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蓝薇薇|来自“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的关怀

辛亥革命网 2023-12-06 10:46 来源:第九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论 作者:蓝薇薇 查看:

志愿合作联盟,活化辛亥历史

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入选2023年度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项目展(自2023116日起,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展陈区域及中心官网线上线下展出。线下展持续至20241031日)。专案组相关代表受邀参与“口述历史之夜”,并于“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圆桌论坛发表《“来自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的关怀》。本文收入第九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概述
“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的核心议题是建构大众历史意识。它建立在填补历史空白、重建辛亥革命记忆的基础之上。
在辛亥革命历史信息严重失传及淡化的今天,以新的方式和角度,记录与书写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文化生活,衔接了时间长线,填补了历史空白;弥补了以往口述历史与辛亥研究领域的缺憾;同时树立了辛亥志士后裔这一独特的历史群像,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的辛亥志士后裔被视为一个整体。
除出版著作之外,召开系列“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学术会议,使相关学术文化交流成为惯例。2023年在澳门举办的“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即是标志性成果之一。所呈现的研究成果中,历史学者们充分吸收了近一二十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理念;由于辛亥革命的世界性意义,观察者们也将中国辛亥革命的过程置于全球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走向的大背景中来重新审视及考察。
这项社会文化工程,目前采取的方式是志愿合作联盟、协同创新、集体攻关之策。推动各地辛亥革命研究的再生,建构大众历史意识,使历史发生更多的活化运用,如演绎恰当,当可助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社会的健康、稳定及和平发展;传承孙中山先生及辛亥先贤的爱国、报国之心,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关键词:辛亥志士后裔口述  大众历史意识 研究 联盟
 
一、连接时间长线,弥补历史遗憾
(一)辛亥革命发生后的相关历史研究与口述研究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结束了沿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国历史划时代的界标。这一使国体与政体发生变更,使社会形态有所兴革的革命的历史业绩是空前的。
百年来人们持续关注着辛亥革命史,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方面诞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大陆于1980年代开始将辛亥革命史作为近代史研究重要领域,著名成果如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金冲及、胡绳武先生合著的四卷本《辛亥革命史》,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学者集体撰著的多卷本《中华民国史》,各有优长。辛亥革命研究热潮至辛亥革命百年时达于高峰,之后渐趋常态化。在台湾,1970年代后,辛亥革命史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众多,如张玉法先生所着《清季的革命团体》和《清季的立宪团体》,张朋园先生所着《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等。近年来,台湾学界的辛亥革命研究,颇受台独的“去中国化”影响,陷入低迷。
两岸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口述史学工作情况则如下:在大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曾普遍组织辛亥老人撰写回忆录,通过这一工作征集了大量辛亥革命回忆录,它们成为辛亥革命研究重要史料,也可以说抢救了一批辛亥革命史料。譬如1960年上海社科院调查整理出版了《上海辛亥光复资料》。在江苏地区,扬州大学历史系在50年代与60年代即开始对辛亥革命时期江苏地区史料进行调查、采访。规模巨大的是全国政协及各地政协采集与编辑的政协文史资料,政协文史资料将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资料结合,收集了从晚清到民国重大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资料,将调查访问、笔录和回忆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口述历史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大陆口述史学与国际口述史学开始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现代口述史学的形成。但在辛亥研究日益蓬勃发展之际,与此相关的口述史学却并未得到显著发展。
台湾方面,自1957年10月起迄1972年9月止,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郭廷以首开风气,主持了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项目的史料采录工作。当时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的辛亥元老们如万耀煌、张知本、王世杰等都接受了访谈。

在台湾参加口述历史的辛亥志士及其后裔合影(采自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历史资料)

(二)今日来做“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的必要性
辛亥革命已发生112年,亲历者们已经作古,第二代也逐渐凋零,少数幸存者已属珍稀,在辛亥后裔三代四代中,也有不少人对自己前辈活动的高度关注,并曾听父母口耳相传,有的还参与了一些具体事件,对于这一段历史也有一定发言权。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陆的辛亥革命后裔中,可追踪的能记忆那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裔中,辛亥第二代尚健在仅有8位,辛亥第三代的约80多位,而还有意参与那段历史研究、记忆的辛亥第四代不足50多位。在他们系谱之中口耳相传的辛亥革命之历史信息面临严重失传或淡化的危险。
周新国认为:“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种‘人类口头遗产’的概念与口述历史的精神是相吻合的,抢救历史老人的记忆,包括辛亥老人及其后裔口述史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抢救历史,抢救人类‘口头遗产’。
辛亥口述史料与辛亥文献史料、文物史料等互补,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结合两次大规模对辛亥名人及其后裔的口述史访谈,体会尤深,我们常常在医院、寺庙、家庭病房等地专访一些辛亥名人及其后裔,常常是采访不久这些人就撒手不返了。如我们在1990年代末采访范鸿仙之孙、江苏省民革主委、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范毓虎先生,范毓虎即是在采访后不久去世。口述史采访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不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和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两次大规模奔走江苏8府3州之地,专访仅存的一批革命党人、新军将士、起义农民及其他基层群众等当事人及其亲属和后裔,《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及《辛亥江苏光复》是不可能产生的。”(《抢救辛亥口述资料,推动辛亥革命史研究——以辛亥革命名人及其后裔口述访谈为例》,周新国先生在2023·“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众多辛亥志士后裔多已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孙中山曾外孙王志雄先生在接受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采访时,说道:“我逐渐意识到那些看似遥远的‘往事’与我们的联系——或许我们并不是亲历者,但如今,我们可能已经是唯一能够继续把故事讲下去的人。这样愈发强烈的责任感呼唤着我内心的那株幼苗,终于,它成为了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的目标——我希望能够真正讲好辛亥的故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盛世修史’。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正是修史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讲,在历史上能够留下一笔、能够让一些曾经不为人知的伟大闻于世人,便是最大的心愿。” 《往事尚可追——孙中山曾外孙王志雄、曾外孙媳沈罗亚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年9月,第899页。)

孙中山先生曾外孙王志雄先生接受采访时留影。 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拍摄。

在本次专案中,“首义第一枪”熊秉坤之孙熊永铸先生参与了本次专案合作联盟中辛亥革命博物院的采访,他告诉访者:“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在抢救挖掘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辛亥后裔都比较大了,二代几乎没有了,剩下三代到第四代不太理会这个事情,讲不清楚,也不愿意讲,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跟我们都不一样。博物院要抓紧和辛亥后裔取得联系,努力把口述史的工作向前推进。”
(《共和先声——辛亥志士熊秉坤之孙熊永铸先生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年9月,第159页。)
邓玉麟曾孙、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会长邓正恒在其口述文稿中这样写道:“我出生在上海,对上海文化比较了解,但对辛亥时在湖北革命的先辈已感到有些陌生。辛亥第四代、第五代中,有些就是和我一样的情况。如果第四代、第五代或者上面的第三代、第四代都对自己的家族不了解的话,那接下来的几代就更加淡薄了。还有一些辛亥后代定居在国外,那不要说对辛亥,甚至对中国文化都不太了解了!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去做辛亥后裔口述史。如果再晚几年做,估计这个难度又要上升好几个级别了。”(《岁月失语 惟义能言 ——邓玉麟孙邓中哲先生、邓中宪先生、曾孙邓正恒先生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年9月,第263页。)
台湾少有遗存的辛亥二代之一、向海潜之子向榕铮在接受采访时讲道:“辛亥革命是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奋斗而缔造的旷世伟业。青史岂能无痕,民国建立以来,辛亥史实的研究不谓不多,但变乱纷乘,中央政府迭有更动,致上述研究常受政治影响而无法公正客观的呈现他其真实的面貌。现今科技发达,信息流通快速,而两岸政府对辛亥史的研究又都采取较为开明态度,时不我予,现今我等第二代后裔已所剩无几,第三代后裔也开始凋零,辛亥史实如果不及早搜寻,恐将湮没,青史势必成灰。所以一定要把握这一良好的时机,结合学术界及产业界,共同努力,扬弃过去旧的思维,重新深入探寻辛亥史实。对史实的论述,不论是好是坏;对人物的评判,不论是褒是贬,都应纳入,以期将辛亥革命的真实面貌,编印成册,广为发行,以供国人愓励。”(《追寻一位洪门大哥的革命足迹——辛亥首义志士向海潜先生哲嗣向榕铮先生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年9月,第52页。)

2022年6月12日,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安兴路辛亥首义会馆,向榕铮先生接接受詹瑞琴女士采访。

抢救辛亥先贤及其后裔的口述史料,既是时不我待的紧迫工作,亦是对以往口述史工作遗憾的弥补。口述史学界流传着关于唐德刚先生打算对参与过辛亥的先贤钮永建进行口述历史访谈结果未成一事,这件事一直以来也都是钮永建后裔的一大遗憾。
新编《胡适诗存》收有胡适《赠钮永建》一诗,诗云:
冲绳岛上话南菁,海浪天风不解听。
乞与人间留记录,当年侪辈剩先生。(胡适《胡适诗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376页。)
对于胡适和钮永建在“冲绳岛上话南菁”的史实,美籍华人作家、史学家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我的父亲”章节注(10)中有这样的记叙:“国民党元老钮永建先生也是当年‘南菁书院’的学生。1960年夏,胡、钮二公同机飞美,途过冲绳岛休息,二人于海滩散步时,谈话的题材便是‘南菁书院’。钮氏动人的故事使胡氏大感兴趣,所以胡公劝他到纽约时务必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联络,好把这段学术史保留下来。胡公兴奋之余,并‘口占一绝’,以赠惕老。”
正如以上的材料显示的那样,胡适之曾推荐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开展对钮永建的口述历史,虽然当时唐德刚已经做好了准备,但钮永建却不幸过世了,哥伦比亚大学对此一直深感遗憾。
此次,钮永建之侄钮恩光先生积极参与了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访谈。他的口述文稿已成,恩光先生分章叙述:自家世说起,略述“我”的一生;略述马桥钮家的兴衰更迭,以及家族印象中“惕哥”(即钮永建)其人;其后,详述“我的父亲与钮永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北伐与国共合作时期”、“解放前夕奔赴台湾”、“留在大陆的我们”、“寻常杂事、可见赤情”;在谈论对钮永建的认识时,讲述钮永建的爱国、淡泊名利、廉洁奉公、重视教育与心系民生;家族记忆磅礴丰富而曲折,其阐述在特殊年代辛亥后裔身份曾带来的“创伤”,是大陆诸多辛亥后裔可感同身受的;讲述氏家族对于上海马桥民众教育纪念馆中镕才堂的维护与发展,致力于历史资料的搜集与记录,是对辛亥薪火的传承。恩光深为认同本次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的意义,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口述和资料整理,为钮永建事迹和精神的传扬贡献一份力量。”(纽恩光:《寓教于心、护国于行:纪念钮永建——钮永建侄钮恩光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年9月,第76-77页。)
辛亥后裔手中多多少少都掌握有关于先辈参加辛亥革命的文字资料和口碑材料,以口述史的方式和角度,记录与书写辛亥以来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文化生活,将弥补以往口述历史与辛亥研究领域的缺憾。
孙揆均外孙阮祖望同时也认为,目前保留史实,并非为了尽快做出结论。现在对辛亥革命做一个很准确的、综合性的描述为时尚早。“给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做一个公正的评价,只有它对当前的影响力趋于零,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才能发生。现在辛亥革命对于当代的影响还不是零,做不出完全公正的评价。要紧的事情是把这些史实保存下来,而不是尽快地做结论。要把这个史实保存下来,后代的历史学家、研究者,有材料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后裔口述的东西可能是不那么宏观、不那么全面,但是它补充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是正史上所看不到的。正史只能是骨架,细节才是血肉,才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辛亥革命,所以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把这些史实被保存下来,将来等到辛亥革命对于当时的社会已经影响力趋于零了,就会有人根据这些史实作出公正的评价。”(《使命的交集——孙揆均外孙阮祖望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年9月,第418-419页。)
当然,由于口述者个人的年龄、记忆、质量及其他因素也常常会出现失忆、误记、错讹甚至夸大等,需要史学工作者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辨析与考订,以相对正确地使用此类资料。这是在抢救和运用辛亥革命及其后裔口述史料应注意的问题。对此,学术界对辛亥后裔的口述资料已有相对系统的处理办法。
二、辛亥遗泽,携手同行——海内外辛亥后裔的凝结
在大陆、港澳台地区、以至海内外都有如同历史活化石的辛亥后裔群体的存在。诚如辛亥史学者严昌洪先生言:“辛亥后裔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分布在政、商、学各界,其中颇多精英人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他们大多具有革命后代的意识,以先辈革命功绩为荣,辛亥后裔的身份认同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经常互相联系,互相帮衬,有些地方的后裔还有自己的组织,开展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历史的意义与史料价值》,严昌洪先生在2023·“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民间发起此项目后无多久,两岸四地辛亥后裔团队顺利达成了共识,参与到这一专案的合作联盟。如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台湾)、中华南社学坛、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联谊会、南京辛亥粥会……似如一夜花开,实为百年深缘。略介绍如下:
(一)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
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的前身,实为辛亥首义同志会。1946年(民国35年)抗战胜利后,首义同志相继回到湖北,感于昔年袍泽多已壮烈殉国,未死者也年届垂暮之年;加以民国以来变乱纷乘,首义史籍大半散失,若不及早搜寻整理,势必湮没,则将何以对昔日为肇建民国而英勇牺牲之同志。因而李春萱、向海潜、梁维亚、杨玉如、郭寄生诸同志,遂有组会之议。

1946年(民国35年)6月15日,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由幸存1,644位首义志士成立于湖北武昌。(此图被运用为第九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口述国际周展览海报之背景)

大会决议以孙中山先生曾嘉许武昌为全国成功之首义,定会名为“辛亥首义同志会”,并选出第一届理监事,由居正先生当选为理事长。参与武昌首义的向海潜之子向榕铮先生曾在2007 年到2013年担任过“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第十六及第十七届理事长,任满聘为荣誉理事长。其回顾当年首义同志到台湾后复会的经过:“1951年(民国40年)以后,部分首义同志陆续到了台湾,每年双十国庆前夕,均在台北善导寺聚餐联谊;1958年(民国47年),经李赐生同志哲嗣李志新先生,依据会员向海潜同志带出之会员名册访查结果,同志中来台且健在者十有六人而已,并均属鄂籍,于是志新先生乃依会员介绍、书刊记载、报纸报导等资料,进行在台首义同志之查访工作,并特注意非鄂籍之同志,历时五年之久,计得首义同志35位,连前16位一并造具名册,呈请张知本、万耀煌、李基鸿、王世杰诸元老审阅认可,遂于52年双十国庆节,由张知本、万耀煌两先生具名邀集在台诸同志于台北市善导寺聚餐,均感有在台复会之必要,经数度协商,卒于1965(民国54)年4月30日在台北市召开正式筹备会议,议决复会后将后裔联励会合并为一体,并改名为‘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推定张知本、万耀煌、贺国光、王世杰、邵百昌、马超俊、赵恒惖、张承槱、尹呈辅、向海潜、孙继权、龚浩、李基鸿、王焕、石凤翔、朱怀冰、李品仙、祝绍周、安怀音诸先生为筹备委员,并选举张知本、万耀煌两先生分任正、副主任委员,万克哉先生为总干事,王康、董大威、李志新、孔宪善为干事。随即由元老刘德贵率同孔宪善、吴自伟持发起联署书,一一拜访诸元老签署,并办理立案事宜。” 

首义同志会在台复会元老及后裔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为马超俊、第五人为赵恒愓、第六人为张知本、第七人为向海潜、第八人为万耀煌)

诸元老为了使首义会能永远的传承下去,准许后裔也可以申请入会。元老逐渐凋零后,首义会的理事长就开始由后裔接任。现任理事长周永璋先生已是第三代的后裔。
两岸后裔同根同源、血浓于水,辛亥首义同志会一直在致力于两岸的交流。1961年首义同志会的后裔李志新等就组团回武汉,参加了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两岸开放后,后裔的交流就更为频繁。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时,首义同志会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后裔代表团参加武昌的纪念活动外,亦同两岸的佛教团体在南京灵谷寺举办了一个千僧超荐大法会,超度为辛亥革命牺牲的英灵暨死难的同胞,这次法会除台湾的法师及后裔外,也邀请了武汉、南京、上海的后裔来共同祈福及礼忏。

2011年10月18日,“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祈福超荐法会”在南京灵谷寺举行启建盛典。120名来自海峡两岸的清净僧如仪作持,2000多名信众参与了当日的盛典。

台湾和武汉、京沪及广州的后裔往来密切,曾多次组团前往大陆各地参访。也曾接
待过多次大陆的后裔来台访问。两岸后裔虽大多是第一次见面,但因为同为辛亥后裔,心无间隔,有如久别亲人之重逢。
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现任理事长为参加了武昌首义的辛亥先贤周占奎之孙周永璋。


辛亥志士周占奎之孙、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理事长周永璋先生就“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接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陈立文教授(右一)团队访问时情景。

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与阳明山中国文化大学进行艺文活动交流会议。

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
1989722日,由张民达、温生才、杨鹤龄、潘达微几位辛亥志士的后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获广州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公室批复:准予登记,并发给《广州市社会团体登记证》,联谊会旨在继承和发扬先烈遗志,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20193月,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更名为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51440100C14908690P,在广州市民政局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办公厅
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现任会长为辛亥英烈张民达外孙郑挺生。


2023年3月29日,广州市各界举行纪念广州黄花岗起义72烈士殉难112周年公祭,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参与纪念活动合影。

2023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在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118周年活动中合影。

11月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辛亥革命纪念馆贵宾室,
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会长、辛亥英烈张民达外孙郑挺生接受访问。

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
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其前身为八十年代成立于上海的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亦为延续和传承辛亥先贤曾创办的“辛亥烈士遗孤教养所”“辛亥子弟学校”等公益机构的精神, 2012年4月,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于香港注册成立。主要成员是晚清民初时期为推动中国民主共和进程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后裔。
该会任务:追忆历史,回归真实。搜集整理辛亥时期及后辛亥时期的翔实资料、珍贵文物,会同学者专家共同审定、编辑、出版;与社会各界举办辛亥文化的研讨交流及展示活动;帮助年迈、孤独无助的困难后裔,嘉奖品学卓越、为国争光的后裔及热心辛亥文化事业人士的子女。
该会宗旨:缅怀辛亥先人,薪传辛亥精神,以辛亥初心——民主共和为民之求,天下为公的精神为己任,为追求两岸和平统一,振兴中华而奋斗。
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现任会长为辛亥先贤邓玉麟曾外孙邓正恒。


2019年3月16日,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辛亥后裔代表团携手网易历史频道及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共同发起“重走孙中山奉安大典博爱之路”,图为团队出发前在中山码头合影,团队一路行至中山陵博爱坊。


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成员于2019年春节团拜会合影。

 
(四)中华南社学坛
“南社”之称,意谓“操南音不忘本”,实寓不向满清之意,暗示了先进士人“反抗满清,爱种保国”的革命信念。
南社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学社团和文化组织,在中国革命和革命的文化事业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该社酝酿于清末,发起人为中国同盟会会员、江苏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成立于1909年(宣统元年),解体于1923年(民国12年),以后又有新南社、南社湘集、闽集的组织。前后延续长达三十余年,成员达1182人,分布于当时中国的19个省,253个县。其中,既有追随孙中山,献身于民主革命的革命家,不乏杀身成仁、慷慨捐躯的英烈,也有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以及地方文化建设的精英。他们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既接纳新潮,又努力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多个领域中做出过重要贡献,堪称人才济济,成一代大观。(杨天石:《中华南社文化书系》总序)在学者杨天石的推动与保驾护航下,南社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中华南社学坛常务主席兼总秘书长为辛亥先贤陈去病外孙张夷。


2019年3月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杨天石研究室,中华南社学坛常务主席兼总秘书长张夷向杨天石请教纪念南社成立110周年国际学术大会事。


陈去病外孙、中华南社学坛主席张夷先生接受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韦晓东老师团队采访时情景。

2023年11月13日,江苏省南社研究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吴江召开。会议就2024年即将召开的第五届中华南社学坛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细致筹备,亦为推动“南社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的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

(五)
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
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作为辛亥革命参与者或黄埔军校校友之后裔及亲属为骨干的一非牟利团体,以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为宗旨,成立十八年来一直致力宣扬“一国两制”下澳门特区所取得的成就,积极为促进两岸多层次交流而努力,先后走访了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馆、台北国父纪念馆、中华四海同心会、广东省委统战部、民革广东省委、江苏省台办、南京中山陵、湖北省台办、武汉市台办、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中华港澳之友协会、客家电视台、海峡交流基金会、新党、中国统一联盟、新同盟会、民革中央、黄埔军校同学会、宋庆龄基金会、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吉林省朝鲜族自治州海外联谊会、吉林省台办、吉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民革吉林省委会、中共甘肃省统战部、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大学、青海省台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统战部及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等机构并建立了友谊。自2007年始连续十六年在澳门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以“民族心、中华情”为主题之海峡两岸青少年征文演讲比赛及夏令营活动,分别邀请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江西省、贵州省、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台湾及澳门的青少年学生参加此项活动,该活动已成为一项具特色的品牌活动。
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热忱主办了2023年在澳门举办的“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现任会长为辛亥志士胡咸林曾外孙、辛亥英烈吴禄贞曾外侄孙林园丁。


2023年度(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民族心、中华情”青少年征文演讲比赛大合影

“2023·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研讨会现场

(六)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
2021118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在上海百乐门正式成立。联谊会宗旨为:一、开展寻找和联络当年浔商后代,吸纳承认本会章程、愿意为家乡发展和文化传承出力的后裔入会和参与联谊工作;二、广泛联系海内外后代,开展联谊活动,凝聚乡情,讲好江南故事和中国故事。反哺故乡,关注故乡发展,为招商招才宣传推广和出谋划策,通过统战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借助南浔学研究会平台,加强研究工作,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研究浔商群体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关注和对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四、通过后代撰写,采访、录制等方法,采集前辈好学、创业、公益、爱囯等经历和故事,用书面或录音(像)形式予以汇集和保存;收集当年有关南浔的史料、资料和历史旧物。每年择优推荐,并通过由统战部向《南浔时报》等媒体荐稿或印制内部刊物。发挥互联网功能,以口述实录、历史叙事等方法介绍南浔,为家乡建设和文化传播做贡献。五、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在资料汇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当年南浔的家风、家训、家教、风俗习惯、崇尚教育、乐善好施、参与社会进步等课题展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六、有效利用本会资源,建设公共交流平台,开展各类文艺雅集、沙龙、讲堂、主题讨论或参观学习之类活动,以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和联谊交友。
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现任会长为辛亥先贤张静江侄孙张文嘉先生。

2023年9月27日,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参访孙中山故居合影。

(七)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
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联谊会成立于2011年。联谊会宗旨:联络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挖掘、搜集、整理先贤事迹,为先贤出版文集、传略、影集、书画集等。联谊会不举办大型联谊活动,一般活动依靠各级政协、民革等组织。各后裔家族为先贤出版各种书籍、举办纪念活动,可以以联谊会名义举办,亦可邀请部分先贤后裔参加。
联谊会成立十多年来,秉持笃诚实干之精神,共有十多位后裔为先贤出版纪念文集、传略。并于2020年出版由马正、张和平编著的《陕西辛亥革命后裔口述史》41万字(书稿被陕西省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征集),此系全国辛亥后裔口述史第一书。
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联谊会现任会长为辛亥先贤于右任侄孙女于媛,常务副会长为辛亥先贤马彦翀之孙马正,副秘书长为辛亥先贤张子宜曾孙张和平。

2021年,陕西辛亥后裔联谊会庆祝辛亥革命110周年座谈会合影。

 

(八)南京辛亥粥会

粥会创始与辛亥革命几为同脉。1907年,李石曾、张静江等辛亥元老于北京发起《世界社》,吴稚晖拟定社章,有扶道人孙中山、蔡元培等新派人物居于首列,率先导入“世界文化观”。迨至1924年,几是同一批人在沪上梅白格路丁家喫粥,并助成丁福保编印《说文解字诂林》;吴稚晖、丁福保等文人雅士,始创粥集文会于上海《诂林精舍》,中西合璧、新旧交融,成就了“稀饭共和圈”的理想境界。1958年冬至,吴稚晖的门生狄膺在台湾倡复粥会雅集,深得辛亥元老于右任支持,招朋引伴加入,带动“台北粥会”而管领骚坛。现今之粥会,由中华粥会会长陆炳文等有志者一同发起,已筹备建成世界性粥友联谊组织。2022年6月18日,南京辛亥粥会成立,番号为全球五大洲序列第203号文人雅集。


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中,中华粥会会长陆炳文与邓玉麟孙邓中哲(右一)、邓中宪(左一)等辛亥后裔合影

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中,中华粥会会长陆炳文与辛亥志士熊秉坤子熊辉(右一)等合影。
 

我们看到,各地辛亥后裔团队所集结者,为晚清民国时期为推动中国民主共和进程做出贡献的辛亥先贤们的后裔,以及理解辛亥理念、深爱中华文化、愿为民族进步与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之士。因为有同样的历史传承、对辛亥的同样情感,而在“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中凝结到了一起。

2022713日晚,《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筹备会,会议由南京大学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主持(左),右为专案发起人蓝薇薇。

2022
年7月13日晚,《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筹备会在线举行,此次会议主会场设在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来自南京、上海、湖北、广东、北京、台湾、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由南京大学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主持。会议的顺利进行鼓舞人心。由于辛亥理念本身所具有的向心力,在尊重目前两岸不同制度的前提下,两岸愿意同时推动项目起步,进展默契、可喜。


2022年10月22日,专案组访问宫崎黄石先生。图左一为宫崎黄石夫人、左二为宫崎黄石先生,右为蓝薇薇。

2022
年10月22日,项目组代表蓝薇薇在日本访问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好友宫崎滔天的曾孙宫崎黄石先生,并邀请黄石先生加入访谈项目。
在中日交涉史中,近代中国与日本的内面关系始于孙中山先生的亡命日本。孙中山先生与日本的知己友人的往从的事实,对于中国革命确有莫大影响,也是改变东洋格局的开端,本专案也期待可从历史角度影响带动中日之间友谊的进展。


2023年9月,佟立容女士不畏八旬高龄,从日本飞至澳门参加“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感言。(图为佟女士发言情景)

之后不久,在孙文神户纪念馆主任研究员蒋海波的邀请下,居住日本神户的山东辛亥将军陈干的外孙女佟立容女士,也进入了此专案。并由蒋海波与蓝薇薇共同完成《八千里路云和月——陈干外孙女佟立容口述史》。

作为居美辛亥后裔代表在线发表感言的是居住亚特兰大的孙揆均外孙阮祖望,另有居于德国汉堡的严复玄侄孙女严虹专程赶回天津与父亲严孝潜在线参会,并发表感言。
由于辛亥革命的世界性意义,中国辛亥革命的过程也将理所当然地被置于全球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走向的大背景中来重新审视及考察,无论是项目还是国际研讨会,都将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的辛亥志士后裔视为一个整体,两岸四地包括海内外的辛亥后裔参与了研讨会,与学界共同进行了“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的首次国际性联合。这一尝试更揭示着口述历史作为历史研究领域的基础科学,建立与大众之联系,亦同为更深的理性所引领。这也是启蒙的另一层要义。
三、来自“辛亥后裔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的关怀
(一)来自辛亥后裔的关怀
辛亥先贤酷似其时代,其人生经历也映衬出他们生活的时代;辛亥后裔中有多少可以酷似其先祖,多少酷似其时代?我们阅读到,文字下的理性难以逃逸,文稿呈现出的是无以遮掩的对生命的坦诚。
譬如,章培余曾外孙章韬在表述他对曾外祖父的理解时也坦陈自己的灵魂:每个人在不同时代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不敢说我在曾外祖父的时代就有能力或权利去抉择任何道路,当然,我也可能跟我曾外祖父一样。他还是很有思想很勇敢、很纯粹的一个人。其实我觉得这就行,总比糊里糊涂活了100年更值得。以你自己的判断和认知,你自己想明白,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去付出与行动。(《辛亥英烈章培余及其后人——章培余曾外孙章韬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1100页)……有时我灵魂中就有一种痛苦或一种压抑,我感觉这是我曾外公的灵魂,就是说我不把一些历史搞明白,他的灵魂就不得平安。因为现在对二次革命有争议,对袁世凯也有争议,甚至对孙中山也有争议,但是这些事情怎么恰当的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非常关键,这是我们这辈子应该做的。我感觉到我要一偏颇,我的灵魂会很难受,我感到我有一种使命感,要把这个事情捋清楚。”(《辛亥英烈章培余及其后人——章培余曾外孙章韬口述史》,第1102-1103页。)
口述史学者每每向辛亥后裔提及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精神?
在已形成的口述史文稿中,蔡锷之孙蔡协如此表述:“有人问我,你是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精神的?我说,你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所有事情来看,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有两个特质:一个是思考问题,一个是看准了问题、看准了方向后,不顾死活也要做成事情,这就是辛亥革命给我的印象。什么是辛亥革命精神?就是为了祖国的富强与昌盛,为了人民的福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辛亥的化学反应——蔡锷孙蔡协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325页。)
赵声侄孙赵英凯:“我们现在缅怀辛亥革命,就是要缅怀先烈的理想——他们振兴中华、强国富民,追求民主法治的这种理想。”(《浩气长存——赵声侄孙赵英凯、赵声宗亲赵金柏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286页。)
邓玉麟之孙邓中哲、邓中宪说:“我们祖父所做的,都是我们所追求的。”(《岁月失语 惟义能言 ——邓玉麟孙邓中哲先生、邓中宪先生、曾孙邓正恒先生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240页。)



2022年11月19日,邓玉麟孙邓中哲先生接受《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组采访时留影。 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拍摄。

2022年11月19日,邓中宪接受《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组采访时留影。 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拍摄。

章培余曾外孙章韬从治理社会的理想进一步理解辛亥精神:一定要从人性之善的角度来理解孙先生的三民主义!戴季陶说孙先生是继承了国学中的仁义之道,从孟子到孙文他们是仁义的传承者,三民主义的出发点是民生,它的终点还是民生,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是实现民生的条件或手段。孙中山先生提出民生主义,把民生作为首位来构建社会,就是从人性善为出发点和目标来治理社会,把社会治理成重视民生、人心向善的社会,这就是孙文的理想,也是我曾外公的理想。(《辛亥英烈章培余下及其后人——章培余曾外孙章韬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325页。)

略举以上,我们已可读到,辛亥后裔“十年饮冰、不凉热血”的关怀源于他们对“忘怀己身、奔赴大海”的先辈的挚爱,是来自血脉、亦来自历史的传承。

(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自学界的关怀

在此联盟中,首先加入的为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武黎嵩团队。武黎嵩教授认为:做好辛亥志士口述史,一则要保存辛亥志士及后裔生平资料和轨迹;二要揭示百年前辛亥志士为之牺牲和奋斗的希冀与瞩望;三则要通过辛亥志士后裔的人生轨迹折射出百年中国的沧桑与变迁。通过口述历史,提炼和总结好辛亥革命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武黎嵩在《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南京论坛NJF公众号,2023427日)
20239月,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的首次国际研讨会得到澳门基金会及澳门社会各界的赞助与支持,得以在孙中山行医的澳门镜湖医院顺利召开,除辛亥后裔的积极参与外,与历史学界认识到此项专案的重要性而给予勉励与推动有很有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夏春涛(右)主持研讨会第一节研讨《口述史学与辛亥革命研究的现状、交汇及意义》。江苏历史学会会长周新国(左)的发言题目为《抢救辛亥口述资料,推动辛亥革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左玉河的发言题目为《加强辛亥革命相关口述史的研究》。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吴志良认为,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辛亥革命所彰显的理念和价值观依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加强保存和维护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更要通过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重现辛亥革命的恢宏历史场景,让后世领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当中牺牲的仁人志士种种动人的事迹,从中感悟这段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化历史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呈现的宝贵精神力量。这也是辛亥革命研究所应该弘扬的。(吴志良在“2023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澳门顺利完成的首次“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研讨会,也似乎证实了澳门在历史上所担当的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起始平台角色。澳门是中欧文明交流延续时间最长且无中断的地方,澳门学者陈迎宪认为,地处中国的南海之滨的澳门,亘古便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澳门之所以能够在明代中叶登上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舞台,其重要的原因并不在于它土地面积的大小,而在其海洋价值和作用。”(陈迎宪:《海洋的澳门》“前言”,澳门基金会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2023年9月吴志良在《澳门在中国走向世界中的作用》中则写道:“华洋居民数个世纪以来在这块弹丸之地能共处分治,并未出现太多或者严重的冲突。这些事实相信没有太多人会表示异议,而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这种文化间对话的方式,或曰‘澳门模式’的个中成功之处。”(《澳门在中国走向世界中的作用》,吴志良:《悦读澳门》,作家出版社,2014年,第132页。)
最初加入合作联盟的单位之一、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李继锋在此专案中看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项目经过团结协作,做到了南北贯通、东西互助、新老结合、海内外共同参与,实现了多方力量的联合,这也是这一项目的价值所在,是可以感动参与者自己、也会感动社会的关键。(李继锋在《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中的发言,南京论坛NJF公众号,2023427日)
辛亥革命“百年锐于千载”,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社会变革之快、幅度之大,使人惊叹!志士仁人们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中,欲振奋国情人心,即使焦灼憔悴,依然鹤鸣九皋,声闻于野。辛亥血脉不单单延续于辛亥后裔、更传承于今日的华夏士子们,方可使素以能耐住寂寞、追求纯正学风为重的学界为此专案寄托愿景。正如研究中国民俗学和文化史的前辈学者、海丰钟敬文先生在96岁之年有言:“我们是历史之舟的搭客,同时又是她的划桨人。”
四、后裔及学者共同推动史观之演进
历史学捕捉人类的踪迹,所希望掌握的正是人类;口述历史毋庸置疑是历史学者应掌握的基础技艺。口述史学期望构筑大众史学观念,满足普通人的阅读需求,以此在社会中树立普遍的观念,这是极有抱负的。
日本神奈川大学中国人日本留学生史研究会为2023·“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协办单位之一。日本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中国人日本留学生史研究会代表孙安石(SON ANSUK)认为:口述史研究无论是作为一种研究手法还是一门研究领域,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历史学、教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研究中都可以看到口述资料的广泛使用,相关研究成果也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参考与利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口述方法论问题的探讨也渐次走到了学者话题的中央……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还需要更多年轻学者的加入,同时,我也期待着推进口述史研究的国际协作,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共聚一堂,从不同研究传统、视角、方法来拓展口述史研究的边界。”(孙安石先生在2023·“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孙安石教授弟子郭梦垚博士代表研究会赴澳参会,回日后为研究会带回大会颁发的“薪传辛亥”优秀团队纪念杯。图为师徒持杯合影。

口述史学既有学理的根基,又有直面当下的关怀,体现出史学与大众的关联。以上学理,完全吻合“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的内在追求。
1. 纠补历史错漏,莫使历史“虚无”
建构大众历史意识,是为“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的核心议题。这也是辛亥后裔群体可与口述史学者们顺利达至默契的深层原因。但这一工作是需建立在纠正历史错漏、填补历史空白的大量巨细无遗的工作基础之上。
台湾第二代后裔武之璋先生在接受访问时便提到:“《为天下先》(钱江潮,《为天下先:辛亥武昌首义百年纪念专辑下册》(台北市:中华民国辛亥武昌同志会,201110月),页71书中写父亲在武昌三眼桥被俘,武昌没有三眼桥,三眼桥在汉阳不在武昌,地点上稍微错误。黄兴到武昌是十月二十八日,离开是十一月二十八日,大概待了一个月,父亲说他有接受黄兴指挥。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上,黄兴与黎元洪等开会时主张撤去南京,当时很多人反对。隔天早上黄兴离开武昌,到上海,这样看来父亲参加的是汉阳保卫战。我父亲那个时候十八岁是个小兵,上层的事情他不知道,他口述时我是小孩子也不在意,我的记忆可能也有错误,这个错误是有可能的。”
武之璋的采访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王云波,其对此作了如下考证,落于脚注:武旭如先生长诗中提及四平山下做楚囚,此山或是四平山。现今距离汉阳三眼桥之处的山为扁担山非武旭如先生所述四平山,距离三眼桥最近之山,现今为汉阳扁担山墓园区,诗中所载之四平山无从查证。虽无四平山,但金冲及、胡绳武所著《辛亥革命史稿》第三卷1911年的大起义,页188-192,熊秉坤曾于115日上书黄兴指出……汉阳西边险要有四山一桥,分别是美娘山、仙女山、锅底山、扁担山与三眼桥,扁担与锅底山二山相接事蔡甸之汉阳至同道,西面三里约1.5公里处有港渠左左接龙湖右通襄河,中间有桥三瓮曰三眼桥。建议黄兴应据守此地,推断武旭如先生所述四平山为此四山总称亦不为过;清军沿蔡甸汉阳之间大路推进至离汉阳10公里三眼桥时,遇革命军抵抗,防守三眼桥的主要为鄂军马队第一标,黄兴调祁国钧马队第二标第二营增援,抵挡清军三天为保卫武汉做出了重大贡献。1127日,汉阳战事进入结束阶段,黄兴率司令部退回武昌。”
王云波工作细致,其在采访后去了台湾国史馆查找到武旭如当年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总指挥部任命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委令》作为口述史稿的史料补充,受访者极表感激。
本次专案中,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首义的樊耀南曾孙樊斌接受了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新疆民族史的赵海霞教授的专访。作为治理新疆的有功之臣,樊耀南的一生却几乎只被定格在了1928年“七·七政变”的瞬间。樊耀南被金树仁以暗杀杨增新之罪处死,时年49岁。这是一段充满迷雾的历史疑案。樊斌“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查资、寻访,希可探到“新疆三七血案”的真相。在相关口述史文稿中,樊斌为采访者贡献出他四处寻访而得的材料,其作出的饱含着历史苦痛的抽丝剥茧的努力,也令采访者深受感动。
在接受采访的后裔中,不乏对辛亥历史研究及家族史著有成果、并有见地的后裔存在。孙中山曾外孙王志雄与夫人沈罗亚所著《王伯秋年谱长编》即将付梓,陈干外孙女佟立容著有《陈明侯将军》、《陈干一生》(全三册)等,高振霄外孙王琪珉先生著有《高振霄三部曲》,李烈钧之孙李季平先生关注二次革命,其所写的《民初军民分治及江西民政长事件的分析》一文收入了澳门研讨会论文集。孙揆均外孙阮祖望先生对祖上研究深入,常有文章发表。长久以来,阮祖望先生专心守护着这一专案的诞生,在接受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访问时,阮祖望先生表达他的想法:“如果史实被湮灭,那历史只能是虚无的。”(《使命的交集——孙揆均外孙阮祖望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418页。)
大部分辛亥后裔的感受和阮祖望相同,他们觉得从教科书上读到的辛亥革命,和通过自己家族的亲人的了解和自己读一些历史资料的了解有很大差距。教科书上基本上是标签化的,但整个辛亥革命是一个全景,包括社会各个层面,参与的人相当之多。而很多事情、许多人物都在历史上一笔带过,并未呈现出公正,或者是说,并未尊重到历史事实。
“宣传辛亥革命,特别对于北方的这些革命斗争,像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这些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在正史上都是被轻描淡写,这也是不尊重历史事实。”“同样,以往历史课本予人形象把人物简单标签化,非黑即白,或者是好人,或者是坏人。然而人性是复杂的,有多面性,历史也是多元的,无法定论于一。”“像对于黎元洪以及相对不太出名的程德全,对这些人的这些描述都是趋于简单化。”(《使命的交集——孙揆均外孙阮祖望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419页。)
后裔们的努力的另一层重要原因,是希望引起学界对于辛亥史实的重视,推使中国社会不再表面化地研读辛亥历史。
2.希可启发民众深入认知思想启蒙者、认知海洋文明
本专案另可希望可以进一步启发民众对于思想启蒙者的认知。辛亥革命乃是受到众多思想先驱者的启蒙才得以发生。譬如,作为中间力量的代表人物严复,其对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早为世人公认;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与此同时,严复也是清末立宪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翻译的《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均与其谋求立宪政治相关。《原富》虽为经济学著作,他以译述代言,表达他对政治的关切和立宪的意见。
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常将追求立宪视为维护清朝、阻挠革命;实际上,严复的立宪言论的真实意图是在争取放权与民,限制君权,为新兴社会力量参与政治组建新的平台。严复曾侄孙严孝潜认为: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成果虽然是在政治上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但为达成这一最大目标,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思想、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甚至这些变革为政治革命做了重要铺垫。从这个角度考察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种种变化,不能忽视或低估革命派以外其他革新势力和社会新兴力量的历史作用,他们与革命党人的互动、合作最终成就了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然而严复确实是忧虑的,他信奉进化论所包含的渐进改良主义,主张中国应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反对急进的革命主义与共和主义,他最担心的,始终是急进的政治改革可能带来政局动荡的不良后果。(《从福州阳岐“大夫第”走出的严复及他的后人们——严复曾侄孙严孝潜、曾侄玄孙女严虹口述史》,“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编:《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20239月,第912页)

人类发展史不是线性的,而是多样性的。拿革命与改革来说,两者旨在分别解决民族复兴不同阶段的问题。革命方式可以解决改革过程中的一般问题么?同时,我们也不能要求国民普遍地去承受革命时期的巨大痛苦。

而当年,专制帝国的新政改革为何未能奏功?有学者论,改革涉及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兼顾各方,惠及多数,须通盘协调,循序渐进。如将改革作为集权和剥夺的手段,其改革举措势必表现出躁进或迟缓,多数人未得其利,先受其害,无论改革的动机多么纯正,方向多么正确,必以失败告终。确定失败的形式,往往就是革命。

辛亥前夕,伴随着西人侵入,西学亦涌入,启蒙思想家们渴盼时代之破茧、创立精神独立之国,其学问、胸襟皆需兼容古今中西。启蒙思潮,也为海洋文明带来的气象。澳门历史学者陈迎宪提出“回归海洋”的治学理念,委婉而一再地提醒“稍稍离开惯性的陆地角度,从更宽广的海洋来审视……” “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五百年前明廷的海禁和闭关自守,及随后清廷对相关政策的延续,大部分国人对海洋的认识相对模糊和陌生。因此需要回归海洋,补充大众对海洋知识和文化的了解,了解海洋……并以此建构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陈迎宪:《海洋的澳门》“前言”,澳门基金会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2023年9月,第3-4页
东西文明唯有虚心互鉴,方可去塞求通;从世界海洋文明的历史来审视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嬗变,同为辛亥研究可追溯引申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3. 认识辛亥合力
辛亥革命最鼓舞人心之处,是史无前例地形成了一次社会大合力,革命党、立宪派协同清廷的政府军——新军行动,这是近代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大联合。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民间,都已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一个全景式的革命。正如严昌洪先生在《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历史的意义与史料价值》中写道:“辛亥革命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新兴知识分子和革命化新军士兵群体以及各种民众势力协同发动与推进的一场革命运动。”(《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历史的意义与史料价值》,严昌洪先生在2023·“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在辛亥革命研究中,军事史研究又是较为薄弱的一项。而通过辛亥后裔的集结,我们能观察到参与了辛亥起义的新军的后裔所占的比例不小。确实,辛亥革命的军事活动更加具有秘密性。但是,辛亥革命毕竟是一个武装运动,军事问题无法绕开。晚清民国军事史研究者顾则徐在《与晚清民国军事相关的一些问题》中写道:“一、不要过分夸大暗杀活动的作用;二、不能过分夸大武昌起义以前历次起义的作用;三、注意不能过分夸大革命者在辛亥起义成功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很多不起义者甚至反对起义者的作用;四、注意权力斗争与军事活动之间的关联,要注意存在复辟清皇朝和复辟皇朝两种军事,相应也有反复辟清皇朝和反复辟皇朝的军事。总之,辛亥革命的军事涉及广泛的领域,是一系列方面的合力运动。”
要全面展现辛亥历史的线索脉络,只有将参与改制谋划、举办各种趋新事业的各种政党、社团、群体、阶层以及人脉关系全面贯通联系,避免使单一取向成为普遍准则。
今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辛亥史观已得到完全之否定。马勇从辛亥“国体变更”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谈起,强调了辛亥革命从人民本位的观点看,辛亥革命参与各方相互妥协相互退让,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并非什么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马勇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案例,是辛亥参与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妥协相互让步的结果,革命党、改良主义者、清廷、新军、知识人等都在参与这场博弈,是共赢而不是一家独胜。(马勇:《重建辛亥记忆》,在2023·“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五、志愿联盟 活化历史
这项亟待抢救的重要社会文化工程目前采取的方式是志愿合作、协同创新、集体攻关之策。
2022年初工作发起,两岸同步、各地组建专家顾问组及采访团队,联合各地后裔团队确立采访名单,分批完成资料积累,彼此联合、互动,推进学术研讨会,后期出版相应成果。至20239月,已收到来自海内外的电子文本(二次稿)48篇,收集将近80万字,收集采访素材时长超过6600分钟。
“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所产出的口述成果如下: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组完成了《亲历·追寻——李翊东之女李若男、女婿曹阳口述史》、《百战沙场碎铁衣“金石同坚”传美谈——辛亥志士邱鸿钧之子邱耀先先生口述》、《共和先声——辛亥志士熊秉坤之孙熊永铸先生口述史》、《首义“总管”蔡济民——辛亥志士蔡济民之孙蔡礼鸿先生口述史》、《以“公”为名——辛亥先贤刘公孙女刘重喜女士口述史》、《满门忠烈一腔碧血——辛亥先烈万鸿喈孙女万学行女士口述史》、《首义元勋张难先——张难先孙女张铭歌女士口述史》、《人生的珍宝——叶于兰孙女叶俐俐女士口述史》、《“自荐民国大总统”的祖父的选择——辛亥志士向岩之孙向虎雏口述史》、《人生如梦——秋瑾曾外孙赖启振口述史、曾外孙女赖启珊口述史》、《若使断头成永诀,愿卿含笑贺孤魂——王汉曾孙王胜先生、曾孙女文郁女士口述史》。
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组承担了严确廷曾孙严英仕、邓铿外甥孙周克坚、杨鹤龄孙子杨海、丘逢甲曾孙丘志斌、胡咸林外孙女吴禄贞侄孙女吴厚悌、胡咸林曾外孙吴禄贞外曾侄孙林园丁、林振雄孙林丹生、陈秉心外孙李业飞、胡贽孙胡百师的访谈及文稿整理工作,已完成《英魂不灭——张民达外孙郑挺生先生口述史》、《感怀先人心,薪传携手行——林振雄孙林丹生先生口述史》。
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台湾)完成了《追寻一位洪门大哥的革命足迹——向海潜之子向榕铮先生口述史》、《唤起台湾民众觉醒的先行者——罗福星孙女罗秋昭女士口述史》、《刻苦励学,终成大器的辛亥后裔——董正旺董光超先生口述史》;同时,同志会与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陈立文教授团队合作,向大会提交《武旭如之子武之璋先生口述访谈整理稿》、《周占奎哲孙周永璋先生口述访谈整理稿》、《彭矫哲孙彭志刚先生口述访谈整理稿》、《李次生哲孙李筱斌先生口述访谈抄本整理稿》、《覃振曾外孙林立先生口述访谈整理稿》。
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组完成了《往事尚可追——孙中山曾外孙王志雄口述史》、《寓教于心、护国于行:纪念钮永建——钮永建侄钮恩光口述史》、《岁月失语惟义能言——邓玉麟孙邓中哲先生、邓中宪先生、曾孙邓正恒先生口述史》、《浩气长存——赵声侄孙赵英凯、赵声宗亲赵金柏口述史》、《辛亥的“化学”反应——蔡锷之孙蔡协先生口述史》、《使命的交集——孙揆均外孙阮祖望口述史》、《一生思报国,百年志传火——段世垣之孙段静安口述史》、《坚卓定力者——葛光庭哲孙葛平章口述史》、《忠义留青史,精神传万代——韩恢之孙韩怀慎先生口述史》、《五子从军传家风,四海同心铸国昌——李烈钧之孙李季龙、李季平口述史》、《振兴中华,福利民众——高振霄外孙王琪珉口述史》。《我生命的根——马骧外孙李开林口述史》。
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韦晓东团队完成《南社纪念:一代师表的浩然之歌 ——陈去病外孙张夷口述史》。
中华南社学坛口述史工作团队已先期完成近三十位辛亥后裔的访谈采集工作,完成《“滇池植秀”话先贤——吕志伊外孙叶祖荫口述史》。
香港树仁大学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组完成《追念先贤、永志不忘:回忆先烈尤烈往事——尤烈曾孙媳妇尤曾家丽口述史》、《许崇智将军许子皓口述史》。
南京论坛NJF蓝薇薇完成《赎罪之泉——蓝天蔚外孙蓝煜、曾外孙女蓝薇薇口述史》
日本孙文神户纪念馆蒋海波与南京论坛NJF蓝薇薇及佟立容女士合作完成《八千里路云和月——陈干外孙女佟立容口述史》
上海通志馆《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组将承担长三角地区辛亥后裔的口述访谈及文稿整理工作,目前正在整理辛亥先贤周南外孙女李薇女士的访谈文稿。
张静江曾侄孙、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会长张文嘉与孙中山纪念馆及张静江研究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谭备战合作完成《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与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的张静江——张静江曾侄孙张文嘉口述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侯中军团队与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薛刚摄制组合作完成《从福州阳岐“大夫第”走出的严复及他的后人们——严复曾侄孙严孝潜先生、玄侄孙女严虹女士口述史》、《读书人的心气——杨深秀曾侄孙女杨金茹女士口述史》、《辛亥英烈章培余及其后人——章培余曾外孙章韬口述史》。
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李天逸团队完成《国魂不死、皖域之光——张汇滔之孙张家宁口述史》。
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薛刚摄制组与《扬子晚报》臧磊先生、闵大洪先生合作完成《追寻外祖父柏文蔚的历史足迹——柏文蔚外孙闵大洪口述史》。
福建辛亥先贤黄展云曾外孙陈熙与海峡书局出版社编辑李熙慧合作完成《我们不会忘记——黄翼云、黄展云后人(孙黄修远先生、孙女黄修林女士、外孙陈扬骎先生、外孙郑立先生、外孙女李之乐女士、外孙林通先生、曾外孙陈熙先生)口述史》。
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在既有已出版《陕西辛亥革命后裔口述史》基础上,再行采访,改换文本表达模式,完成《寻找祖父的灵魂:从封疆大吏之子到反清斗士——张赞元嫡孙张民先生口述史》、《戎马一生反清志  功成不居焦子静——辛亥志士焦子静嫡曾孙焦波口述史》。
烟台芝罘历史研究会曲德顺团队完成《“总统者,公仆也,国民者,共主也”——徐镜心曾孙徐学舫口述史》。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陈海懿与学生邓振阳完成了《嗣同公余晖映照后人——谭嗣同曾侄孙谭志宏口述史》。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海霞完成了《不为道(盗),宁作教的樊耀南及他的后人们——樊耀南曾孙樊斌先生口述》。
合作联盟中,辛亥革命博物院、孙中山纪念馆等平台成为活化运用口述史项目的最佳场所。介绍如下:
1.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博物院是湖北省、武汉市为进一步整合辛亥首义文化资源、打造辛亥首义文化品牌,于
20223月在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分南、北两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该院共有文物藏品3.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12/套,含20/套一级文物。现有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共5个:“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红楼鸟瞰·名人留踪”“湖北谘议局史迹陈列”。同时每年举办临时展览10个左右,举办各类社教活动100场次以上,举办学术讲座10场左右,连续20余年编辑出版学术内刊《辛亥革命研究动态》;先后出版《武昌起义档案资料汇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报刊资料选编》等专著30余部,并举办了“辛亥革命青年学者论坛”“纪念辛亥革命10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33届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等全国性学术会议。该院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4A级旅游景区。
2.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馆成立于
2011
10月,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建的专题纪念馆,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202012月起受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委托管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各项工作。馆内基本陈列有《开辟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展》和《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名人展》,展览全方位呈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此外,馆内开展辛亥学堂等教育活动,每年不定期推出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在学术研究方面,公开出版《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名人传略》、《辛亥革命纪念馆藏品研究文集》及《永恒的师生情——康有为 梁启超文物展图录》等著作。目前,辛亥革命纪念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广州市优秀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辛亥革命纪念馆交流点)、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
3.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成立于1987年,是研究、宣传、展示孙中山先生生平史迹、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的专题纪念场馆,承担着中山陵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主要工作。2022年年底,孙中山纪念馆由藏经楼搬迁至中山陵博爱广场东侧中山陵1号(嘉麟楼)并重新布展,现有基本陈列《世纪伟人——孙中山生平史迹展》包括“少年萌愿  立志救国”、“推翻帝制  创建民国”、“百折不挠  捍卫共和”、“国共合作  伟大转折”、“与世长辞  万众景仰”、“崇高精神  宝贵遗产”六个部分,共展出文物藏品164()、图片305幅,使用场景、雕塑、艺术品、多媒体等表现形式,旨在再现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历程,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4.上海通志馆

上海通志馆是全国最早的方志馆之一,其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上海市通志馆,由著名学者柳亚子先生筹措建立并担任馆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修志事业未竟,通志馆被迫闭馆。20世纪80年代,随着首轮上海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兴起,上海通志馆于1993年立项重建,1996年落成,1997年正式开馆。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省级方志馆,是全国仅两家保留通志馆名称的方志馆之一,也是全国收藏首轮新编地方志书最齐全的方志馆之一。2017年,上海通志馆新馆纳入上海图书馆东馆建设工程。2022年,在上海通志馆成立90周年之际,位于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为与老馆区分,将其正式命名为“上海通志展示馆”。上海通志馆展示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上海通志馆藏有上海及全国各省市方志、年鉴、地情资料十万余种,兼具成果展示、地方志开发利用,地情文化交流,主办《上海滩》月刊等职能。
5.硅谷亚洲艺术中心
硅谷亚洲艺术中心(Silicon Valley Asian Art Centerwww.artshu.cm)2004年在加州硅谷中心城市桑塔克拉拉市成立,一直以一池砚水太平洋为理念,推广中国的金石书画,把牛克思、林学善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引进美国,也系统整理张大千、张书旂、侯北人、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傅狷夫、胡宏述、刘墉、郑重宾、侯宁、古铣贤、刘昌汉、魏乐唐、于崇信等为代表的北美华人画家群体,致力于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并与杭州钦哲艺术中心合作逾十年,把这一华人画家群体介绍到中国。迄今,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举办展览近300个,策划、协办和核心参与外场展30余个,编著、出版图录120余种,500余场讲座。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已经成为加州一个重要和深受欢迎的中国文化中心(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兼美术馆馆长Mark D. Johnson 2014年)。

艺术中心长期注重民国历史和美术文献的收藏、整理、展览和出版,2011年有过《元老遗墨——旧金山湾区藏辛亥革命英杰墨宝》大展。2018年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2021年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艺术展。
……
2022年《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发起后,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纪念馆首先进入项目,并携手高校与民间单位,确定采访名单,组建采访团队,统一采访标准,组建学术顾问组,分区同步进行”,协力推进专案。此后,孙中山纪念馆、上海通志馆、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也与专案发生进一步联接,帮助专案在所在区域进一步推进、亦疏通专案在进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2023315日,辛亥革命博物院研究中心全体员工赴武昌伏虎山烈士陵园,探访辛亥首义志士墓,(《踏访伏虎山辛亥首义志士墓群》,辛亥革命博物院公众号,2023316日。)为推动辛亥后裔口述史专案在湖北地区的工作进行热身


李翊东后人受访摄影

202344日,在口述访谈结束后,湖北辛亥志士李翊东之女李若男向辛亥革命博物院无偿捐赠了其父亲的四件遗物,包括李翊东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解放前后用过的记录本及其收藏的民国时期百科小丛书。(《辛亥志士李翊东之女李若男向辛亥革命博物院捐赠革命遗物》,辛亥革命博物院公众号,2023316日。

在“辛亥志士口述史”专案合作联盟基础上,2023年4月27日,位于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纪念馆举办了第二期“中山思享荟”,邀请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之孙熊永铸先生到宁,以访谈的形式,讲述了武昌起义的故事。(《听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背后的故事:第二期“中山思享荟”隆重举行》,孙中山纪念馆公众号,2023年4月28日。)



‍2023821日,孙中山纪念馆举办第三期中山思享荟特邀张静江曾侄孙张文嘉(中)、玄侄孙张谟骏(左)与张静江的研究者、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谭备战(右)到宁,以访谈的形式,讲述了张静江与孙中山的故事,以及张静江与中山陵的密切关系。
(《辛亥名人后裔与历史学者的对话——第三期中山思享荟隆重举行》,孙中山纪念馆公众号,2023823日。)2023年11月26日,第四期中山思享荟特邀蓝天蔚曾外孙女蓝薇薇、玄外孙女黎婴仁,与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以讲座的形式,讲述了辛亥儒将蓝天蔚一生的史迹,及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辛亥儒将蓝天蔚的道路选择与爱国情怀——第四期‘中山思享荟’隆重举行》,孙中山纪念馆公众号,2023年11月27日)

202311月,后期加入专案联盟的上海通志馆组建“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组,相继与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中华南社学坛、水晶晶南浔 · “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建立了正式联系,将开启以口述访谈为基础,运用通志馆平台活化使用相关成果的协作。该馆馆长吴一峻认为:“上海通志馆第一任馆长柳亚子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学者,也是近代爱国文化组织‘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一生心系国家命运与民族文化。当时的馆员还有朱少屏、胡道静、胡怀琛等人,他们也都是南社的一员,与辛亥革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上海通志馆愿秉承先辈遗志,赓续精神血脉,在与辛亥后裔团队的后续合作中,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史海攫英,共谱新声。”
以上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口述史基础上,官方与民间进行了有益的融合与协作,已取得并可预见将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值得借鉴与推广。
五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自2022年初工作发起,至202310月“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工作的进展。在暂时申请研究经费无果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采用了志愿合作联盟的方式,在口述史项目基础之上,我们看到各地联盟单位发生的各种协作已在社会层面种植了一定的影响;未来也希望推动各种有益的协作,譬如选择有典型性的辛亥志士后裔家族资料进行展陈;譬如推动既可宏观亦可细化的各类学术交流、推动各地辛亥研究的再生等等。
此合作联盟的主要目的还是薪传辛亥精神,播撒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使其融入现实,发生更多的活化运用,如演绎恰当,甚或可瓦解因民族主义而生的民族对抗情绪,助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社会的健康、稳定及和平发展;传承孙中山先生及辛亥先贤的爱国、报国之心,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蓝薇薇:《来自“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专案的关怀》,载于2023年11月中国传媒大学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论文集”,第29-50页;后经补充修改,由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资料研究专员高海涛于2023年11月29日完成再次审定。)

 


|作者蓝薇薇,“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发起人。著有《蓝天蔚年谱长编》。
 

 


 

 
注:本文内容亦先后经合作联盟——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卉、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台湾)理事长周永璋、辛亥革命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黄敏灵、中华南社学坛主席张夷、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鄢增华、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会长张文嘉、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李继锋、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会长林园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总编冯勤、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会长郑挺生、日本神奈川大学中国人日本留学生史研究会郭梦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东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王鼎博士、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曲德顺、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武黎嵩、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德明、上海通志馆馆长吴一峻、 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暨扬州大学历史研究所代表周新国、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研究中心主任段君峰、香港树仁大学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代表刘子文、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舒建华、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会长邓正恒、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副秘书长张和平、中华粥会会长陆炳文的审定认可。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3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