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吴晓峰 | 南社吴泽庵先生的书与画

辛亥革命网 2021-12-10 09:30 来源:南京论坛NJF 作者:吴晓峰 查看:

曾伴梅花宿涧阿,诗成愁对破山河
 
 

2021

12.9

ArTianist

 

吴泽庵生平简介——诗成愁对破山河

 

  吴泽庵(1884—1925),名沛霖,字泽庵,号梅禅、觉非生、石母山人等,别署五郎、揭阳岭樵者,室名嚣嚣草庐、潜楼、礐石山楼、在涧庐。1884年生于揭邑磐溪都双山(今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桂岭双山)村。童年家贫,四五岁后渐识字,七岁入私塾,尔后兄吴雨三[ 吴雨三(1866—1934)名汝霖,广东揭阳桂岭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取秀才,光绪廿九年(1903年)参加乡试,文章优异,知县李滋然拟取为第三名,复核时,广东学政朱祖谋见其文中有“改良进步”   之句,遂不取。自此,雨三先生无心仕途,从教终老。历任揭邑榕江书院(今揭阳一中)、汕头礐石中学、礐石正光女子中学等校国文教席。雨三先生工书擅画,尤精画墨兰。其书初习颜体,复参米书。但是清代碑学大兴,时代审美观对个人的影响,雨三先生也不例外。大书法家何绍基对粤东书坛影响巨大,雨三先生亦受其熏陶,但少了何氏书法中的富贵气,而多了些山野清远之气。参阅吴晓峰:《吴雨三吴泽庵年谱》,稿本。]先生执教各地,均随之学。1902年考取秀才。1904年揭阳初创师范学校,以考试第一名进该校读书,翌年毕业,仍为第一名。复就读于广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数月后因母亲去世而缀学归家,旋赴新加坡执教于端蒙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教于揭阳榕江学校。1911年与兄雨三等于故乡双山村创办守约学校,任校长。约1912年加入中国近代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与“南社”发起人之一高天梅并称“南北二枝(梅)”。1913年至1919年往返于潮汕与安南金塔之间。1920年至汕头,与兄雨三一同执教于礐石学校。1925年病逝。1934年,其兄雨三编辑出版《泽庵诗集》,南社社友高吹万点校,揭阳古文学家姚秋园作传,南社谭愚生、潮安名士戴贞素作序。泽庵先生以诗鸣于世。屡有诗文作品刊于南社社刊《南社》,也善书画,少年时书画就名满闾里,被目为神童,后专画墨梅,以自己的诗文书画来揭露社会的黑暗,同情人民的疾苦。书画家胡天民先生有《集吴昌硕诗题吴泽庵先生画梅》:

 

曾伴梅花宿涧阿,诗成愁对破山河。此中别有真天地,清气乾坤出啸歌。

 

  此诗真切地概括了吴泽庵的人生际遇,并对其艺术成就作恰切评价。

 

 

 

 

文章 | 吴晓峰   图 | 网络

整理编辑  | 南京论坛NJF 

 

 

1

 

吴泽庵的画

“墨梅”

 

 
 
 
  先生一生耽于梅花,咏梅写梅,绘画于水墨梅花最卓有建树。又自号“梅禅”。南社发起人之一高旭,号“天梅”,与先生为文字交。1912年高旭作诗《寄吴泽庵》:“揭阳吴子振奇士,文笔诗才画复工。千里闻声擅三绝,相思何耐蓼花红。”先生和诗《赠钝剑·用钝剑见赠韵》曰:“大笑狂呼高剑公,新诗吟就夺天工。会当携酒乘风去,醉取梅花两朵红”。自注“君号天梅,我号梅禅,俨然南北枝也”。
 
 



吴泽庵《墨梅》

 
泽庵画梅的思想——祗公风骨合低头
 
  泽庵先生的喜梅、咏梅、画梅,是其人格体现,这也是先生所处时代志行高洁之士的普遍心理,以及传统文人特有的气节。他们的处世准则:或为振兴中华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或以“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为旨归,当隐士。两者皆不离其所倡者——气节也。要理解这个,无妨先了解泽庵先生生活的年代以及当时的时局和在这个特定时局下的先生。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朝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以失败、妥协、投降告终。战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痛苦的深渊。1856年10月,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开始感到国家的贫穷落后与软弱无能,如不改变,清朝的统治就再无法支持下去。于是,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企图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装备和技术,以强化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日本与中国有千年历史文化纽带,“政治上的富国强兵方针与利益主义倾向使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令人厌恶,而民间文化人对中国的那种亲近、诚恳、坦率还有景仰羡慕的态度,却又使人感到十分亲切”1895年甲午战争以来,在外国的留学生以日本最多,大约占一半。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几乎都留学日本,如政界的孙中山、黄兴,文界的鲁迅等等。
 
  1904年,先生在这“留日热”的影响下,拟与友人至日本留学,恰好省城广州开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乃舍远而就近,至省城就读。自是终生引以为憾。
 
  先生身处乱世,所受的是封建教育,其思想充满矛盾。他少年起就接受忠孝思想,六岁时,父即授以《孝经》、《千家诗》等,其“辄酷嗜之,琅琅吟诵达昏晓”。
 
  1909年,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在苏州成立。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活动中心在上海,主要以文学鼓吹反清革命,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成犄角之势,一时京、沪、苏、浙、湘、粤甚至南洋等地不少报纸,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欲凭文字播风雷”(柳亚子语),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在辛亥革命时,以及“二次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不少身为同盟会干部的南社社员,还直接领导或参与了武装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谱写了壮丽的一页。先生也加入南社,并积极撰写诗文,发表于南社社刊《南社》中。提出 “士之所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世有崇拜孤忠如我者乎?”等等。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时,先生正在故里双山乡养病,虽处僻壤却时刻关注时局,听到消息后写下“泽倚枕听消息,意至乐也”。随着境遇之变,先生的思想也不断的深化,对爱国思想的认识从朴素、朦胧转向清晰,从狭隘的民族主义中走出,其诗《一塔》、《海外旅夜有怀同寄》等可见。1915年,先生侨居安南西贡,目睹日本侵略者之暴行,作了《乙亥暮春西贡寓楼即目》,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先生对社会失望,产生消极,自号“觉非生”,作了《觉非说》,意欲效法陶渊明,“稍负于陵偕隐愿,终怀彭泽赋归谋”自题居所匾额“嚣嚣草庐”,并作诗道:“斯世为何世?得逃且速逃。结庐任草草,行乐自陶陶。或曰居夷陋,古称遗世高。无惭于孟子,则可以嚣嚣。”甚至发出了“何如早死早清夷”的叹息。最终先生隐居于汕头礐石。此时所作诗文如《记曾德炎》等颇见其心迹。其《与高吹万书(七)》云:“吾辈生此乱世,终当抱‘无道则隐’一语为宗旨。其于文字虽复有所论略,亦须守定二种意思:一不争,二自得”但他虽然隐于礐石,仍从事教育等开启民智的工作。1923年春,礐石中学成立文学研究会,由章雄翔、陈云从二君发起,以“研究新旧文学,创作新文学”为宗旨。4月21号举行成立大会。先生与冯瘦菊、许美勋、林鸿飞、林树标、许挹芬为顾问。会上诸顾问皆发言,先生谓“新旧文学,不能偏重,宜一炉共冶,不可入主出奴,是丹非素。”夏,礐石中学师生,组织了彩虹文学社。成立会的会址在礐石中学石楼的一间教室,与会者有许鞠芬、吴泽庵、陈云从、章雄翔、吴其敏等师生,还有礐石警察所长林树标。会上许美勋演说了一番,号召新文学青年进一步携手团结起来。稍后上海的“左联”运动,其主要人物多是从礐石中学中走出去的。
 
  泽庵先生作为一位旧式文人,其所受的教育使其思想有着相当的局限性。此是时代使然。但无论其思想怎么转变,他始终如一坚守着最可贵的财富——气节。这从其喜梅,咏梅,画梅中充分体现出来。
 
泽庵画梅的师承——孤高尽是无双品
 


吴泽庵《墨梅图》(1913年)

 
  墨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梅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赵孟頫墨梅题跋说:“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扬补之接受了华光的衣钵,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了两种画梅的方法:一种用水墨涂于绢上烘托出梅的点点白葩,另一种是以墨笔圈出梅花。发展到元代,吴镇以及王冕,都是画梅高手。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补之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清朝朱方霭说的:“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会稽煮石农,妙笔绘寒玉。”墨梅自华光和尚创造以来,经过扬补之、汤叔雅等人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它能继承下来,与王冕的努力分不开。他曾作了种种水墨画的尝试。笔墨的洗练功夫,使墨梅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迈进了一大步。王冕是一位民族意识极强的画家其题画诗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如“羌笛吹他不下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诗从分地表现他的高洁和自信。另一首题诗反抗意识更加鲜明:“猎猎西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生尘。胡儿冻死长城外,始信江南别有春。”这首诗把反抗的矛头直截了当地指向了异族统治者。明代吴兴沈尧龙甚至直接称王冕为“墨梅王”。刘基说他梅花奇绝,落笔分晴曦,花如露后珠玉一般,枝如水影中龙蛇游舞一样,水墨画的效果达到呼寒呼冷、解暑解寒的程度。明代几位画梅高手,刘世儒、陈宪章、王谦、盛行之都是王冕的衣钵继承人。清代以画梅称世的童二树也是学元章的笔法,蒋子延称童二树在洛阳所画的梅花悬之能引蜂蝶。
 
  从泽庵先生画作和题画中可以考察其画梅师承:
 
  其画作中有一幅题:“缔月联云旧有盟,沉沉笼护到三更。君身自是堪怜惜,莫怪倾心宋广平。”
 
  宋广平,名伯仁(1199—?),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嘉熙(1238——1240)时善画梅花,作《梅花喜神谱》,后系以诗,识于景定二年(1261)。自称每至花放时,徘徊竹篱茅屋间,满腹清霜,两肩寒月,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实,图形百种,各肖其形。工诗,著《雪岩吟草》等。《梅花喜神谱》是历史上以图著谱的第一部《梅谱》。
 
  又有一幅题:“偶忆郑小樵梅谱有一帧,用笔约略如此,因戏拟之”(图1)。1912年10月16日,吴先生之学生吴君略由亲戚家寄到《郑小樵梅谱》一卷,吴君略亦画梅。
 
  1913年作《墨梅图》(一套四帧)赠吴君略之父吴精秀,中有一题:
“觉非子背学童二树先生大意,未识俏有肖否。觉非并志。”(图2)
 
  童二树,名钰,字璞岩,又字二如,号二树,又号札岩,借庵子。浙江绍兴人。善山水,以草隶法写兰、竹、木石皆工。尤善画梅,宗杨无咎法,其画梅苍老古朴,墨气雄厚。工诗,亦以咏梅为胜。兼工草隶,爱蓄古铜印章,精篆刻。
 
  1925年一幅题:“白沙先生墨梅别具一种风韵,见者几忘其为道学巨子也”。
 
  白沙先生即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又号碧玉老人,新会白沙乡人,故世称白沙先生。 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陈献章精擅诗文,工书法,善画梅。
 
  历来画墨梅者皆表现其孤高绝俗,泽庵先生也不例外,可见“孤高尽是无双品,莫作凡花一例看。”清新脱俗,这也是他所追寻之精神所在。从传世作品中,署款最早的作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写赠吹万先生大人雅玩》墨梅图轴,最晚的乃作于礐石(1925年前后)的《墨梅图》(图3)。泽庵先生的画风格确定较早,28岁的作品与后期之作并无多大变化(或许是过早辞世之故),现存有立轴、册页、横批等。其墨梅作品多宋雪岩《梅花喜神谱》之韵,合陈白沙、童二树、郑小樵为一炉,是王冕之余绪,满纸文人气。他画墨梅的笔势奇纵豪放不受约束,将墨梅一种高洁、脱俗之态呈现无遗。正如其自作梅花诗中道:“自閟幽芳迟古月,睁持冷眼睨严冬”。
 
泽庵画梅的技法——虽非双管下,亦自具生枯
 



吴泽庵《墨梅》(图3)

 
  泽庵先生的笔墨洗练的功力,也值得注意。可从《写赠吹万先生大人雅玩》(图4)中体会到,该作作于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8月,时年28岁。是年先生始与高吹万通翰论诗文,并加入南社。
 
  高吹万(1879—1958),名燮,字时若,旧上海金山人,南社耆宿,被誉为江南三大儒之一。吹万居士喜《论语》,富藏书,善诗长书。吹万居士曾主持国学商兑会和寒隐社,刊行《国学丛选》,与柳亚子南社通声气。高吹万发起组织的“寒隐社”较南社早数月,“寒隐社”成员绝大多都加入了南社,故高吹万也被人称为“南社三巨头”之一。
 
  要赠画与此等宿儒,作者必将最高水平发挥出来。
 
  该作发枝纯以书法笔意写出,笔力遒劲,形神兼备,笔笔可数,中锋、偏锋并用,绝不含糊,一气呵成。这是他从勤学苦练,千锤百炼中得来。行枝接续,气力顿挫处断而复连,交接处停而不滞。该作清华高逸,独具隽永的人文内涵,笔端凝聚了作者渊渊学识、才情修养和人生境遇。受赠者不是知己不识其意。在构图方面,此作较其他作品显得非常特别:画面右边一盆梅花盛开,花盆只露出一大半,却占画面四分之一,盆中梅花集中在画面中心,花开茂盛;画中间一瓶,逸笔草草,高出花盆几乎一半,瓶中插一枝苍虬般梅枝,屈曲盘旋,“一枝斜插胆瓶看”,向右上角伸展至画面顶端边缘,枝稍末著花零星,只有四朵,花瓣已脱落,只剩花蕊,又有一枝梅枝在梅干中间伸向画面左方,开花两朵,同样只剩花蕊,用笔简朴,气韵清逸。盆梅与瓶梅一高一低,两株梅花一疏一密,一株生机勃勃,一株已尽凋谢,形成强烈对比。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款:“虽非双管下,亦自具生枯。民国元年秋八月写赠吹万先生大人雅玩并希正谬,揭阳岭樵者吴沛霖。钤印:泽公、沛霖书画”。款识为苏东坡体行楷书。在用笔、用墨方面也是别出心裁,梅干一笔中浓淡变化自如,梅枝浓墨,淡墨勾花,又浓墨点蕊,仪态万千,虽无色泽渲染,但梅花之高格已毕现墨中,这是泽庵先生运墨之独具匠心之处,这种近乎程序化的风格成了先生水墨梅花的一大特色。
 
 
  先生还在许多自作墨梅中题了咏梅诗作,如:
 
  北枝不独寒,南枝不独暖。一样气氤氲,尔相即我相。
 
  磊磊英华间气钟,论交许订后凋松。撑天老干巢饥鹤,拔地新梢起蛰龙。
 
  自閟幽芳迟古月,睁持冷眼睨严冬。怪仙昨岁孤山侣,肯与人间作侍从。
 
  一枝轻折付银缸,雪压冷凝未肯降。狂笑朔风欺纸帐,相期皎月印纱窗。
 
  梦中词伯诗魂瘦,夜半灯花玉蕊丛。即舍丰神论骨相,棱棱仙貌已无双。
 
  沉沉香雾有还无,熏草能清韵较麤。仙子缟衣因绝俗,道人赤足矧微癯。
 
  蝶蜂好事相知晚,松竹无言古道孚。任是霜风寒彻骨,繁英依约尽情铺。
 
  先生有很多题画诗,其中有一首《画石》
 
  孰云画石易,画石须养气。孰云画石难,数笔称毕事。自我来汕壖,索画接踵至。因应苦难周,乃以石游戏。前日作两方,私忱谓可喜。割爱赠与人,念念情无已。谁知受者心,弃置等敝屣。笑我乱涂鸦,谓谁不解此。知音古所稀,不自今然已。得失寸心知,奚敢望之子。所愿石丈人,相期一笑置。
 
  此诗诙谐地刻划一位画家对于自己的心血结晶的去向的无奈,体现先生的另一个侧面。
 
(二) 山水画——烟霞顿起顷刻间
 
 
  泽庵先生之画,早年画山水,梅花,初师承其兄吴雨三。姚秋园《吴泽庵传》:“泽庵性耽诗,尤善画梅花、山水,其源皆出自雨三,中岁浸淫醰粹醉,冥心孤往。偶有所作,有出蓝之誉。”泽庵自道:“画学一道,性所素嗜,惟缺于就正,故略无所成。山水一门,自十八九岁时,已滥收邑中画界名誉,嗣以艰于酬应,遂乃学写水墨” ,“平生读画见解,颇异时流。以为吾人始临古人,继当写我胸中邱壑。区区摹古,殊无生气。但知守一家法,尤为眼界不宽。故每一下笔,苦心经营,必欲使景致逼真而后己。然以学力不足,游踪不广之故,藐兹怀抱,殊无以副,亦可慨也。”
 
  南社耆宿高燮1912年作《酬吴泽庵惠画并答其见赠之作》道:
 
  “揭阳樵子高士宗,千丘万壑罗其胸。未经识面先心契,驰书追逐如云龙。淋漓泼墨一尺纸,图成寒隐具妙理。烟霞顿起顷刻间,数橼位我山林里。”
 
  南社补白大王郑逸梅谓“吴泽庵画山水多泼墨”。
 
  以上所引用者是泽庵先生几位友人对其山水画的评价,笔者至今未见先生山水画,只能从前辈的评说中遥想其风采。
 
 
 

 

 

2

 

吴泽庵的法——独守师承兼变化

 

 

 

 



吴泽庵书法


  泽庵先生曾作诗《学书一首》:

 

 

  泽庵先生曾作诗《学书一首》:三十吴郎兴未阑,别储见解问毫端。涂鸦苦费三升墨,画虎还亏六幅纨。

 

  真草随缘无定见,描摹信手得余欢。何曾谬作钟王想,借作消奇如是观。

 

  这是他学书法的心态。

 

  有学者论其书:“远承魏、晋,师法欧阳询,参以隶法,在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

 

  泽庵先生书法从小受其兄雨三影响,习颜体,他十四岁为其本乡双山村永裕居题的匾“永裕居”、“凤毛”已令识书者见之大为惊叹,二匾以颜体为根基,笔力浑厚,结体饱满,特别是“凤毛”匾,(如下图)简直让人难以相信是出自十四岁小孩之手。其画中有题楷书者如《放翁寻梅句》(图7)宽博大度,使人观之如见一位饱学硕儒踽踽独行,从容不迫。

 



吴泽庵所题“凤毛”匾

 


吴泽庵所提“永裕居

 

  光绪廿一年(1895),雨三先生至金山书院与温仲和太史游,泽庵也随往,后又从郑松生夫子学习,温太史书法学苏体,郑夫子亦擅苏体,泽庵早年行书也写苏东坡,从其题画中可见,《赠高吹万墨梅》题款结体以苏书为基,笔法已见老辣。《赠精秀宗翁墨梅四轴》题款有温仲和太史笔意。其书后复参翁松禅笔意,用笔更老到,笔画多横细竖粗,与颜体楷书特点相似,结体趨简,字的结构由苏体的平扁拉长,有论之云“泽庵书法是学者字,以才情格调胜,其楷可用‘书贵瘦硬方通神’论之”,如《与二兄信札》。惜天不假年,未能进入化境。

 

  先生隶书较少见,但也不俗,如《正木直彦先生清赏》

 

  先生有一首写给老友丁讷庵之诗道:“松禅已死啬庵老,海内书家竟炫奇。独守师承兼变化,讷公绝艺几人知。”笔者认为此诗也可作为先生自己书法的评价。

 

 



吴泽庵《正木直彦先生清赏》

 

 

 

 

 

3

 

余论

 

 


吴泽庵《墨梅》

 

  吴泽庵所处的时代,学术、艺术等都是新旧交替,社会风气和时代风气造就了很多很多象他一样“诗书画修养全面的传统型艺术家”,在潮汕地区和相对偏远地区,这些人物正被渐渐遗忘,如潮州的王延康、饶勋、饶锷、王显诏等,揭阳的林伯虔、曾习经、吴雨三等,汕头的陈龙庆、杨雪立、黄仙舟等。正如郎绍君先生所说:“近百年来,形成以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画家主要集中地的多中心格局,相应的艺术研究也多围绕这些中心地区展开,而对其它地区,特别是相对偏僻边远地区的画家和绘画缺少关注和研究,在交通和资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今天就不正常了。对地域性中国画的研究,特别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和画家个案的研究,已经成为文化艺术建设不可或缺的迫切课题”。笔者正是基于这点,写成本文以期抛砖引玉。

 

 

 

| 本文作者吴晓峰为吴泽庵之曾外孙 

 

 

 南京论坛 NJF   

 

历 / 史 / 可 /以 / 是 / 仁 / 慈 / 的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