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424期 | 南京城市记忆团-正月十六走太平

辛亥革命网 2017-02-22 15:18 来源:未知 作者:舒克、原点yy 查看:

鸡年岁首第一访.安徽全椒民俗行
  集合时间:2017年2月12日周日正月十六上午7时整

  集合地点:待定

  交通方式:包车前往,50座大巴

  活动内容:行走安徽全椒县城,参与该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如果来得及,再参观吴敬梓纪念馆等……

  正月十六,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传统民俗活动。大体上不离开一个“走”字。如“走百病”、“走百灵”、“走城头”、“走三桥”等等;而“正月十六走太平”,则是安徽全椒县独有的,虽然也属于“走百病”、“走三桥”的范围内,却是从东汉时期延续至今几乎没有间断过的地方民俗活动,目前其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的参与人数也是越来越多,除了本地人之外,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百姓前来……

  六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正月十六“走百病”和走太平桥的习俗,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袪病。

  全椒县的“走太平”除了过三桥还要过两街,其路线是: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其象征意义是,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谐音为“团圆”、“平安”。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寓意步步高升。


全椒县新建的太平桥(图片选自网络)




  2017年2月12日周日,丁酉鸡年正月十六,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包车前往安徽全椒县,采拍当地闻名遐迩的民俗活动“正月十六走太平”。同行的还有微信“溜达”群群友和西祠胡同“慢拍”版版友,共计53人。

  本次活动第一站,先行考察全椒县知名古刹“神山寺”,寺在神山,故名。车到神山山门前,春梅映在牌坊上,有“神山胜境”四字,走入牌坊,便是一片盛开的梅花,还有石碑,上刻“梅园”二字,虽然其规模难与南京的梅花山媲美,但那些枝头红梅绿梅相间,阳光下也照样娇艳妩媚。大家立刻兴奋起来,进入花海咔嚓咔嚓拍照;走出梅园,沿着新修的柏油山路往深处行进,约有五公里左右,方才见到正在搭着脚手架维修的神山寺正门。

  查阅资料,神山寺为唐朝大历年间建,后几经焚毁,几经修葺。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打江山时曾经率兵驻扎此山此庙,故而留下山中“屯营处”和庙内“龙纹台阶”。如今,庙中仅留下古碑刻两块,时间关系,大家都没细看,匆匆以复建的大殿为背景拍照后离开。期待下次该寺修建好了后再去了。

  大家上车离开神山,来到全椒县城。车行太平广场附近,已经是拥堵不堪。50多人集体统一行动看来是不可能的,下车约定好集合时间,各自散去。记忆团队坚持携手同进,一起行走。以《儒林外史》闻名天下的清代文学巨匠吴敬梓,成名于古都金陵秦淮河畔,他的老家就在全椒县城,距太平桥不远。新建的吴敬梓纪念馆门前告示“闭馆休整”,街对面的吴敬梓故居则是开放的。一行人前往参观,并在门口登记处留下南京城市记忆的“名号”。

  看完吴敬梓故居,已经过了午时十二点,大家饥肠辘辘,于是到县城老街寻找饭店,在一家挂着“船家肉圆”特色招牌的店内落座。只可惜特色肉圆已经售罄,不过另点的几道菜有白斩鸡、野兔肉、韭菜螺丝等,大家都挺喜欢。也是记忆团队鸡年新春的第一次小聚。开心小聚之后,便开始了当日的“重头戏”,“ 正月十六走太平”了。

  我们完全按照资料上记载的行动路线,行走“三桥两街”完成此番民俗文化的参与。

  三桥之首名为“积玉桥”,此桥乃“全椒第一古桥”,初建于汉代,曾被作为全椒学宫的“金水桥”。当地崇尚考学,古时每当有人考取秀才后,都要被乡亲们拥戴者胸佩大红花,从此桥开始“走三桥”,然后才到学宫拜老师,拜孔子牌位。早先,积玉桥前还有块青石板,上面留有一个马蹄印,传说是霸王项羽飞马而过时留下痕迹……

  过积玉桥,沿着襄河边转个弯,应该是传统“走太平”路线的老街“袁家湾”了。这里老屋成片,沿街都是老物件的店铺,“女儿墙”层层叠叠,显然是典型的徽派古民居。但店铺民居的门牌号码却写着“儒林街”。那么,“袁家湾”在哪里,问街上老者,答曰“不知”。以为热心的中年男子主动告诉我们,这条老街是目前全椒唯一保存着的老街了。回来查资料,1949年之前的全椒老街,并无“儒林”。显然此街名是后来傍吴敬梓《儒林外史》而新取的。

  第二桥名曰“红栏桥”,此桥原名“州门桥”,初建于北宋年间,为单孔石拱桥。民国时期的1931年重修,当时的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州门桥建设委员会”,可见其重视程度。因重修后的桥上木质栏杆涂以红漆,因此百姓俗称为“红栏桥”并逐渐取代了原名。只是,那红漆木栏杆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在的样子是常见的水泥栏杆。桥前可见一座文保碑,证明该桥于2012年12月被公布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奇怪的是,远比此桥古老且老桥面目更胜的积玉桥,反而没有“文保碑”,连县级的文保单位都不是。

  连接“二桥”与“三桥”的,是必行“太平街”,已经焕然一新,虽然也是老式样徽派建筑,但是搞大了许多,全新的颜色,不在此赘述了。

  第三桥就是最重要的太平桥了。如今的太平桥高大宏伟,仿古建筑的亭廊立于桥上,是一座可遮风雨可赏水景的“太平景观”之桥。此桥原名“贺橹桥” 。原建于隋朝,乃是六朝最后一朝“陈”时代,进攻建康城(我们南京)的隋大将军贺若弼领兵打到首都北大门的全椒县,在此襄河边上建船橹作坊,大量“造橹”,以备从水路进攻陈朝之都城建康。可见,这全椒的襄水与南京的秦淮水,是相通的。姓贺的将军在此造橹,是因了战争,是为了“灭陈”。隋朝灭陈之后,古都金陵惨遭涂炭,隋文帝杨坚下令“平荡耕垦”,他是继楚威王“埋金”、秦始皇“凿方山”之后,第三个要断南京“王气”的帝王,他做的更绝,将六朝自东吴孙权大帝定都建康以来两百六十多年建设成的超大型城市夷为平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南京大屠杀”!所以这“贺橹桥”之名,是暗藏血腥之味的!后人之所以更名为“太平桥”,一定是想要战争平息,百姓享受和平,过太平的日子。所以,正月十六走太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俗!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