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第十九节!
自古以来,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所谓“立”,有“即刻”、“开始”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四立”便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之时,而立冬当然属于冬天的开端了。
“水始冰”,当然是指因天气寒冷,水开始结冰了;“地始冻”,也指随着天气转冷,霜降之后的土地开始冻结了;“皇家雉入大水为蜃”,“雉”是一种鸟,又叫野鸡,“蜃”是海边一种大型的蛤类生物,在古人眼里,立冬时节,平日里常见的“雉”不见了,却看到海边还有一些外壳与“雉”的羽色相近的“蜃”藏在水中,就认为这是野鸡变化成水中的“蜃”了。
立冬同样是祖先文献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形成的8个重要节气之一,每一个季节的开端之日,就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总要热热闹闹地举行一些仪式,开展一些活动,弄些好吃好喝的,亲朋好友相聚。千百年来,逐步形成内涵深厚、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曾经有过“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名称,其主要习俗风情有:
1、迎冬大典
史书早有记载,立冬到来时,皇帝率领满朝文武百官,去京城北郊设坛祭祀同时举行迎接冬天到来的仪式。据《吕氏春秋.盂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这证明,至少在汉朝乃至此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天子出郊迎冬大典”的活动。到了明清时期,皇家的此类祭祀仪式发展到最高端,从南京到北京,逐步形成“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规制。因此南京北京都曾建成祭天的天坛和祭地的地坛,现在南京的天坛地坛均已被毁消失,而北京的至今留存完好。
立冬日,皇家在北郊地坛完成祭地大典之后,还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以表现皇恩浩大,而且“后朝大体相同”。
同样的史书在记载了“天子”迎冬于北郊之后,又记叙“还,乃赏死事,恤孤寡。”东汉史学家高诱对此注解说:“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意思是说:为了朝廷社稷与国家边防而牺牲的人,在立冬到来之际,皇帝要对牺牲者的子孙给予奖赏,同时对孤寡贫穷之百姓,也要给予体恤关怀。西晋太傅崔豹著《古今注》中记载:“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可见,汉朝、晋朝之时的皇帝,就已经知道利用立冬节日,对于宫廷百官,对于那些为朝廷立功的人及其子孙,对于那些孤寡的、贫苦的百姓,都要慰问体恤,赏赐冬衣等等。这是皇帝与百官的互动,百官与百姓的互动。如此节日内容,具有“天下和谐”之盛况,更富有浓烈的人情味。这样极具人性化的节庆传统与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之类相比,毫不逊色。只可惜,当今的中国人自己弄丢了!
3、贺冬欢庆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其实是与皇家立冬时“迎冬”一致,你皇家气派大,举行立冬大典。皇帝还赏赐文武百官。而百姓则以自己的方式来“贺冬”。史载:宋代时,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到清代,“拜冬”节俗又与冬至相混,有当时草根民俗专家、文学家顾禄在其名著《清嘉录》中的记载为证:“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季节转换,每到此时都将其作为欢庆的节日。再说立冬之时,正值秋收结束,辛苦劳累了一年的百姓,自然要找理由欢庆休闲一下,也是犒赏犒赏自己。
既然皇家有大典,百姓有欢庆,这个节日自然免不了官民都要吃喝玩乐。因此就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民间谚语流传。何为“补嘴空”?自然是各色各样的美食了!
所谓“补冬”或曰“冬补”在立冬、冬至两大冬天的节日都很盛行。主要为肉补与药补两大类。
药补,也是中国人的老传统,是所谓“药膳”。比如“八珍”与“四神”:“八珍”有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组成;“四神”又称“四臣”,为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组合。这些既可以与肉类结合,又可以单独制作以“清补”。应当注意的是,不同身体素质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药补需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不可乱来。
当然,现代人生活宽裕了,平常吃喝已很丰富,早就没有了“嘴空”。但是作为一种节庆文化一种民俗习惯,“补冬”或曰“冬补”是必须传承下去的。
5、冬学拜师
这是民国时期,在古老“贺冬”民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时候,因为战乱,很多传统风俗有简化的趋势。但在冬季开办学校,举行各类教育活动等,被称之为“办冬学”;而利用立冬节日举行各类拜师活动,又被称之为“拜师敬教”。如此,“办冬学”、“拜师敬教”盛行一时,逐步成为民国时期立冬节日的重要内容。
立冬民俗,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比如老南京,也有自己的过法。
立冬的老南京民俗有:看气象、卜冷暖、人歇息、食进补、生吃葱,花样新……
看气象
立冬看气象、卜冷暖是老南京人的传统习俗,老南京人十分关注立冬这一天是否下雨、有无太阳,因为这一天的天气如何会预示整个冬天的变化,如“立冬晴,一冬凌”,意思是立冬这天天气晴好,那么整个冬天会雨雪少,干冷的天气较多;还有“立冬阴,一冬温”,意思是如果立冬这天阴雨,那么整个冬天不会太冷。
2016年丙申猴年的立冬日,南京区域再次细雨蒙蒙,如此,是否意味着今年又是一个暖冬呢?
老南京人有句俗话:“立冬进补,开春打虎”,意思是说,立冬季节身子骨养好了,来年的春天,才有力气干活,甚至“打虎”!这与各地的“冬补”完全一致。至于吃些什么才算进补,其实千家万户自由千万种方法,不必求同!
老南京人又有“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的民间谚语,意思是立冬这天不把菜从地里收上来,就会被冻坏。不过,现在蔬菜种植有了大棚,再加上气候变暖,种菜人不必急着立冬起菜了。
老南京立冬生吃葱
“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也是老南京人立冬民谚。一到立冬,不少老南京人用“吃生葱”的方式来抵抗冬季的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可以促进体内阳气运行通畅,起到保暖祛病作用。“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是南京人的一句老话。为了驱寒祛病,入冬之时,平常不吃生葱的南京人,也学起了北方人的吃法,这是南京这个地方南北交汇的特点,也是南京人兼收并蓄的性格使然。
只是南京人毕竟难以做到像北方人那样大口大口地生吃大葱,吃法有所改良。首先品种选择小香葱,南京人一般不太爱吃那种粗壮的“大葱”,但偏好细小的“香葱”。所以,生吃葱的选择,自然首选小香葱。其次是吃法,北方人生吃大葱,一口咬下一节,发出“叭咋”的响声,南京人自然要“细作”的多,他们只是在家里的餐桌上多放个小碟子,把葱切成“葱末子”,再滴上几滴麻油,喜欢的再浇上几滴醋,再用勺子舀着吃;还有就是在烧肉、烧鱼甚至烧大萝卜的时候,起锅后再把切好的香葱末大把大把地撒在上面,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毯子,吃肉吃鱼吃大萝卜的同时,就把这些新鲜的葱花一起吃下肚子了……
霜打青菜烧咸肉也是老南京人立冬美食
南京人吃青菜是出名的。所谓“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是也!以往地球还没有变暖时,立冬时节早已是夜半霜满天。这时候的青菜经霜打过后,就特别好吃,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入口极其清爽。切几片薄薄的咸肉,有肥有瘦的,和这种霜打过的青菜一起烧,那味道绝对了!只可惜,现如今地球变暖,过了霜降时节,又到了立冬时间,南京还是见不到霜,那青菜就变得有点苦苦的不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