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张海鹏教授澳门演讲《孙中山的中国梦及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7-01-09 19:25 来源: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中国梦与澳门— 作者:张海鹏 查看:

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堪启迪今日中国梦
* * *
1月7日上午会议议程

主持人:谭世宝教授
主讲嘉宾:张海鹏教授
题目:孙中山的中国梦及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会议现场


孙中山的中国梦及其一生主要贡献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最为人们所误解
民生主义的真实含义:建立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
孙中山坚称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相冲突
民生主义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民生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分析
党和国家尊崇孙中山
结语:孙中山的革命人生与历史贡献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五族共和的民主国家;
引进欧美先进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人人富裕,人人平等;
以欧洲的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
振兴中华。
 
1924年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推动国共合作,推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在国民党内重用中共党员,中共借帮助国民党得到了发展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一生从事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成立兴中会,兴中会宣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就包含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最初思想。
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16个字就包含了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905年10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撰写发刊词,其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基本概念。年底,香港《中国日报》刊登《民报》广告,该报把《民报》广告词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从此三民主义约定俗成,流行于世,也为孙中山所接受。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社会改革思想的核心。同盟会时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国民党一大时期的三民主义,在内涵上是有发展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容。
中国同盟会时期的三民主义,是指导推翻清朝统治的基本思想和纲领;国民党一大时的三民主义,则是实行国共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基本思想和纲领。
同盟会时期、国民党时期,都有一些人对三民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认为,民族主义好理解,民权主义也还好理解,唯有民生主义不好理解。有人拥护民族主义,所以称为一民主义;有人拥护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所以称为二民主义。许多人反对民生主义。
照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所谓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英文Socialism的对译。他经过反覆斟酌,认为把由日本传来的西方词汇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更为允当。但是,在三民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正是民生主义最为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孙中山不得不花去许多精力,去解释和阐发他的民生主义。
人们的误解不是没有根据的。孙中山在阐释民生主义的过程中,说了许多批评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话。诸如:

 “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民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又说,“土地一日不平均,又受大地主、大资本家无穷之专制耳,遗害子孙,何堪设想”;
 “资本家之专制与政府之专制一也,政府有推翻之日,资本家亦有推翻之日”;
 “从前的皇帝贵族压制百姓,他们有时候还负些责任,这种大资本家压制小百姓,他们是毫不负责任的呀!”
 “富人的财产过多,总是用资本的势力操纵全国政权,来压制穷人”;等等。

以上所引孙中山说的许多批评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话,我们不难得出民生主义是要反对资本家的看法。所以孙中山一再解释,民生主义并不是要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只是要反对少数人对社会财富的垄断,防止资本家垄断所产生的社会流弊。
我们再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言论中摘出一些话,看他给民生主义下出了怎样的定义。

1912年4月16日,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发表演说,称:“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民生主义,则排斥少数资本家,使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故民生主义者,即国家社会主义也。”
同年4月17日,在上海实业联合会欢迎会上发表演说,称:“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则仆之素志也。”
 同年9月4日,在北京共和党本部欢迎会上的演说中说:“民生主义并非均贫富之主义,乃以国家之力,发达天然实利,防资本家之专制。”
 同年10月10日,在《中国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一文中,孙中山提出:“惟民生主义之意义维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案,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1921年2月1日,在国民党粤省支部成立会上的演说中说:“民生主义须趁此资本家、地主不多之际,行资产国有制,借机器以兴实业,普利一般人民,消灭阶级战争”。
 同年12月7日,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中称:“怎么样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义。”又说,“民生主义就是平民反对资本家,穷人反对富人的反动。”
1922年1月4日,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上演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也。”
1924年1月23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称:“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同年2月23日,在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中,他说“民生主义是对谁去打不平呢?是对资本家打不平的。”
同年3月10日,在广州对东路讨贼军的演说中,他说:“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便要应用民生主义。”
同年8月3日,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同年8月10日,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孙中山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又说,“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因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
同年8月17日,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又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从孙中山的解说中,我们看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或是国家社会主义、集产主义、或是共产主义;
 民生主义不反对资本、资本家,而是防资本家之专制,有时又说是排斥少数资本家,是平民反对资本家,或是对资本家打不平的;
有时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有时说均贫富是误会;
有时说民生主义是不用革命手段,以消弭社会革命于未然,或消灭阶级战争;
 
有时说民生主义是享受生活上幸福平等,是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孙中山并未给我们下一个准确的不变的定义,他的一些说法有时是前后矛盾的。
由于民生主义学说中蕴含有若干与社会主义相近的设想,民生主义往往被评价为社会主义。有人说,“民生主义是介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主义”,“它可以显现社会主义的特性,也可以显现资本主义的特性。”还有人说,“最大限度地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才是孙中山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质。有人主张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还有人认为,民生主义所主张的国有社会主义,是“将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主义分配相结合”。
 
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孙中山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又说,“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因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
 “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民生主义的内容如何?中国究竟应该建设成一个怎样的社会?
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他的民生主义的真谛。
孙中山认识到,在那时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有助于资本成长与流通的新实业”。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办法在哪里?
鉴于中国实业发展未久,大资本家还未出现,也还没有资本家垄断社会经济的现象,这就为孙中山设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战略提供了合适的客观环境。
孙中山认为,只要实行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民生主义政策,就能够避免出现大资本家,就能防止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就能防止资本家专制。
民生主义的出发点,是防止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反对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孙中山在革命之初制定的革命方略中就严正指出:“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即是为此。可见,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
民生主义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要限制大地主、大资本家对土地权的垄断。

平均地权,通过地主自报地价、国家按价收税、按价收买以及涨价归公的办法来实现。
这种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许多困难。在广大农村、山区,地价不可能很快增涨,国家不可能从地主手中按价尽收土地,地主仍将相当牢固地控制着土地所有权。
 这种土地制度是事实上有限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换一个角度,是不完全的土地国有制。尽管如此,平均地权仍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严重冲击,其最大实效,可能正是造成农民和土地的分离,造成游离于土地之外的农村无产者,为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工业企业准备产业后备军。
实现平均地权,照孙中山看来,就算完成了民生主义的一半。完成另一半,就要靠发达资本。
他说,“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振兴实业的办法,无非是发展铁路等交通事业、发展矿业、发展机器工业。

发展的办法,就靠节制资本。节制资本,并不是节制资本主义生产,而是节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如果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资本发达起来,也要生出大富、大贫等阶级的不平。
仅仅节制资本,也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唯一办法。“中国不单是节制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由国家管理资本”,全国人民便享资本的利,不受资本的害。
实行土地国有、节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政策,能防止大资本家为祸社会,也能刺激中等资本家——中产阶级的活力。
孙中山正是呼吁、企盼中国社会产生中产阶级。正在成长中的中产阶级,是孙中山所渴望的,是实施民生主义、避免社会弊病的阶级基础。
可以说,民生主义所要代表的是正在发展中的、受到严重压抑的、政治经济势力都很软弱的、渴望同官僚垄断势力和外国资产阶级争取平等地位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孙中山对中国劳动大众充满了深切同情,一辈子为社会平等而奋斗。他深恶痛绝欧美社会里出现的劳资间的阶级斗争,不希望这种“社会病态”在中国出现。
民生主义的归结点,是社会和平协调发展,永远消弭劳资间的阶级斗争。

他认为,中国社会应未雨绸缪,设计新的发展战略,预防“西方国家劳资间的不协调以及劳工大众所处的困境”那样的局面。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方才可以实现没有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社会图景,从而可以永远不再革命。
这种设想,准确地反映了中产阶级要求在和平、稳定、协调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民生主义,经济生活上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就能保证中国永远不再革命。“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从早年到晚年,孙中山都十分关心工人、农民的生活。他说,“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因此,他赞成土地公有、资本公有办法,就是希望造成“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又“和资本家不相冲突”那样的社会局面。这就是他理想中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模式。

当然,孙中山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他常加称赞的德国卑士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资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是劳资和平协调发展而不致引起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我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把孙中山的这种民生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姑且称之为民生社会主义。
这种民生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孙中山设计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以国家资本为社会的主要经济构成,不允许大资本垄断社会经济现象的存在;
二是以中产阶级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阶级基础,社会发展目标由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所掌握;
三是融入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办法,力求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全民都得到富裕,防患社会革命于未然;
四是在政治方向和社会发展目标上,公开声称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不相冲突,而且是好朋友。
从以上历史事实来看,孙中山设计民生-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是令人敬佩的。但是,这一美丽图景在那个时代是无法实现的。中国的社会现实不能容许孙中山在这块土地上试验自己的理想。
他也没有深刻认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没有体察到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存在。

中国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已有一定实力,官办企业在发展,外国资本的独资企业已经控制了中国经济的走向。现代工业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已经存在。对这些客观存在估计不足而设计民生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是一种单向度思考。
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得力措施缩小贫富差别,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精准扶贫,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扶持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体现了重视民生的原则。

 孙中山设计的中国现代化计划,关于发展交通,关于发展实业,关于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等等设想,对现代中国是有指导意义的。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是可以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细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他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个理论本身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孙中山思想的内在矛盾,已为学术界所注意。
 李泽厚在《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一文中,胡绳在《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文中,金冲及在《建国以来的孙中山研究工作》一文中都指出过。我本人在1991年提供给辛亥革命8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文章,也特别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学术界对民生-社会主义主义思想本身存在的矛盾,还缺乏认真研究。开展这一项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孙中山的思想,尤其是把握他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国内思想界的动态,把握孙中山去世后对于三民主义尤其是民生主义的各种解读有很大关系。

——尊崇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克思主义。
 在20世纪初,孙中山给马克思主义很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在那个时代是不多的。同时,孙中山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他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贡献,极力赞佩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却又明确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极力反对用阶级斗争的手段达致社会主义的目的。所以他同意“师马克思之意”,却否认“马克思之法。”
 民生主义思想的内部矛盾,似可罗列如下几个方面。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自己说过的。注重民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共同富裕,这些与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有共通之处。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主张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这些,孙中山是不采纳的。孙中山真心诚意地在中国呼唤社会主义,却又极力预防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

 ——共产主义是最高的理想与不能在中国实行共产主义制度。
孙中山有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最高理想,有时又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包括在民生主义之内,甚至放在民生主义之下。他有时说几千年后总要实行共产主义。
 但在现实中,他又明确表示中国不能实行共产制度。
 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1923年1月在上海共同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宣言第一点即表示“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这一点事实上成为以后国民党政治家和学者号召“反共”的依据。

  ——节制资本与大贫、小贫。
孙中山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打破大资本专制。但他又认为中国还没有大资本家,中国只有大贫与小贫,因此中国不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孙中山主张用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但反对用革命推翻资本主义。

——批判资本主义与推行资本主义。
孙中山有许多批判资本主义的言论。以至于人们对他的民生主义产生了误会。孙中山说,“国人往往误解民生主义真谛”,不了解民生主义为何物,“故盲然为无谓之反对耳”。误解什么?孙中山以为,人们误解他提倡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是要“反对资本家”,是要“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挠乱社会秩序”。他说:“现在留心世道的人,多说中国目下没有资本家,用不着讲社会主义,或又说待有资本家产生,再讲社会主义”。许多人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颇有反对之意。
 孙中山大力批判资本主义,试图在中国筹谋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却又设身处地设计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
孙中山认为,只要实行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民生主义政策,就能够避免出现大资本家,就能防止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就能防止资本家专制。

 ——孙中山提倡国家资本主义,反对大资本垄断,主张发展中小资本。实际上是主张自由资本主义。
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他的民生主义的真谛。

 ——孙中山真心同情劳工阶级,又反对无产阶级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就是要将政治揽在我们手里来作”。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从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20年来,是一直注意将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但很少像这样用明确的语言强调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这个“我们”,指的是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力量。就是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即实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战略,不能大权旁落,要把领导权“揽在我们手里”,即中产阶级手里。劳工的处境是值得同情的,劳工的利益是需要照顾的,但是劳工不能成为领导阶级。    

  ——承认社会存在阶级,承认欧美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却设计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可以避免阶级斗争。
民生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孙中山在世时,已经被评论者看到了,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孙中山过世后,各种政治势力的不同解读,往往影响后世的政治走向,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戴季陶、胡汉民、周佛海等人强调民生主义体现了民生史观,强调了民生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以后的中国国民党的理论家们强调了、夸大了民生主义反共、反对共产主义的一面。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