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425期 | 南京城市记忆团-七桥瓮与过兵桥

辛亥革命网 2017-02-22 15:20 来源:未知 作者:舒克、原点YY 查看:

春之雨水节气.踏青湿地公园
  集合时间:2017年2月18日周六上午9时整

  集合地点:七桥瓮湿地公园公交站

  公交线路:29路、89路、93路、181路湿地公园站下

  活动内容:观七桥瓮水兽,访“过兵桥”遗址,雨水节气,湿地公园踏青赏花……


  七桥瓮建于明朝,是目前南京市区内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原名上坊桥,因桥建于明城墙外郭上坊门而得。但又因七座桥拱如瓮状,附近百姓称其为“七个桥瓮”,再简称“七桥瓮”逐渐取代了本名。桥下分水墩上,有水兽石雕蚣蝮,乃龙之九子之一,置放于桥下墩上,有护河防水灾之功。七桥瓮的蚣蝮造型敦厚,神态威严。可惜如今桥底淤塞,水位抬高,平常水兽被淹没于水中,偶然才有机会漏出真容。前日媒体报道,近来外秦淮河枯水期,七桥瓮下的神兽露出了水面,所以,我们团队乘此机会前往观赏拍照。
除了七桥瓮,在湿地公园还有一座古桥,名曰“过兵桥”,这是多数市民所不知的。其实,此桥与七桥瓮同时建成,因明朝宫廷在附近的“大教场”演兵检阅,必然要有大量的士兵们来往于军营与演兵场。之间就必须路过这座桥,“过兵桥”之名由此而来。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曾发生过空军抗战英雄战机不幸坠落的事故,近期有其后人到此祭奠……

七桥瓮远眺



露出水面的蚣蝮


桥拱上方的螭首


 湿地公园的过兵桥指示牌



  遗址上新建的过兵桥




  2017年2月18日,丁酉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第二节气“雨水”。时在数九之“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南京城市记忆团队二十人来到位于城南光华门外的七桥瓮湿地公园。一来探访这里的两座知名古桥,二来在公园内踏青赏花欢度雨水佳节。

  上午九时整,我们在花鸟市场方向的公园东大门集合并进入,面朝西右手往北漫步绕行。不知是否因这座公园不在主城区内,看起了管理比较混乱。园内观景小道被当做停车场,数十辆轿车面包车等,停在小道一侧,还陆续有车开在行道上,不断与行走的游客发生龃龉,开车者往往牛气哄哄,见到游人便高鸣喇叭,要让游客避让,有甚者车过游客身边时,还会回头瞪一眼,似乎是责怪:“你避让的太慢了!”

  我们先走到位于公园北侧的过兵桥,此桥原本与七桥瓮同时建造于明朝,那时朝廷在此附近设立“大教场”和多处兵营,士兵们每天从兵营到教场操练或者官员乃至皇帝在大教场检阅演兵,这座桥是必经之地。由此得名“过兵桥”现在看到的这座桥,是近些年重建的。规模、形制应该都不是古时的样子了。从网上还能搜索到此桥老照片,虽然像素尺寸极小,但多少也能看出原来的基本造型,其船型的桥墩是砖砌的,那些砖是否与明城墙的砖一样,现在也不得而知。进公园的时候,还有指示牌。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过兵桥上发生一起空难事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空军壮士杨季豪和他的三位同伴在此殉难。(注:民国《空军战斗要报》当日有记载)据媒体报道,1937年10月23日,杨季豪等从南京起飞轰炸上海日军,在与日军作战时,飞机受伤。他们返航飞回南京机场时,飞机已经难以降落。杨季豪命令机内其它三名战友跳伞,他准备独自一人迫降以尽可能保住当时昂贵的战机。机内战友均表示与机长同生死,飞机几次迫降没有成功,最终着火坠落在过兵桥。因此,这座古桥遗址还是南京又一处抗战英烈纪念之地。

  如此名桥,现如今重建之后,桥身周围,竟然一点标识和说明文字都没有,实在是令人遗憾!我们刚进公园时,尚能看到指示牌告知去往过兵桥的方向。可走到了过兵桥,反而什么都没有了!正巧旁边还有一座临时搭建的木桥,对于不熟悉情况的本市或外地游客来说,就搞不清楚这两座桥哪座是过兵桥了。

  过了过兵桥,再往西,有一小片梅花地,旁边的木栈道,可以穿行于湿地水岛之间,冬日的芦苇与春天的花蕾也正在正交替之间,岸边的地面上,已经泛起一层绒绒的新绿……一群摄影爱好者们,架着“长枪大炮”,正对着一组尚未完全展开花瓣的海棠花,静静地等待。原来,他们在花间撒了些食物,吸引湿地周边穿着花衣裳的鸟儿来“沾花惹草”并“翩翩起舞”,待到它们进入镜头之内,再按下快门,那些花鸟儿便成了一幅美丽图景的主人。摄影者们称此行动为“打鸟”,又自称是“打鸟人”。他们说,为了“打”到满意的鸟儿,有时候一连几天都要在此等待。还说:这个急不得,必须要有耐心!

  离开“打鸟人”,没走几步,就看到了今天的主角——七桥瓮。明朝给南京城留下了诸多精美的建筑,这座古桥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南京市区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此桥初建时名字叫“上方桥”,因其位置在明城墙外郭的上方门而取。后人将“上方门”和紧连着的“夹冈门”改写成“上坊门”、“夹岗门”,桥名也随着改成“上坊桥”。大约明亡之后,上坊门毁,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坊桥虽在,但几代人过去,桥的原名渐渐被淡忘。一般百姓只因此桥的七座桥拱形如瓮状,便称其为“七个桥瓮”,再简称“七桥瓮”,此名在清代被认同确定并流传至今。古人造桥,大有保其“千年不败”之意。所以重要的桥梁总是要配有神兽在建筑上下。此桥最为典型!不仅桥拱上方两边各有十多个螭首,还在桥身下分水墩上,塑有水兽石雕蚣蝮(读音gōng fu同公父),蚣蝮乃龙之九子之一,置放于桥下墩上,有护河防水灾之功。

  七座桥瓮间隔有六座船型桥墩,而桥墩又顺河流方向分在桥身两边,实际上就成了南北各有六个墩头,墩头上又各塑蚣蝮一尊,如此就应该有十二尊蚣蝮。现在能看到的,是南北两头各有两尊,共存四尊。几百年来,秦淮河水位变化,这仅存的四尊蚣蝮每年大部分时间都被淹没在水下,只有冬末春初的枯水期,才偶然露真容。据说今年露出的身体部位,是最多的一次。大家欣赏神兽的神态,很是兴奋。其实,雨水节气到来,河床又有些提高,这两天四尊蚣蝮又没入水中不少。但依然是很难得一见的!

  七桥瓮的神兽很特别,不管是桥上的螭首,还是桥下的蚣蝮,其造型与很多同时代的同类石刻并不一致。螭首与蚣蝮的头部,都是方形的,像是人脸,又像是傩戏的面具,其表情敦厚,神态威严,十分精致。大家欣赏这些古人的艺术雕刻,赞不绝口。同时又发现,有一两个今人仿造的螭首,似乎外形五官等都与古人造的无异,但怎么看都不如原创的那般神采……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