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于两岸黄埔纪念南京保卫战八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赵秘书长,各位先进,值南京保卫战八十周年之际,应邀参加两岸黄埔纪念南京保卫战八十周年座谈会,缅怀抗战牺牲军民,特以「铭记南京抗战历史,发扬黄埔抗战精神」为题,表达个人对南京保卫战抗战史实与历史价值的浅见,以示对于前人的无限敬意,我将分为「全国抗战的中枢:南京」、「如何看待南京保卫战的历史地位」、「黄埔同学在南京抗战中」、「发扬黄埔抗战精神,奠定两岸和平基石」等四个部分分别讲述:
一、全国抗战的中枢:南京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十八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都于南京,国民政府宣言「务使本政府确为民众之政府,革命军之武力,确为民众之武力,对外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对内肃清军阀及一切反革命派」,这一宣言无疑表示了,国民政府对包括日本在内,向中国采取帝国主义立场国家的基本态度。
当时北伐军事还在进展中,当年, 蒋中正总司令宣布下野后,曾专门到日本,寻求日本军政领袖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希望他们不要阻止北伐,两国加强合作,出身军方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却没有给予正面响应;第二年的五月三日,北伐军克复济南后,爆发了济南惨案,日本公然以军事行动,图谋加害蒋总司令,扣留我外交部部长黄郛,惨杀我外交官蔡公时等,这一事件,埋下了中日关系未来全面破裂的伏笔,造成了最终的抗战局面。
济南惨案一周年,亦即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三日,蒋中正特别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演说「誓雪五三国耻」,蒋中正说「临到这个纪念日,凡是中国人,凡是我们黄帝子孙,对于这种耻辱,是永不能忘怀的,如果这种耻辱一天不洗雪,中华民国便没有一天能够独立。本校长就是在济南亲身受了这个耻辱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所交给你们的任务,就是要你们洗雪这种国耻,务使国家能从帝国主义者侵略与残杀之下解救出来,以求得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自由和平等。」这场保密的内部演讲,就是要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担负起建军抗战的主要任务,也可说是蒋中正发表的一篇抗战宣言。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州国成立、长城抗战,日本步步进逼,不断冲击着国民政府的施政蓝图与合法性。当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学生纷纷来到南京, 蒋中正每每在中央军校大礼堂,亲自接见,花上几个钟头,焦头烂额地跟学生解释政府内外政策的整体想法,有时也不为学生与社会各界认同;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政府以极为贫乏的资源,必须在军事、政治、经济、心理等各个层面上,展开抗战准备。
南京,于是成为全国准备抗战的中枢,这些工作,当时多半秘密进行, 蒋中正的理念是,引进国外一流的人才与我合作,缩短国家建军备战,乃至各项建设的进程,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其实也掌握了这些情报,日本每年都要调查前来中国担任工作的外国顾问,当时,南京汇聚了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各个国家的优秀人才,提升军事、发展经济、完善制度,这些都是抗战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
为掌握全国工业、经济的情况,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因避免日本瞩目,于是改称资源委员会;为发展化学兵,在南京花露岗成立化学兵学校,对外却称为军政部学兵总队;为发展装甲兵,在丁家桥成立装甲兵学校,对外称为交辎学校。今日还可得见的国防工事,是国民政府无声准备抗战的象征,根据民国廿六年(1937年),何应钦将军所提具的报告,当时已经完成,江浙区京沪分区淞沪阵地十七个、吴福阵地一百五十七个、锡澄阵地二百九十七个;首都分区,分别完成首都城厢及沿江及东南阵地四百零二个、江西北面阵地四十五个、芜湖阵地二十五个等,何将军说明,国防工事,是指以钢骨水泥,按照德国、俄国最新筑城教范,所构筑的机关枪掩体、小炮掩体、观测所、掩蔽部等而言,掩体与武器是有形的,而真正抗战战力的形成,还需要无形的部队编制、人员训练、精神士气,才能完备一个系统工程。
民国廿三年(1934年)六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预备盛大庆祝十周年校庆,就在校庆之前,南京发生了日本副领事藏本英明失踪的藏本事件,藏本因个人因素,心情低落,躲避于明孝陵,一度想要自杀,日本却对诬指中方应该负责,威胁派兵,甚至登陆南京,事件在寻获藏本之后落幕,但无疑又再次敲响了抗战准备的警钟。当时如果战事爆发,国民政府能投入保卫南京的兵力极为有限,南京整体的防务计划,也非常脆弱,于是,国民政府除在当年八月,责令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应急提出「对敌袭击首都之防御要领」,更在民国廿四年(1935年)至廿六年(1937年),经不同层面迅速加强了国防。
空军经过数年的调整,拟定了明确的作战计划,以京沪杭为主要的作战地境;意大利海军顾问秘密来到中国,沿着长江调查检视所有现存的江防设施,调整规划不合时宜的炮位,并试图构成结合水雷、鱼雷艇、陆上炮台的防御体系;透过与德国的密切军事合作,陆军在训练与编制上不断加强。
南京保卫战的时间不长,但南京做为全国抗战准备中枢的时间,却是漫长的,可以说,抗战的准备起于南京,抗战受降的胜利钟声,也回响在南京。
二、如何看待南京保卫战的历史地位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战期间,保卫首都的激烈战役,在淞沪抗战支撑三个月失利后,国军以坚决的牺牲,不仅对国内宣誓继续作战的意志,当时蒋委员长,更冀望透过坚守南京,争取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援助,甚至请苏联出兵,打击日本,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二月十二日,蒋委员长致电司令长官唐生智:
(限即到)唐司令长官、刘、罗副司令长官。据报江浦附近已发现敌军,是敌希图对我四面合围,或威胁我后路,逼我撤退也。
五日激战,京城屹立无恙,此全赖吾兄之指挥与牺牲精神若定,有以致之,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为我革命转败为胜惟一之枢机。
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
遥望京城,想念官兵死伤,苦痛无任系念,进退战守、生死荣辱,惟兄等熟图之。中正手启。十二申。
「遥望京城,想念官兵死伤,苦痛无任系念」,是蒋中正内心的真实写照,在部队即将陷入四面合围之际,这封电文,也不无期待奇迹发生的写照。
谈到南京保卫战,不能不提唐生智,在抗战之前,唐生智在国民政府当中的地位关键而重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唐生智任军事参议院议长、同年十二月,兼代军事委员会第一厅主任,第一厅,当时负责军令事项、参谋本部业务联络事项、国防作战绥靖计划事项、军事章制计划、国内外军事呈报搜集及通报事项、国内外军事调查统计事项。当时,军事委员会下设三个厅,主任分别为唐生智、何应钦、朱培德,当时的主要公文,几乎都由唐主任与朱主任签办。
民国廿三年(1934年)十二月,国民政府特任唐生智为训练总监部训练总监,训练总监主管各兵监,在国军全面与德国展开军事合作,训练总监部成为改革军事的重心机构之一,正因为负责业务重要,第二年展开的国军首次军级大演习,唐生智担任统监部参谋长,这样一场演习,实际上,就是以保卫京沪杭为目标,使参演部队熟习现代化战争军种联合、兵种协同的观念。
民国廿四年(1935年),唐生智又兼任首都警卫执行部主任,这是负责南京防务设计、工事构建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日后以唐生智担任首都卫戍司令长官的重要因素。
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二月七日清晨五时三刻,蒋中正离开南京,将防务交给了唐生智,奉命协助唐生智的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称,南京守备部队初由前方撤回,喘息未定,整补未完,甫进入阵地,即遭受强敌攻击:
十二月四日,秣陵关及句容失守;五日,日军以主力进攻淳化,一部猛扑汤山,激战四昼夜,汤山失守,龙潭、淳化亦相继沦陷,芜湖继亦被攻占,日军且偷渡江浦,致南京陷入包围,难忘持久,乃奉命撤退,以主力突围向徽州转进,一部渡江沿津浦路北撤,当部对行动时,日军与我战斗十分激烈,十二日雨花台失守、光华门亦被突破、中山门附近城垣多被炮毁,城防动摇,而渡江器材未有充分准备,一切行动,未能周详准备,以致秩序混乱,我俟部队撤退开始后,即与唐生智等渡江至浦口。
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二月十四日,唐生智拍发了两则电报,一则报告南京失陷的情形,第二则则向蒋委员长请罪:
南京首都,势在必守,职等奉命卫戍,应如何督励所部,克尽厥职,达成任务,上报党国及钧座,乃以种种之原因,甫及旬日,即告失陷,铸此奇耻,辱及党国。职等内疚神明,度胆俱裂,恳钧座予以严厉处分,以张国法而作士气,并建议在南京未收复以前,所奉命卫戍之各级将领,一律停止带用领章,以示失地奇辱。
对于南京失陷,蒋中正于十二月十三日的日记中记到:「卧薪尝胆,勿助勿忘」,勿助勿忘,语出孟子,指以洒脱之心面对大事。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对于战局颇表悲观,不断有与日议和的意见,但蒋中正则自认「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此外并无其他办法。」他抗战的决心,并未因为国都南京失陷而有所动摇。于是,蒋中正于十二月十六日,发表我军退出南京告全国国民书:
中正为统帅,使国家人民蒙此巨大牺牲,责任所在,无可旁贷;中心痛苦,实十百倍于已死之将士与民众,一息尚在,唯有捐糜顶踵,以期贯彻抗战到底之主旨,求得国家民族最后之胜利,以报党国,以慰同胞。
蒋中正指出「抗战虽不能必胜,而屈服即自促灭亡;与其屈服而亡,固毋宁抗战而败。战败终有转败为胜之时,灭亡永无复兴之望」,并认为日本侵略中国实为侵略世界之开始,使世界正义不终梏亡,吾人目的必有达到之一日。
南京城墙上的「誓复国仇」四字标语,成为中国继续抗战的一种象征,直至民国卅四年(1945年)九月九日上午九时,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这是留给抗战的南京,一份永垂不朽的荣耀。
三、黄埔同学在南京抗战中
在今日陆军军官学校校史馆当中,典藏着多位南京保卫战英烈资料,如黄埔十一期毕业的郝毅烈士:郝烈士毅,辽宁人,沉默寡言,好学不倦,本校十一期毕业后,任教导总队第二团排长,参加上海蕴藻滨、南京诸役,每战皆身先士卒,勇敢果断,深受士兵钦仰,首都撤守,奋力抵抗,卒能完成任务,郝悲愤之余,跃江自杀。
另一帧任涤非烈士的遗照上写着,本校十一期毕业后,分发教导总队骑兵连任排长,后倭寇进逼首都,奉命烧毁孝陵卫营房,尔后在中山门外一带布防,敌进犯时,身先士卒,喋血搏斗,敌数次猛扑均遭击溃,后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简短的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年作战的英勇与惨烈。南京保卫战当中,由黄埔同学担任军、师长的第七十一军王敬久部、第七十二军孙元良部、第七十四军俞济时部、第七十八军宋希濂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桂永清部,构成了防御的主力。黄埔同学因南京为国民政府国都、中山先生陵寝,以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与教导总队的所在地,因此感情尤深,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大量黄埔同学牺牲与最前线的指挥参谋职务上。
黄埔一期宋希濂将军任军长的陆军第七十八军,参加战斗人员总数,一八四零一员名,伤亡失踪,一四五六五员名,现存三八三六员名,从淞沪到南京,该师补充了五次,共士兵九四三零名,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黄埔三期王耀武将军担任师长的陆军第五十一师,于战斗详报纪录,该师阵亡官兵即达四零七零员名,当中,军官佐,亦即干部阵亡一百五十员,负伤二百九十五员,等于损耗殆尽。
南京保卫战当中,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将军,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参谋长,在城陷之际,邱将军曾伪装成民工,为日军作苦力后,乘机逃出,因为他留着分头,未被立刻怀疑为军人,幸免于难,南京的失利,是他心中的伤痕,邱将军常引为军人之耻,更是他重新投入抗战战场后,不断奋发的动力,黄埔同学在南京经历失败,也记取教训,继续奋斗,越战越勇,为国家迎来废除百年不平等条约,荣膺为二次大战战胜国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机运,黄埔精神在南京,已然在国史上垂之久远。
四、发扬黄埔抗战精神,奠定两岸和平基石
抗战,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是全球爱好和平正义人士的共同资产,是锤炼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纪念南京保卫战,两岸应该携手共进,共享史料、共写史书,不仅要将抗战历史传给民族的下一代,更要面向世界,使得那些曾与我们并肩作战的盟邦与国际社会,以抗战时期,同舟共济的国际精神为纽带,促进未来的和平发展。
面对蔡英文政府的去中国化举措,我们更要直面以对,有力回应,以黄埔抗战精神,传承过往史实,阻却其污名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试图将台湾割裂的举动,才能告慰浴血奋战的先烈,告慰不幸遇害的同胞,告慰南京,这一座准备抗战最久,为抗战受创最深,迎来不朽胜利的城市。
当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的青年官兵们,曾经这样高唱:
得遂从军愿,为国把躯捐,看边关多难,正好迎头痛击,长征万里复我旧河山,努力,努力,莫偷闲苟安,民族兴亡责任待吾肩,须具有牺牲精神,忠勇奋发气冲天!
2017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