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辛亥革命的哈佛研讨

辛亥革命网 2021-01-04 15:13 来源:《方法·学术与社会比较》 作者:汪波 查看:

中国宪政,根本上取决于中国宪政设计能否与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相适应,并与之动态调适。

  1913年3月22日凌晨宋教仁瞑目后,黄兴言,俟穿衣后再行摄影,以符宋君之光明正大。范鸿仙言,宋君遭此惨劫,不可不留历史上哀恸纪念,居正赞成,遂赤上身、露伤痕,拍此一照。

  近代中国堪称世界性“宪法博览会”,自从宪政思想被介绍到中国以来,近代中国发生了诸如戊戌变法,清末立宪派组织的以开国会、定宪法为内涵的运动,民国初年的以维护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共和制度为核心的宪政运动,北洋政府时期的“废督裁兵”、“联省自治”为特征的宪政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由人权派发起的以人权保护为中心的启蒙运动等。

  在这些与宪政有关的运动中,近代中国试行了君主立宪、共和宪政、五权分立宪政等宪政制度,但均归于失败。

  哈佛建校375周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哈佛大学一周之内连续举办了两场辛亥革命研讨会:“辛亥百年论坛”与“帝国之后中国”。这两个会议显示了世界汉学家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兴趣。

  一、学术研讨

  “辛亥百年论坛”由哈佛北岸学社和风致会社主办。2011年10月29日,四百多位中国学人挤满了哈佛科学中心的会议厅。这是一个中国学者为主的会议,会议持续了两天,论坛参加者以中国内地学者居多。

  而在2011年11月4日和5日,哈佛燕京学社、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办了另一场辛亥革命研讨会“帝国之后的中国”。

  “帝国之后的中国”参会者以美国汉学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专家为主。“帝国之后的中国”强调辛亥革命复杂和多元的一面。

  会议也请来日本学者发言,组织者希望“不要变成一个中国台湾地区跟内地的二元对话”。

  在“帝国之后的中国”开幕致辞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William Kirby)指出:袁世凯曾向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打听如何建立宪法。艾略特推荐了他的朋友、政治学家弗兰克·古德诺。两年以后,古德诺给袁世凯写了两个宪法,第一让袁世凯当一辈子的总统,第二让他当皇帝。这是哈佛大学对中国民主的贡献,难怪他们从此不问我们的意见。

  柯伟林教授认为辛亥革命开启了成功的革命过程,带来了一个具有一定军事和政治力量的共和国。关于对中华民国的评价,柯伟林认为:

  民国时期是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开始繁荣的时期,那是中国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今天处在第二个黄金时代。

  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你会看到中国有形变化,中国在具体方面变成了现代国家,如公路、铁路、港口等。

  “实业计划”最终启发了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的理念,今天中国可能是孙中山期待的,即一个工程师管理的政府。

  关于革命,柯伟林认为大家认为革命失败,是从民主角度而言。从某个方面来讲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清廷没有再回来。从政治方面来讲,革命仍是成功的。它带来了个具有一定军事和政治力量的共和国,虽不是立竿见影,但放在整个共和时期来看的话,中国是个强国。

  1911年的中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力量,如果撇开政治,它在20世纪1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军事和经济发展还是积极的,但这些发展由于抗日战争、内战等缘故停止了。1978年中国在经济上明显重新接续了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断的路。

  新共和成功地保卫了疆土,今天中国的边界基本上是民国和清朝的边界,唯一的例外是蒙古。尽管一系列民国政府是弱势的,但它管理并保护了从清廷继承的庞大帝国,这是民国很大的成就。而且在每届民国政府治下,中国边界都受到国际认可。

  1911年的世界是有着几个大帝国的世界,沙俄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包括大清帝国等等;随后,其他帝国都基本消失了;而直到1945年,大清帝国留下的版图还基本上是完整的。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教授王德威演讲主题为“梁启超小说中的革命”。认为:一百多年前,小说是改变中国现状的新文化工具,具有惊人力量。

  从1899年到1905、1906年间,梁启超对革命发生了很大兴趣,这和他以前追随康有为搞“维新”时的立场是有区别的。

  他对革命的想象与实践,在他创办的《新民丛报》和《新小说》杂志体现出来。在他创作或翻译的小说里,由不同人物的塑造或交锋呈现出他的革命想象:有日本元素,有美国元素,也有法国元素和德国元素。

  梁启超对革命的憧憬因为1911年革命的到来,告一段落。辛亥之后,梁启超跟政治的距离越来越远。

  历史学者张朋园关注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澄清了1643个立宪派人士的阶级背景:立宪派90%有传统士绅功名背景,多为中级官吏,很大部分人就读新式学堂或负笈海外,平均年龄43岁,大多富有哈佛大学

  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教授汪悦进讲述了“1911年前后中国画月夜题材的再发现”。20世纪早期,“月夜”是岭南画派高剑父兄弟等画家热衷的题材,画面多是在月夜里革命者暗杀满清官员。这些画大量出现于晚清期刊,如《真相画报》、《时事画报》、《平民画报》里,传统的月夜题材演变出一种阴森杀气。

  台湾学者陈永发指出:相对于内地,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对辛亥革命研究的“政治热情”淡漠得多。在台湾地区,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已超越党派观点和意识形态,新的拓展空间不多。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