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舒叔说民俗】春分

辛亥革命网 2017-05-03 13:5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舒克 查看:

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 (丁酉年(鸡年)二月廿三)
  又到春分,古老的中华民族二十四节气第四节。所谓“分”,就是“一半”,春季九十天,到此分一半,此日昼夜均等,亦各占一半。这样的气象,每年有两次,另一次是秋分。

  按照祖先传下的“七十二候”之说,春分三候是: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玄鸟至”,古书解,“玄鸟”即为小燕子。这意思是说“春分”时节到来,小燕子南飞而至,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那一首儿歌: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雷乃发声”、“始电”,这两句应当很明白,就是春雨来时,人们听得到雷声,看得到闪电,乃有雷电相伴也!

  此外,自古从小寒到谷雨,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称之为“花季”。春分之花季三候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时节,百花盛开,海棠、梨花、木兰是为春季百花之代表……

  所以,在这个花开燕飞百鸟唱的春分时节,人们打扮入时,走出家门,到郊外,到远方,踏青游玩,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请欣赏:盛开的山茶花:





  自古而今,每到春分时节,上至皇家朝廷,下至贫民百姓,都有很多隆重的礼仪与民俗,总起来,大约有三类九种:

  第一类:祭祀——人类自古不约而同地以各种祭祀活动来表达对日月天地的崇敬之心。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祭祀方式与规则。我们的祖先,是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东南西北的方式,来举办各类祭祀活动的。春分时节的祭祀,自然就叫“春祭”了!

  1、祭日——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的、对大自然崇拜的礼仪。有文字记载的,是周代“祭日于坛”之典,由此各朝各代相传。清朝文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如此证明,祭日、祭月之类的大型典礼,古时是皇家朝廷的重要活动。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加上祭天祭地,日月天地,都有重大祭祀典礼。所以,但凡古都京城,都会有“日坛”、“月坛”、“天坛”、“地坛”之类皇家祭祀场所,分别设在皇城的东西南北,其规制为“日东月西天南地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效仿六朝皇族,建设更大规模的祭坛,便是依此规制来设置祭坛的。再后来,朱棣夺得皇位,改都北京,又效仿其父朱元璋,按照南京祭坛的规制在北京重建。清朝时期,这些祭坛被沿用,因而得以至今保存完好。而南京的祭坛遭遇天灾人祸,早已荡然无存,如今仅剩下紫金山上一处“六朝祭坛”遗址。此处遗址位在古都之东,应当属于祭日之所。

  2、祭祖——如果说春分的祭日大典,只能是皇家朝廷所为,那么,而朝廷之下,宗族社稷与万民百姓,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祭奠活动,用以祭奠各自的祖先。宗族社稷举办的祭祖典礼,有的规模也不比皇家逊色。有钱的富贵大家族,全族全村汇聚在祖宗祠堂前,几百人上千人的隆重祭祖仪式,因为没有了皇家的威严,大人孩子们一起,更显热闹。
更多的普通百姓人家,祭祖活动是和踏青扫墓相结合的。从春分起,就开始扫墓祭祖的各项活动,直到清明结束。民间的说法是:春分之日墓门开,清明过后墓门关。墓门开时,祖先的英灵出来迎接子孙后代的祭拜;而墓门关闭后,祖先英灵自然就受用不到了。

  3、祭先贤——相对于皇家祭日,宗族祭祖,民间更多的,还有设坛拜神。此类“神”并非神仙鬼怪之“神”,而是有名有姓的先贤人士。
除了祭拜自家的祖宗,还有历史上为整个民族做出贡献而留下英名的先贤人士,是需要所有百姓来共同拜祭的。比如说孔子,就是中国人的先贤。2017年3月19日,古历丁酉年二月二十二日,当年春分节气的前一日。南京朝天宫,现在的南京市博物馆内,举办近年来恢复的春祭活动,一群大学生和小学生穿扮古典礼仪式样的服装,仿照古时的程序,举行尊礼敬孔的春祭典礼。在音乐声中,孩子们还跳起了仿古的“八佾舞”,只是队形没有“八佾”而成“六佾”,因为“八佾”乃皇家形制,而“六佾”也属王侯级别了!
当然,各地百姓还会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拜祭自己熟悉并喜爱的先贤神灵。比如福建省漳州市民间拜祭“开漳圣王”,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还有湖南省郴州市的安仁县,春分时节拜祭药王,如今已经形成规模巨大的“药王节”。此民俗始于宋朝,是为纪念炎帝神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也是全国独有的民俗节日。



朝天宫院内举行的丁酉年仿古春祭大典



祭奠中国文化先贤孔子孔圣人



大学生们身着汉服,按照故制行礼,一丝不苟



六佾舞的队伍分东西两边各一半上场……、



多重礼节……



读昭告书


  第二类:美食——每一个节气,都拥有与其物候相对应的美食。这同样是大自然的恩赐与人类生存的必然……
  1、摘“春菜”——春分这天,如果阳光好,大人们带着孩子来到野外的河水湖畔,女人们采摘各类野生菜,谓之“春菜”。“春菜”的品种各地不一,南京地处南北交界之域,春之野菜非常丰富。包括荠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香椿头、蒲公英和菊花脑等“七头一脑”,又号称“春菜八样”,吃起来津津有味。所以,南京人食野菜是天下一绝。 
  2、喝“春汤”——这是与摘野菜相配的。如果一家人或者亲朋好友们一同踏青,在临水之野,女人们拿着小铲子挖野菜之时,男人们则撑起鱼竿钓鱼。然后,把女人挖的野菜与男人钓到的鱼汇集一起,就着江湖水清洗干净,支起锅架,就地野炊。程序是先煮鱼汤,然后加入绿色野菜,那鱼汤白中透绿,十分诱人,谓之“春汤”。完成后,选择一个人或者大家齐声尖叫:“春天到啦!吃春菜啦!喝春汤啦!”喊叫之后,随即开吃……
  3、粘雀子嘴——这是个动词又是个名词。作为动词,起源于农作,春分前后开始春耕,农民播撒的种子往往被鸟雀啄食,古时农家又不忍心伤害那些鸟雀,于是就想到用粘食粘住雀子嘴的办法,给鸟雀们喂食粘食,粘住其嘴,免得它们来破坏庄稼。久而久之形成习俗:每年春分这天,家家制作没有包芯的糯米粘糕团,做好后用细竹叉扦着,一串串地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而这天人们吃的糯米团子之类,同时也叫“粘雀子嘴”,这不就成名词了。



那一年,城市记忆团队的春分活动,竖蛋吃春饼



这糯米团就是“黏雀子嘴”……



  第三类:游乐——春暖花开之时,人们心境放开,总希望快乐玩耍。因而形成独特的节气游乐民俗……
  1、竖蛋——竖鸡蛋,也称春分立蛋,在全国各地民间都很流行,每年春分这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玩“竖蛋游戏”和竞赛。就是选择新鲜的鸡蛋,放在一个平面上,看随能够树立起来而不倒。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大约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日玩立蛋游戏了。何以如此呢?有一种说法是,春分秋分这一天,都是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的日子,这天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故而有利于竖蛋。
  2、送春牛——“春牛图”是一种预示一年年景状态的字画制品。古时为乡村贤能之人所绘画书写,后来有了木板刻印技术,几乎都是印刷品了。“春牛图”上描绘的,自然少不了一头壮实的牛,还有一个放牛的牧童。其实,那不仅仅是牧童,还是一位神仙,名叫“句芒”,因而又称之为“芒神”。 传说芒神原来是掌管柭木的官吏,后来成了神。与他相关的“数据”是具有很多象征意义的。比如他的身高三尺六寸,象征着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中赶牛的鞭子,长达二尺四寸,则代表二十四节气。每年“春牛图”上芒神的服饰是不同的,着表示每一年的年景绝不相同。比如腰带的颜色,发髻的位置,还有穿鞋与光脚、裤管束高与放低等等,都是对该年度旱涝风雨、阴凉炎热的预测。有的“春牛图”还要刻上阴阳八卦图形与文字,配上相关的诗文,为百姓人家一年生活“指点迷津”。所以,此“春牛图”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年的“气象预报”与“生活指南”,当为家家必备之宝。所以,“送春牛”活动,实际上从新年的大年初一就开始了,接着立春、春分节气里,都有此民俗。
  被选为到各家各户送“春牛图”的人,都是乡间村里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恭维的话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心里开心而回敬礼物或者奉上钱两。此俗被称为“说春”,说春人被称之为“春官”。
  3、放风筝——春分前后,只要是晴朗的日子,阳光下、春风里,空气显得格外新鲜,此时人们来到郊野户外,避开都市的琼楼玉宇,面对蓝天放飞风筝,绝对是美好的享受。因此,春分时节放风筝,正是最好的时机。
  如今,世界各地都有风筝。但我们的祖先玩得最早,从春秋时期用木料制作,到鲁班改用竹篾制作,再到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出现“纸鸢”,“鸢”本是老鹰一类大鸟,古人用此比喻放飞的风筝如同天上飞的老鹰,故此称谓。
  放风筝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春分时节,来到空旷的野外,手提风筝线,眼看风筝飞,还要跟着风筝跑,全身都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宋代《续博物志》记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说的是孩童放风筝时,“张口而视”,特别形象,而“泄内热”则是医学理念了!总之,春分时节放风筝,不仅好玩,而且有利!尤其是对于孩子,是一种敞开胸怀的锻炼!春分当天。大人孩子们一起玩。在举办个风筝比赛,那是更加热闹非凡的。



丁酉年的“春牛图”……



春牛图上的八卦阵……



春神句芒,“句”读音gōu,(同钩),不读ju(居音),此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故又称“木神”……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