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武装光复的地区,主要有:江宁府、镇江府等地,其中尤以江浙沪联军武装光复南京为典型。江浙沪联军的炮火,轰走了张勋的反革命军队和反动官僚,数以千计的革命军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了南京的光复。武装光复是革命党人和其他革命分子在江苏光复中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它是江苏各地光复的实质所在。
处于这两种形式之间的是:由革命军所至而宣布光复的。这种形式数量多,内容复杂。它既包括一些革命党人所实行的光复地区,在遇到挫折后,由革命军去支援光复的,如淮安府等地;它也包括一些反动势力所搞的假“独立”,后由革命军去光复的,如徐州府等地;这两种光复都有一定的武装光复的意义。此外,还有在革命军旗号下,立宪党人、旧官僚等所搞的光复,如通州张詧(张謇之胞兄,光复时任总司令,后任民政长)等,他们在沪军军舰到达通州后而宣布的。从表面看,它有些类似苏州的光复,但这种革命军大军压境下的光复毕竟与苏州式由旧官僚们自己所搞的光复有所区别。
2.光复的政权,主要是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光复的江苏各地政权,从整体看与前清时代比是有变化的。其最主要的标志是:最顽固、最腐朽、最反动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一小撮满洲贵族与一批死心塌地的汉族大官僚的势力,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已经垮台。盘踞江苏各地政权中的满洲贵族与他们的走狗,几乎无一例外地逃跑了。现举例如下:
两江总督张人骏,八旗驻宁将军铁良“仓皇出走”,江防营统领张勋“潜出南门……渡江赴浦口”[ 茅乃登、茅乃封:《辛亥光复南京纪事》,转引自《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25页。]。
常镇通海道荣恒、知府承璋、巡警提调饶应稀、丹徒县知县文焕“均于起义时先后逃避”[ 张立瀛:《镇江光复史料》,转引自《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l961年,第272页。]。
常州知府长明“将府印交……后即携眷离常”[ 徐敬安:《常州光复概况》,稿本,藏扬州师院图书馆。],江阴县右堂捕厅兼警务长项奉璋“深夜逃走”[ 章砚春:《江阴光复记》,《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0页。],靖江知县冯璋“偕同捕厅熊飞将大小印信一齐缴呈”[ 黄印候:《靖江光复片断》,稿本,藏扬州师院图书馆。]。
苏州提法使左孝同、巡警道吴肇邦、参谋吴茂节、协统艾忠琦“均闻变走”[ 尚秉和:《辛壬春秋江苏篇》,转引自《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5页。],常熟昭文令魁福“先日逃去”[ 佚名:《常昭光复记事》,稿本,藏南京图书馆。],昆山“知县庆多逃走”[ 周梅初:《昆山光复记》,《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31页。],太湖厅奇龄、舟头司张大浩“偕先后怀印窜之”[《民立报》,辛亥阴历十月二十三日。]。
太仓州知州赵谨琪,镇洋知县胡位周“将前清印信当众交出”[ 徐福墉:《太仓县临时民政署大事录》,《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08页。]。
通州狼山镇总兵张士翰“悄然他去”[ 费范九:《南通光复记》、《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20页。],掘港营都司徐长胜、主簿缪伟笙“跑到通州”,场司张百钧“跑往石港”[ 管劲丞:《掘港光复记》、《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33页。]。
淮扬道奭良“遂弃城先事逃匿”[ 许棨臣:《清江浦失陷始末》、《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32页。],两淮盐运使增厚“微服逾墙出走“,扬州知府嵩峋“护送至高邮”[ 吴佩江:《扬州光复事略》、《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94页。],甘泉知县禹松龄“跪见孙天生”,江都知县桂聚庆“跟在孙天生马后”[ 祁龙威:《孙天生起义调查记》、《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4-315页。],泰州正堂李茹真“逃跑了”[ 陈亦匋:《回忆刘凤朝兵变》、《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24页。],扬子知县陈周慎“遍寻官邸不见”[《民立报》,辛亥阴历十月九日。],兴化知县陈廷英“不辞而别,离兴还乡”[《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补辑》.稿本,藏扬州师院历史系。]。
淮安知府刘名誉“潜开府库携银偕眷而逃”,知县姚荣泽“深夜携巨款潜逃”。[ 汪纯清:《淮安光复前后》,《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44页。]
海州赣榆知县曹运鹏“越城遁青口”[ 王佐良等撰修:《赣榆县续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徐州府徐防营管带沈栋梁、沛县知县戴宗焘“潜逃”[ 于书云等撰修:《沛县志》,民国九年铅印本。]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豪绅及其他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纷纷如丧家之犬,逃往他乡。如原山西巡抚卸职回淮的丁宝铨山阳光复后“出走至沪”[ 汪纯清:《淮安光复前后》,《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49页。]等等。
于是,政权由一小撮满洲贵族及汉族大官僚手里转移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立宪党人、部分旧官吏或其他代理人手里。
从光复时江苏各地政权的首领成分看,旧官僚约占20%,立宪党人官绅、富商约占35%,党人约占30%,其他成分为15%。即使是苏州这样的和平光复地区,政权中人员也还是有相当调整的,许多党人和绅商进入了政权。如掌握重要权利的江苏都督参谋厅,“厅长顾忠琛,柳伯英一等参谋;周耘若二等参谋,马衡侦察长,新任秘书黄炎培、沈恩孚、罗良鑑”[ 卢彬士:《回忆苏州光复》,稿本,藏苏州市政协。],其中柳伯英、周耘芳、顾忠琛等大多数是革命党人。
这中间,苏南、苏北情况各不相同。
苏南地区资本主义比较发达,革命党人比较活跃,立宪党人势力也较大,双方都重视这一地带。因而,这一地区出现的主要是:由革命党人、立宪党人和其他势力结合,实行光复。在一些党人力量较强的地方,一些激进分子就采取了武装光复的形式;而在一些立宪党人和封建势力强大的地方,就采取了“和平一光复的形式。政权大多是地方资产阶级联合政权。
苏北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封建势力较为巩固,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苏北农民,曾不断发动起义。这一地区革命党人数量很少。封建势力常与其他地方势力抢先实行“光复”。即使少数地方有革命党人活动,也往往被封建势力所扼杀、吞没。这些地区光复时的政权,虽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从政权的总体及前后变化后,它毕竟渗入了一些资产阶级和商人的代表,颁布了一些新的措施,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光复中的斗争
江苏光复中的激烈、复杂的斗争,如同一幅五光十色、纵横交错的历史画面,它是整个辛亥革命的一个缩影,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
1.各阶级在光复中态度的异同
武昌起义,“一声霹雳,全国震惊,四方志士,云起景从”,它确是江苏地区各阶级在光复活动中的真实写照。
广大农民揭竿而起,反对各地封建压迫者,以武装斗争来迎接、支援了武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