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寻找“辛亥黄花岗起义”江苏籍烈士后裔

辛亥革命网 2020-08-26 08:53 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 查看: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回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辛亥老人于右任)



寻找辛亥黄花岗起义”江苏籍烈士后裔
 
  2021年为辛亥革命纪念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110周年,为纪念先烈,广州市政府预备于2021年3月邀请烈士的后裔到广州参加纪念活动,百年聚首同祭拜,是为充满历史情感的旷世盛举。然年深日久,后裔散失难觅。广州相关机构乃于全国各地发力寻找,本网南京站同此心意,呼吁江苏民间有心人士,齐心寻找在该次起义中牺牲的江苏省籍贯烈士的后裔。

  1911年农历3月29日,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发动了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由潘达微、江孔殷和徐树棠三位先贤将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遗骸(实际牺牲100余人,名字可考的殉难者86人)丛葬于广州黄花岗。孙中山曾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中山先生并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 

  这三位江苏籍烈士是:邳县人徐国泰(约1889—1911)、江宁人华金元(约1889—1911)、镇江丹徒人阮德三(约1885—1911)。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

  徐国泰,字晒西,江苏邳县人,南阳陆军第九镇炮标第二营右队。后入同盟会,不及半年,各种兵种由其一手介绍入同盟会者凡二百余人,辛亥春,广州举义,郑赞丞奉命返沪召集江皖同志,在第九镇集合者得四十余人,公推徐国泰为领袖。此四十余人中即有江宁华金元、丹徒阮德三与焉。三人在南京启程。

  三月二十九日,徐国泰随黄兴亲攻督署,纵火而出,时已身受一弹。恍然不觉,与华金元阮德三遍寻黄兴不得,始知其受伤,华阮二烈士始终不离左右,冒险冲突。徐国泰卒为警兵所围,攻督署后转战至双门底受伤被执就义。年仅22岁。华金元与阮德三烈士亦转战至双门底阵亡。

  目前可查考的与阮德三烈士身后相关的线索为:
 
  曾有阮玉彬(阮德山之亲侄)曾参与回忆口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阮德山》一文(政协丹徒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丹徒文史资料》第7辑),1969年阮玉彬去世,终年77岁。阮韦氏(阮德山之亲侄媳,1989年去世,终年96岁)也曾参与回忆口述。胡全保(阮德山侄孙女婿)参与口述,其时83岁(文章做成时,约为1990年左右),住丹徒县荣炳乡前嶂村。  
该文作者戴志恭与阮德山有亲戚关系(阮德山之亲侄阮玉彬系作者的亲姑父)。
 
  与徐国泰身后相关的线索:

  徐国泰,原名梦久,邳州滩上南蔡庄人,第九镇初级军官。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徐贵方是老实的庄稼人,家中兄弟三人,徐国泰居二。八岁在本村私塾读书。牺牲后,邳县县政府于民国十六年在邳城建烈士祠,民国三十五年在八义集建国泰中学,以示缅怀追悼。
 
  华金元

  华金元,江苏江宁人,字逐浪,第九镇初级军官。华金元身后暂未找到其他材料。
 
  徐国泰、华金元、阮德三烈士的后人如看到启事,敬请与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联系,如有心人知道烈士遗属下落,也请转告为祷。

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

联系人:郭小姐(0086)13288646872
许小姐(0086)13822200789
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邮箱:zgtmh2019@126.com





  附一:辛亥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牺牲烈士,经先后调查共得八十六名(应超越此数)

  四川三名:喻培伦、饶国梁,秦炳。
  安徽三名:宋玉琳、石德宽、程良。
  江苏三名:徐国泰、华金元、阮德三。
  福建十九名: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黄忠炳、王灿登、卓秋元,胡应升,魏金龙、陈清畴,陈发炎,罗乃琳,林西惠。
  广西七名:李德山、韦统铃,韦统淮、韦树模、韦荣初、韦西卿,林盛初。
  广东五十一名,分属于如下各县:
  花县十八名:徐培添,徐进始,徐广滔,徐临端,徐礼明,曾日全,江继复,徐熠成、徐日培,徐容九、徐满凌,徐茂燎、徐佩旒、徐廉辉、徐松根、徐保生、徐昭良,徐应安。
  南海十三名:余东雄、黄鹤呜、杜凤书、周华,陈春、游寿、罗坤,罗进、罗于、罗联、罗遇申(坤)、陈才、陈福。
  兴宁二名;张学龄、陈甫仁。
  嘉应二名:饶辅廷,周增。
  开平二名:李雁南、劳培。
  东莞一名:李文甫。
  增城一名:郭继梅。
  惠阳一名:罗仲霍。
  惠州一名:严确廷。    
  大埔一名:陈文褒。   
  蕉岭一名:林修明。
  翁源一名:李祖恩。
  吴川一名:庞雄。    
  封川一名:李炳辉。  
  清远一名:李文楷。
  云浮一名:李晚。  
  番禺一名:马侣。  
  顺德一名:张潮。
  海丰一名:陈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07,第63页—67页)

  附二:邹鲁史笔

  是役阵亡者尚有华金元、卓秋元、阮德三、马侣、徐熠成、徐日培、徐茂燎、徐培添、陈潮、江继复、魏金龙、郭继枚、陈发炎、陈清畴、陈文褒、李炳辉,李文楷、李晚、罗乃琳、林西惠、韦统铃、韦统准、韦树模、韦荣初、石德宽、游寿、秦炳、周华、林修明、张学龄、劳培、陈才、陈福。被执不屈死者:徐培伦、罗仲霉、李文甫、李德山、徐满凌、徐沛旒、徐廉辉、徐松根、徐保生、徐昭良、徐应安、宋玉琳、林觉民、庞雄、陈可均、李雁南、饶国梁、饶辅廷、程更新、程良、陈与桑、周增、罗坤、黄忠炳、韦云卿、刘六符、王灿登、胡应升、陈春林、盛初、徐国泰、罗进。罗干,罗联,罗遇坤受伤。……(邹鲁:《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


  华金元,江苏江宁人。供职南京第九镇。辛亥春,广州将举事,徐国泰自南京应召纠合第九镇同志,得四十余人赴之,金元与焉。三月二十九日随黄兴攻督署,既破督署出与兴散失,寻之不得,转战至双门底,国泰受伤,金元与阮德山左右护持,冒险冲突,始终不忍弃去,卒为警兵所围,死乱军中,德山亦殉之。金元死,国泰遂被执云。
(《华金元传》,邹鲁著:《中国国民党史稿》下)



(邹鲁:《徐国泰传附华金元阮德三》)

 

  附三:
  江苏地方志所编辑史料:
华金元
 
  华金元(1889—1911),江宁县人。黄花岗烈士之一。清未南洋新军第九镇(相当于师)在江宁城(南京城)征兵时,应征入伍,由士兵升为初级军官。后逐渐接受反清思想,刈清政府的对外屈膝卖国、对内施行暴政极为不满。当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秘密在第九镇发展会员时,他志愿参加,成为新军中同盟会的秘密会员。宣统三年(1911年)春,同盟会筹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派人到各地组织同盟会会员赴广州参加起义。当时在第九镇集合的就有华金元等40多人。当其他同盟会员秘密在下关集中为他们饯行时,华金元等远行将士,誓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并慷慨演说,以唤起民众,激励后起之士,与会者无不感慨振奋。

  辛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华金元等参加敢死队,随黄兴等进攻清两广总督署。当他们攻至总督府前时,螺号直鸣,满街杀声震天,经过激烈的枪战,敢死队很快攻占了总督衙门。这时,敌人已全逃遁。黄兴立即下令敢死队员去攻占巡警教练所和弹药库。当他们冲出东辕门时,即与清军遭遇,展开激烈的巷战。黄兴将敢死队分作三路作战。他自带华金元等一路转战至双门底,又与清兵遭遇,队伍被冲散。华金元和阮德山、徐国泰三人在一起,寻找黄兴,又遭清兵包围,他们冒死冲击,反复拼杀,夺得清兵枪支,击毙清兵多人,但终因寡不敌众,难以杀出重围。最后在与清军冲杀中,华金元与阮德山英雄牺牲。华金元时年22岁。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人民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上”。华金元等13名烈士当时未被发现,后经陆续查明才补入史册,于民国21年(1932年)在黄花岗补立华金元等13名烈士纪念碑。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90人物志1》,凤凰出版社,2008.06,第552-553页)


  附四:丹徒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辑史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阮德三
 
文/戴志恭
 
  阮德山,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幼有大志,清末征兵令下,即应召入伍。辛亥春初,曾充南京三十三标一营左队棚正目,旋加入同盟会。适同乡赵声之弟光在南京,深契德山豪侠有为,即与畅谈声等在广州革命事,德山闻之,欣然愿往。遂于某夜离营,随赵光前往香港,与声及诸先烈晤面,见甚相得。初寓香港跑马厅,不久即赴广州省城,寓仙湖街与宋玉琳同寓,常至马锦春所部接洽事件,合力工作。三月二十九日本奉黄兴命退回香港,即日又奉赵声命乘夜渡江,仍赴省城参与攻督署之役,甫入督署大门,即为卫兵枪击身亡。

  长兄阮少堂,因受封建传统旧礼教思想的影响,送德山进入县城学堂读书,热切期望胞弟能学有成就,也好进入仕途,将来可以光宗耀祖,然而德山生性诚笃,为人慷慨,好抱不平,不随时俗。那时英国殖民者已经侵入镇江,辟有租界,开设商埠,他目睹外国舰船往返、停泊江面,租界内洋人趾高气扬,官府仰外人鼻息,互相勾结,欺压同胞,横行霸道,极为愤懑。常言及“中国土地让外人践踏,国无宁日矣!”他有时去宝埝乡农村小住,经常接触村上农户,亲身感受农民受雇于封建地主,无地的佃农,虽终日辛勤耕种,承担着繁重的农活,却肩负着苛刻的地租与杂役,一家老小还是难以温饱,在痛苦中呻吟的悲状,寄予十分同情、怜悯,曾多次从家中私自拿出谷米送绐贫困农户,并感叹:“世道艰危,人间不平。”鉴于城乡人民在苦难中煎熬怨声载道。为此,他内心极为沉重不安,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他亦曾多次满腔怒火地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立志于推翻满清拯救中华,并准备俟机投入革命行列。

  一九〇三年春,民主革命先行者之一赵声(即赵伯先)由日本考察军政回国,旋至家乡镇江府丹徒县一带创办阅书报社、小学堂、体育会,暗中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德山积极参加活动,学习了邹容著的《革命军》及当时宣传革命的“国民报”等书刊。于是德山便有机会与赵声、赵馨(即赵光,是赵声的二弟)相识。基于共同的理想交往甚密,并深受鼓舞由此德山的革命意志愈加坚定矣。

投笔从戎勤学军事

  一九〇五年,赵声在南京任南洋新军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营长),不久便擢升为标统(团长),为了培植革命武装力量,借征募新兵的时机,复又回到镇江府丹徒县带尽收有志革命青年参加新军。德山在赵声感召下,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毅然放弃家庭宽裕的生活,决定与长兄分手,投笔从戎,离开学堂,应召入伍,奔赴南京,在赵声统率的三十三标一营充当了一名新军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征途,开始了革命的生涯。

  德山进入赵声所属部队后,在赵声的以“首重军人精神教育,养成士兵革命思想为第一要义”的指导下,聆听了赵声亲为官兵讲解革命道理,演说元、明兴亡史,岳飞精忠报国及太平天国革命故事,六大激发了官兵的爱国情绪德山十分感动,格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军事教程,以便有朝一日甘洒热血,为拯救祖国而战。在实地军事训练中,每天清晨踏着露水随队上操,唱着赵声为九镇新军创作的军歌,歌词有:“吾侪何从报国家,愿将赤血染上青青草。激励着自已在操场上勤奋操练。那时,德山在射击、投弹、马术、爆破等技术的考核中,均名列前茅。他又善于同战友交流军事技术、互教互学,为战友们所钦佩。因德山在革命精神和军事技术上俱优,一九一一年一月,已被任命为三十三标一营左队二棚正目(相当于排长军官),并由九镇炮标二营左队正目(连长)徐国泰(即徐胜西,邳县人,炮营中同盟会负责人)介绍加入同盟会组织,成为新军中一名进行革命活动的骨干分子,亦是赵声培养成长起来的一名突出的“革命精英”。

激战广州为国尽忠
 
  一九〇七年春,孙中山召赵声至广州,使之加强组织、领导新军方面的工作。一九一〇年十月,孙中山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等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开会,决定再接再厉,集同盟会的精英,在广州进行一次有充份准备的、破釜沉舟的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赵声首先到香港主持进行准备起义的各项军事组织工作,任起义统筹部副部长兼交通课长(后任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即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为从苏、皖调集革命精英即“选锋敢死队)赴�决战派党人郑赞丞由香港到上海召集同志会商,由徐国泰负责联络,在九镇各标共精选得四十余人,其中有丹徒阮德山江宁华金元邳县徐国泰。此时适逢赵罄亦在南京,早知德山有反清革命大志,深契德山豪侠有为,即与之畅谈其兄赵声在广州革命事德山闻知赵声即将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非常兴奋,誓以死从,欣然愿往。

  经过一番准备,一九一一年二月下旬,徐国泰率领九镇四十余人,其中阮德山、华金元徐国泰亦偕行同启程前往香港,先秘密集合于南京下关火车站,九镇同志送行惜别者颇踊跃,分袂之顷,徐国泰、阮德山等人立志发誓:“此次不论成败,誓以身殉。”数日后抵达香港,德山便与赵声见面,同乡战友共济大事,异地重逢,倍加亲切,互为勉慰。不久德山受命前往广州省城和革命同志联络,准备起义事宜,先住广州仙湖街始平书院(革命党人收藏枪械炸弹处),与党人宋玉琳(即宋建侯)同寓,参与枪、弹的检验工作和其它武器的验收工作,又常去新军领兵官、革命党人马锦春即马贡芳)所部接洽通讯联络,协调行动等,为谋划革命之举,进行了紧张繁忙的合力工作在三月二十九日之前,黄兴作为起义副总指挥先去广州作最后的部署准备。黄兴鉴于广州地方当局对革命党人起义已有所闻,正在搜捕革命同志,形势十分紧张,遂遣阮德山徐国泰、华金元等撤回香港待命然赵声又于三月二十八日复命令德山、泰、金元等一批同志再去广州。

  于是阮德山等三人便随黄兴参加三月二十九日攻打两广总督衙署。是日下午,集合同志近二百人,每人臂缠白布,由黄兴住地小东营街(今宣德路)整队出发,德山随黄兴扑攻督署,猛冲大门,用手榴弹先将督署东西两辕门警卫十余人炸毙,入内厅,总督张鸣岐已逃遁,遂和黄兴火烧督署大堂复出,迎战凶狠颜固的水师提督李准部队,德山英勇杀敌,并以娴熟的枪法,准确的投弹,毙伤敌兵数十名,后在激战中和黄兴走散,德山与徐国泰、华金元三人边战斗边寻找黄兴,未遇。直转战至双门底(今永汉路)时,在与清军交火中,徐国泰中弹负伤,德山和金元为了保护战友两人护持,始终不离左右,表现了革命同志团结战斗,同患难共生死的高尚品德。因在战斗中被警兵所围,国泰高喊:“快去杀敌,别管我!”但德山、金元坚决护持徐国泰,欲奋力冲杀,突围转移终因众寡不敌,两人壮烈牺牲,国泰被俘,亦被害。

  德山牺性时年二十七岁,因未婚无后,其长兄阮少堂亦不知德山下落。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广州起义幸存者转相告,始知胞弟德山在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黄花岗之役)中战死,即上书呈请抚恤。经查确,由前民国政府行政院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九月二日颁发第二四三号指令,确认阮德山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并饬江苏省政府按《抚恤黄花岗起义殉难烈士家族条例》,每年发给抚恤金陆佰元(银本位),还颁发了烈土证书由阮少堂收执现在广州城外黄花闵七十二烈士墓碑上“阮德三、江苏丹徒人,军官”的名字籍贯、职务均是后来补刻上去的(且把“德山”误作“德三”)

  阮德山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
 
  资料来源
  注:
  1.阮玉彬(阮德山之亲侄,系笔者亲姑父)回忆口述,1969年已去世,终年77岁。
  2、阮韦氏(阮德山之亲侄媳,1989年去世,终年96岁)回忆口述。
  3、胡全保(阮德山侄孙女婿),现年83岁,现住丹徒县荣炳乡前嶂村。  
  4、《徐国泰传》《华金元传》《阮德山传》,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五册、第六册。
  5、民国十八年九月二日行政院第2423号指令,见《江苏省革命博物馆月刊》第三期(民国十八年十月)
  (戴志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阮德三》,政协丹徒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丹徒文史资料》第7辑,政协丹徒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07)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