体分为:南京人开布店,江宁人开药店,石埭人开茶庄,旌德入开烟店,扬州人开盐栈。本地人从商者极少,仅经营南北杂货之类。
商店毗连码头,河边绿柳成荫,街灯渔火相映,小桥流水,喧声笑语,一派江南水乡古镇的风韵。(杨新华,王宝林主编:《南京山水城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6页)
吴建东墓
靠老街不远的桠溪镇顾陇东泗村,有一座辛亥志士墓——吴建东墓。墓地6.5平方米,墓为水泥砌筑。长3.58米,宽1.8米,高1.3米,墓前有青石碑,碑高1.6米,宽o.7米,上书“辛亥革命志士吴建东之墓”及生平简介一百五十余字。
吴建东(1883—1951),又名江佐,顾陇东泗村人。幼年就读于高淳县学堂,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南京三十五标当正兵、正目一年,后入宪兵学校训练,分配蓟南京宪兵第一支部当排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三十三标标统赵伯先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至宣统三年,先后担任广西南宁宪兵学校教官、桂林陆军干部学校事务官、桂林警察学校监学兼总教练、广东省会警察分所长,西关第四区警察署长等职。曾参加黄花岗之役,负责西关工作。1911年在广州任宪兵营营长,次年调回南京。1913年黄克强在南京成立讨逆军总司令部,任命吴建东为南京宪兵总司令,南京失陷后回到高淳。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先生委其中华革命军苏州司令,从事地下工作。1917年随孙中山先生到广州组织大元帅府,任大元帅府参议兼陆军军法司司长。1921年廖仲恺任广东省省长,委其为福岗县县长,在任一年。1930年经胡汉民介绍,由江苏省长叶楚伧委任东海县县长,后调任江苏省宪兵司令。不久退职,隐居南京多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广东、香港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近两年。1940年返乡,由江南行署主任冷欣推荐担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参议。在此期间,新四军一支队陈毅司令与之会晤,双方笑饮赋诗,畅谈抗日救国主张。1943年在顾陇创立建东中学,自任校董事长。1944年初,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减租减息。他带头执行,推动金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同时,他还在监视日伪行动、打击敌特破坏活动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有益于抗日的工作。抗战胜利后当选国民党县参议会议员、安兴乡调解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直至1949年高淳解放。(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高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804页)
* * *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 余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