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南京论坛|走向历史 融合两岸——武之璋/李继锋的金陵午后对话 (二)

辛亥革命网 2017-10-09 09:50 来源:南京论坛 作者:小修 查看:

一位具有历史经验的台湾学者,一位在传统学院教育中成长的南京学者;他们如何从个人学思感受历史魅力?他们对于口述历史、档案文物有何独特见解?大时代中,他们如何预见两岸未来?



主持人丘智贤,现为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陆军军官学校史政顾问。军事评论家。
 

  主持人丘智贤:谢谢!刚刚两位老师分享了有关于史料的故事,史料包括很多,到现在就更为丰富了。图片、影像、文字、我也想到我自己接触过的一些经验,抗战的时候,应该属于《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当时是主要拍摄照片的这么一个单位。常常是,一个记者有两个名片,就是拍一个照片可以同时给两个单位去使用。

  后来《中央日报》这个实体报纸不存在了,马英九主席把他停掉了。那也很可惜。他们报社反映有大量抗战时候的照片。现在可能又收回党史馆去了。那么《中央通讯社》呢,在台湾就成为国家下面的一个事业单位。一半要自负盈亏,可是自己也得要赚一点钱。于是,这些历史照片就采用授权的方式,可以授权给那些出书的,办展览的,但是价格非常的昂贵。我也协助大陆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活动),现在也就是大陆博物馆买得起。一张历史照片如果要展览的话就要三千块人民币,大家想一想,如果出一本书,一百张,不得了啊。可能成本就收不回来。所以造成很多人容易地用到这些照片。

  近年来,我又看到,像美国,有很多大学里面数字化了很多照片,也有很多和抗战有关系的,他是怎么来的呢,可能是当地有人去世了,刚好他以前是记者或是什么的,他们可能有一种习惯,国外就把这照片捐赠给大学,让他们作为公共使用。大学就把它数字化。所以反过来,我在国外看到蛮多的,当时驻中国的记者拍了那些照片,所以国外的照片授权还没有那么贵。中国人自己拍的,大家脑子比较精明哦。

  央视做的节目我觉得比较好的是《台儿庄一九三八》。央视七套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满世界去找人,有没有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台湾也有几位,一位已经一百岁了。你想啊,台儿庄战役是一九三八年,那时候如果是二十岁,现在算下来已经一百岁也不为过。台湾好不容易找到几位一百岁了,但是他的家人呢,就不同意我们去访问,毕竟年事已高,怕万一一讲激动了……我们也很遗憾。一个找人,一个找墓。

  著名将领的墓,因为纪录片要有画面,他不能光是一个人在那边口述,各位想,它得有画面,比如讲到某个人物,他现在不在了,他好歹有照片,甚至有他的墓,所以满世界去找他的墓。哪位将领啊,他现在在哪儿,这样感觉有点动态,有故事性。所以纪录片的制作也是很有趣。纪录片导演毕竟不是历史专业,他从何而来了解历史,当然他们最后可能很有兴趣,但中间这个过程他们可能觉得蛮痛苦的。就是要了解太多东西了,之后要把它转化为一般观众能够消化吸收的、大家很关心的一种内容。那这个过程呢,确实也很不容易。

  李老师说到的那些照片,当时很多战地记者也拍摄了一些当时的影片。日本人也拍了很多,过去没有数字化,大家很少看到这些影片。后来就出现一种情况,为了要有画面,我们看到淞沪抗战的画面在被不断应用。有些纪录片抗战结束时的画面还是用的淞沪抗战的影像。因为一般观众也分不太清楚嘛。也就是说这些影片到底拍摄于什么时间、地点、大家都不知道,觉得这个大家都是打仗么,反正就是背着大炮上前线,这叫打仗。就造成这段影片到底是什么时候拍摄的,我们很多人就没有弄清楚过。这是一个蛮大的遗憾。

  很实事求是的说,淞沪抗战当时的影像也蛮多的,我们也设身处地去了解。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努力寻找。好比淞沪抗战时我们的海军也有鱼雷艇,去突袭“出云号”——日军的旗舰,当时就发生在外滩。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外滩这么繁华的地方,结果那个时候是一个战场。我们的鱼雷艇居然去偷袭日本一个很庞大的军舰。鱼雷没有打中,打到岸上,但这个鱼雷的破坏率也很大,那个时候,外滩轰然巨响,这个画面如果不是学历史的人很难想象的,可能现在的编剧也编不出的。怎么能在这么繁华的地方发生这样的事呢?所以我想到影像的部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发掘的空间。

  这是一个部分。下一个部分,我们请两位老师谈一谈两岸的主题。

  今天正好处于一个蛮有趣的时刻,今天(2017年7月2日)台北市长柯文哲他的上海举行那个护台会,就是两岸官方陷于比较僵持的局面中,采取的一种官方互动。今天也可以说引起了各方的瞩目。我觉得两岸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历史问题,任何方面和历史都是摆脱不了关系的。特别是说两岸面对国外,面对国际关系,好比是南海问题,南海问题完全是和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去接收南海,国民政府划定了十一段线,这个是一脉相承。就是到现在,如果要去国际法庭打官司,还是得把当年的  都拿出来,不能说就算了嘛。像这些问题呢,就是一个历史的问题。

  南京呢,又非常特殊,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也是国都所在地。在两岸心目中具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我想请教两位老师,您们看了这么多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那么,很多跟两岸相关的,从历史当中,你是否想到了对于两岸的未来和发展更有助力的,或者说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我们分享一下!



中为武之璋老师
 
  武之璋:最近,(应该说)大概五六年来,大陆和台湾有一些史学家有一个说法,非常怪异。有一种说法呢,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元朝、没有清朝,讲了一堆理由,这个非常怪异,有一次我跟一个上海朋友,他也主张没有元朝、没有清朝,他的理由就是元朝、清朝都是异族。他们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杀了很多中国人,他们那个朝代基本上是歧视汉人的。所以呢,汉人把我们的历史编入元朝、编入清朝,是一种  是一种吹牛。我后来花了很多力气辩解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的标准是从先秦时候就确立。 “夷狄入华夏则为华夏,华夏入夷狄则为夷狄。”——什么意思呢?假如这个胡人,进入我们汉人的领域,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服装,通通学我们汉人,他就是我们汉人。我们汉人假如到了那个夷狄地区,我们的风俗习惯都学胡人,那我们就是胡人。就是说中国文化的标准,不是由血缘、宗教、政权来划分,而是由文化来划分。所以,中国当然有元朝,元朝政府了汉人没错,可是元朝的政治主张,典籍制度,都学汉人的。元朝宫廷里很多官吏,包括宰相,很多汉人。元朝只有一个和汉人不同的,他发明的文字,找维吾尔人发明了蒙古文。这一点呢,跟请他的胡人朝代不太一样。可是,元朝整个的文化氛围是百分之百汉人的文化。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知道元朝在戏曲上有很高的发展——元曲,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地位的,不管是文学地位,还是音乐地位都是一个高峰。那么,另外呢,你知道不知道——元儒学案,元儒学案什么意思呢,中国发展到后来,明清以后,很多学者编前朝,编每一个朝代的重要儒家的思想、言行、甚至于他们的传记,他们给这个儒家发展的资料定了一个通称,某某学案,明儒学案,元儒学案,清儒学案什么什么学案,这个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到了元朝,元儒学案,甚至把元明的放在一起,叫做元明儒学案。如果没有文化意义上的元朝,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呢?

  还说没有清朝,更是胡说了。元朝在中国不到一百年就结束了;可是很多蒙古人被同化了。没有走,就留在北方。清朝,几乎百分之百被同化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标准是用文化做标准。假如用文化的角度来考虑两岸关系的话,严格讲,从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两岸的实质分治就已经结束了。不同的是政体的不同,体制的不同。民间的习俗也好,民间的生活习惯也好,民间的价值观也好,通通一样。两岸几乎没有差异。这种情形之下,类似当时元朝、明朝的这种状况,当然我不会说共产党是异族,可是政体的不同随着极左的共产主义在大陆喊停,实际上两岸的政体文化已经渐趋一致。大陆的问题类似当年满清的问题,假如大陆的社会几乎百分之百资本主义化了,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社会。可是政治体制不太一样,我认为不管官方也好,或者我们民间也好,我们应该要对民主法治要有信心。民主法制是我们唯一的一条路。没有别的选择。

  根据历史的规律,近三百年来,没有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府可以维持长期强大,这是很重要的观念,任何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府当他繁华到了一个程度以后,他的经济必然出现问题,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这种脚步和快速,一个非民主制度的一个政府脚步跟不上,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去管理非常复杂的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可是我们大陆应该汲取国民党在大陆推动民主制度的失败的经验。这里又有公民素质的问题,又有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实行民主制度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这个问题呢,孙中山在他的革命时代就体会到了,所以在他推动革命的时候, 他就推动了一本小小的册子,这小册子在台湾还很普遍,在大陆很难找到,这本册子就是孙中山所写的《民权初步》,非常简单扼要地介绍给中国人,什么叫民主,什么叫法制,什么叫议会制度,什么叫选举,什么叫罢免,介绍这些东西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民主法制。所以呢,在孙中山的规划,跟后来蒋介石的规划,中国通向民主之路,要经过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可是非常不幸,国民党军政时期都没有实际上完成过。因为北伐完成后,中国表面上统一,实质上没有真正统一过一天。而推行训政,原来的规划是六年,可是推动了一半就抗战了。抗战的时候哪有心思推动宪政呢?抗战胜利结束以后,匆匆忙忙推动宪政,结果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今天大陆的问题。大陆通向民主之路,多少次我和大陆官方也好,民间也好,我也建议可以参考国民党的经验,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对大陆来讲,军政已经完成,已经接近百分之百完成了。剩下来的训政与宪政比较简单。那么训政,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根据大陆的公民素质,根据我们的法令,根据我们的文化……你可以规定个二十年训政,甚至于三十年训政,然后再逐步地走向宪政之路。那么这个过程中呢,台湾经验非常珍贵。

  为什么非常珍贵呢?因为台湾的民主法制曾经接近成功。后来出现了民进党,出现了民粹,民粹是一个可怕的经验。台湾的经验,走向民粹的经验,也非常值得大陆参考。我想透过台湾经验,以及大陆领导人对于民主法制的信心,以及决心。我对大陆民主法制的发展,甚至文化的发展,我有强烈的信心。因为我观察最近十年,大陆由不正常逐渐走向正常的社会,台湾逐渐由正常走向不正常的社会,这个一来一去,相差很远,我们假如说忧虑中国人的前途,中国人的命运的话,我对台湾是比较悲观的,我的想法假如说得到各位认同的话,也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一方面推动中国的民主法制,一方面想办法救救台湾。



李继锋老师
 
  李继锋:把这两句话合并起来说,好吧。今天我们在南京举办这样一个对谈,南京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在中国近代以来,也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从南京开始的。

  从鸦片战争,到北伐结束,国民党退出大陆。整个从二十世纪,甚至到二十一世纪的历史,国共两党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转型的一个大时代,一个社会大时代,这样一个大转型实际上从中西交流之后,就发生了。

  武老师也讲到这样一个问题,过去我们的认同是文化的认同。而现在光是文化,很显然决定不了。近代以后要建立民族国家,这一点,孙中山先生看的非常清楚。他提出了民族主义,最初也是强调汉人要驱逐满人,当初把满人当做外国人,坚持满人是中国人的恰恰是他的一个政治竞争对手——梁启超。最后孙中山在建立民国的时候他也接受了。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观念是演变的。最初是天下或者种族的观念。后来到我们辛亥革命当中又逐渐的改变,到后来又叫五族共和了。孙中山到民国五年宣布他否定自己的五族共和论,主张我们共建一个“大中华民族”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一个演变的过程。

  当然,我们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说明他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所以既然是一个现代国家,你是需要有明确的疆域,即使我们在同一国家,但是我们在不同的疆域,我们也有朝鲜族,也有蒙古族,但你不能说外蒙古是你的,朝鲜是你的。这是在宪法里面规定的现代一个国家疆域的概念。疆域是一定要设的,当然也会有一些争论。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一定的争论,这是客观的存在。在《中华民国宪法》里面,也是规定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一个部分。这个不论是《中华民国共和国宪法》,还是台湾沿用的1947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都明确地讲台湾是中国的国土。这对国家认同绝对是一个具体体现。

  另外我觉得我们要培养一个国家认同,我们社会的转型有些方面还没有完成,有些完成了,比如刚刚过去的七一,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这个是从英国人手上回归的。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帝国主义的势力从中国赶出去了。无论是台湾也好,大陆也好,都是一样。所以我觉得在培养国家认同方面,有两个资源。一个资源就是抗日战争,因为实质上台湾回归,也是通过抗战的胜利。包括我们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一个地位也是在抗日战争奠定的。这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资源。而且抗日战争各方面参与,也都没有异议。这是培养我们现代国家意识的最最重要的一个资源,没有异议,只不过说台湾低调一点,因为民进党上台;在大陆,可以说举全国之力在挖掘抗战的资料,在研究抗战,没有夸大,真是如此。为什么主持人所讲的那些历史照片那么贵?还是都由政府资金来支撑。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抗战历史的研究。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国家意识,爱国精神,所以为什么强调对抗战中作出贡献的一个战士、一个军官的认可,也是基于这一点。这是非常的重要,这就是爱国主义具体而微的体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孙中山——他是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非常重要的资源。在众多的政治领袖当中,近代以来,你知道非议最少的人,非常受人尊敬的,是孙中山。这一点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论是在台湾的国民党、亲民党,亲民党,新党,很崇敬他。在大陆也是如此。对中山先生这种尊敬的程度,在不同的纪念日,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真的是不亚于国民党。

  而且,在去年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时候,习总书记在发表讲话里面,前所未有的地中山先生的一个历史地位做了高度的肯定。一个是肯定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当时的满清朝廷,更为重要的是结束了专制的政体。这个专制政体不论你是哪一个民族,不管是满族的,还是汉族的,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要建立一个人民主权的国家,一个共和的国家。

  共和时代的开启就在我们南京开启,也很让我们骄傲。1911年12月29号,孙中山在南京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号,他到总统府宣誓就职。中国正式进入了共和时代。这是跨时代的。因为几千年都是帝王时代。到1912年1月1日开始,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这个政治变化以后再过百年、千年来看,这是带有根本性的大转变。

  第二个就是说,虽然中山先生给我们描绘了民主共和的蓝图,但是如何达到,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也要知道,包括法国也好,德国也好,日本也好,在他们建立民主共和的时候,建立法治社会的时候,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几经考验。何况我们中国是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它经过反复,道路坎坷,也是很正常的。后来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个情况,后来也有军阀割据的一个局面。不但共和没有实现,连国家统一都无法保持。所以才有北伐战争,打倒军阀,结束分裂局面。

  在这之后,我们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就是以党治国。国民党在大陆进行新的尝试。先从1925年在广东开始尝试,真正在全国施行,是在1928年,以法律的形式,依据《训政纲领》在全国来实施。当然国民党使用了一个特定的词——党治——以党治国。这就是根据孙中山的理念。从军政到训政到宪政,以党治国在孙中山看来,就是训政,但最终要走向宪政。这是孙中山先生的理念,实际上国民党在大陆的时候,有几次尝试,最终不是非常成功。而且后来被共产党打败了,退到台湾去了。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国产在1949年的时候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我们也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具有一个政治上的主导地位,他是一个灵魂,一个主体,包括干部队伍,也在选拔、培训、监督。

  我们也知道,一个国家走向民主法制的完善,包括以苏联为榜样的这样一个政治体制,走向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我刚刚也提到,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敌方,在民主法治方面开启一个很大的发展进程之后,容易导致国家的一个分裂,辛亥革命之后的局面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训。民主法治的健全绝对是需要时间的。


  中共十八大之后,共产党致力于反腐,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你这个党在一个国家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如果党不清廉,就没有效率来治理好国家的。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执政党你的形象,你的廉洁度,你的效率大幅度的提升,未来,中国共产党负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使命——就是我们要完成从中国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转型。

  这个转型到现在已经横跨了三个世纪。到今年已经达到177年。中国共产党负在保证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下,要把民主法治建设更加的完善。这不仅是局限于中国,而且是学会和世界如何相处。中国现在如此重要,不可能像邓小平所叮咛的那样,使用韬晦之计,不出头,因为现在没有办法不出头,中国的经济体量是如此的巨大,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把我们中国带向一个长治久安。而且中国领导人要学会如何领导这个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好。我就讲到这里。


会场一角
 


会场一角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