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第七篇妄生分别。反证人因太重我执、私心过重而妄生人我分别。并由一人上升至湖南近代之故步自封,导致湘人相互攻击、猜忌。首次提出阻碍“通”的大敌——“名”(名目、名分、名节等),实为割裂社会、个人之联系的罪魁祸首。
文章来源:谭嗣同《仁学》 | 图:网络
编辑 | 南京论坛NJF
谭嗣同故居又名为大夫第官邸、湖南浏阳会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县城关镇北正路。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
七
吾悲夫世之妄生分别也,犁然①不可以缔合。寐者蘧蘧②,乍见一我,对我者皆为人;其机始于一人我,究于所见,无不人我者。见愈小者,见我亦愈切。
① 犁然:分别状,犁本作离。缔合:结合。
② 寐者蘧蘧:寐,睡;蘧蘧,惊动貌,意为睡着时惊醒。
愚夫愚妇,于家庭则肆其咆哮之威,愈亲则愈甚,见外人反畏而忘之,以切于我与不切于我也。切于我者,易于爱;易于爱者,亦易于不爱;爱之所不及,亦不爱之所不及。同一人我,而人我之量,斯其小者;大于此者,其人我亦大。
湘人士不幸处于未通商之地,不识何者为中外,方自以为巍巍然尊,任我以非礼施设,而莫余敢止,虽同里之人,曾疑忌诋诽之不已。于是乎好谣言,于是乎好攻击。 及出而游历,始惊天地之大,初不若吾向者之所私度,直疑不胜疑、忌不胜忌、攻击不胜攻击,又未尝不爽然自失,不能自解向者之何以为也。
庄曰:“室无空虚,妇姑勃谿③。”以所处者小故也。汉儒训仁为相人偶。
③ 室无空虚,妇姑勃谿:引自《庄子•外物》,意为室内没有余地,妇姑在一室易生争吵。勃谿:指家庭中的争吵及争斗。
人于人不相偶,尚安有世界?不相人偶④,见我切也,不仁矣,亦以不人。虽然,此之分别,由于人我而人我之也。甚至一身而有人我。
④ 相人偶:汉时俗语谓相亲偶,“每门辄辑者,以相人偶为敬也。”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何则?仁而已矣,而忽有智勇之名,而忽有义信礼之名,而忽有忠孝廉节之名。仁亦名矣,不可立而犹可立者也,傅以智勇义信礼云云,胡为者?故凡教主如佛、如孔、也耶,则专言仁,间有旁及,第⑤就世俗所已立之名,藉以显仁之用,使众易晓耳,夫岂更有与仁并者哉!
⑤ 第:但。
学人不察,妄生分别,就彼则失此,此得又彼丧,徘徊首鼠⑥,卒以一无成而两俱败。只见其拘牵⑦文义,嫌疑挂碍⑧,分崩离析,无复片段。犹一身而断其元首④,刳其肺肠,车裂⑩支解其四体,磔膊脔割⑪其肌肉,而相率以叠毙于分别之下。
⑥ 首鼠:犹豫,踌躇。裴驷《集解》:“首鼠,一前一却。”
⑦ 拘牵:因筋肉收缩,而手足拘挛,不解伸展之如。
⑧ 挂碍:挂即聖,同挂,挂碍。
⑨ 元首:头。
⑩ 车裂:古代酷刑,人缚车上,驾车撕人。
⑪ 磔膊脔割:磔(zhé):分裂牲体以祭神;膊:同磔。脔割:成块地割裂。
彼人我之人我,车裂之刑⑩也;此一身之人我,寸磔之刑也。不其悲夫!不其悲夫。
八
仁之乱也,则于其名。名忽彼而忽此,视权势之所积;名时重而时轻,视习俗之所尚。甲亦一名也,乙亦一名也,则相持。名名也,不名亦名也,则相诡。名本无实体,故易乱。名乱焉,而仁从之,是非名罪也,主张名者之罪也。
俗学陋行,动言名教①,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②而不敢议。嗟乎!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矣。③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辄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
① 名教: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与道德规范。
② 国宪:国家根本组织法规,国法。《汉书》:“释之典型,国宪以平。”
③ 语出《庄子•消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作者批判名教,在此指出名和实不一致。
君以名桎④臣,官以名辄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
④ 桎:古代称脚镣为桎。辄,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曲木;辄民,即束缚民众。
然而仁之乱于名也,亦其势自然也。中国积以威刑箝制天下,则不得不广立名为箝制之器。如曰“仁”,则共名⑤也,君父以责臣子,臣子亦可反之君父,于箝制之术不便,故不能不有忠孝廉节等一切分别等衰⑥之名,乃得以责臣子曰:“尔胡不忠?尔胡不孝?是当放逐也,是当诛戮也。”
⑤ 共名:双方共有,包举一切的名。
⑥ 等衰(cui):等差。
忠孝既为臣子之专名,则终必不能以此反之。虽或他有所摭,意欲诘诉,而终不敌忠孝之名为名教之所出, 反更益其罪。曰“怨望”⑦,曰“觖望”,曰“怏怏”,曰“腹诽”,曰“讪谤”,曰“亡等”,曰“大逆不道气是则以为当放逐,放逐之而已矣;当诛戮,诛戮之而已矣。曾不若狐豚⑧之被繁缚屠杀也,犹得奋荡呼号,以声其痛楚, 而人不之责也。
⑦ 怨望:怨恨。觖(jue)望:不满意、抱怨,犹怨望也。怏怏:心有不满 或不平而郁郁不乐,亦作“鞅鞅”。腹诽:又作“腹非”,心中不以为然。讪谤: 毁谤。亡等:没有等级,亦即不遵守等级制度。
⑧ 豚:小猪。
施者固泰然居之而不疑,天下亦从而和之曰:“得罪名教,法宜至此。”而逢⑨、比、屈原、伯奇、申生之流,遂衔冤饮恨于万古之长夜,无由别白⑩其美。实不幸更不逮逢、比诸人之遭,则转厚被之以恶名。
⑨逢:指夏代关龙逢,曾向桀进忠谏,不听,反被杀。比:比干,商代 臣。向纣进忠谏,被纣剖心杀死。伯奇:周朝尹吉甫之子,由于后母进谗,被父亲赶走。申生:晋献公太子,后母诬陷他要谋害父亲,遂被献公下令自杀。
⑩别白:分别清楚。
《易》曰:“丰其蔀⑪,日中见斗。”此其黑暗,岂非名教之为之蔀耶?然名教也者,名犹依倚乎教也。降而弥甚,变本加厉,乃亡其教而虚牵于名,抑惮乎名而竟不敢言教,一若西人乃有教,吾一言教即陷于夷狄异端也者。
⑪ 蔀:障蔽。此名意为:加多了障蔽,天空变黑,使得在日中时也能像黑夜一样看到北斗星。斗,北斗星。
凡从耶教,则谓之教民,煌煌然见于谕旨⑪,见于奏牍,见于檄移⑫文告,是耶教有民,孔教无民矣。又遇中外交涉事,则曰:“民教相安”,或曰:“反教为民”,煌煌然⑬见于谕旨,见于奏牍,见于檄移文告,是惮乎教之名,而世甘以教专让于人,而甘自居为无教之民矣。
嗟乎!因卫教而立名,不谓名之弊乃累教如此也!
⑪ 谕旨:君王施于臣子之文。按清制,凡晓谕中外及京官自侍郎以上,外官自知府总兵以上之黜陟调补,谓之谕,亦曰上谕。由军机处撰拟以进,批答内外臣工题本常事,谓之旨,由内阁撰拟以进。
⑫ 檄移:檄,古代的官文书,用木简,长一尺二寸,征召晓谕诘责等均用此。移,移风易俗的官文书。
⑬ 煌煌:光明貌。《诗》“明星煌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