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张玉法教授
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张玉法教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山田辰雄教授,台湾政治大学蒋永敬教授,大陆华东师范大学刘学照教授应邀作了主题报告。大会共分五个小组进行交流,与会学者就中国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变法、社会改造、人物活动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兹将会议学术观点及研讨情形综述如下:
一、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政权建设及其成立影响的研究
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近三个月,但政权实践内容丰富。新政府在体制的建设上体现了新理念和新作为,而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及时调整对外政策,为自身融入国际社会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曹必宏副馆长对南京临时政府“泗水华侨升旗案”的处理进行了考察,认为临时政府保护华侨政策是有效的,加强了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郭必强研究馆员介绍了最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公布之新发现的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档案,对临时政府外交体制与外交活动进行了评析。
南京大学申晓云教授考察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方针理念、制度建设和开展情况,指出临时政府时期的外交在推进中国外交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昭示意义和示范作用。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崔巍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从一开始就把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及实力原则相结合,开始了中国外交的一个崭新时期。
南方革命军队是南京临时政府的军事支柱,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张燕萍教授对临时政府的军队整编和军费筹措进行了考证。她认为军费筹措方式失当使政府的威信受到影响,阶级基础削弱,是导致新生政权夭亡的重要原因。
关于临时政府政权建构,江苏省档案馆徐立刚研究馆员分析了临时政府内阁组建之缺陷,认为内阁权力的分配、选人用人的失当等因素导致革命阵营某种程度人心离散,削弱了临时政府的凝聚力和执政效果。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刘晓宁研究员对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的成立背景、基本职能及权力运作进行了考察,指出临时参议院的成立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从未有过的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天津师范大学李学智教授对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双方的政治往来有较为详细的梳理,为全面、准确地认识民初政局提供了一个富有意义的侧面。另外,台湾学者卓遵宏对临时政府的货币措施作了细致的考察,并以此对孙中山倡导的“钱币革命”进行了审视和探讨。
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影响方面,江苏省委党校李继锋教授分析了南北议和对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影响,认为南北议和决定了辛亥革命最终所能取得的成果。汪汉忠教授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地位进行了宏观的理性思考,认为中华民国地位重要,遗产丰厚,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中山大学赵立彬教授认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迅速颁布了新的国旗、国歌和新的纪元方式,这些现象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国家建立之初复杂的政治趋附和心理变迁。
二、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及孙中山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辛亥革命史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次会议有20多篇论文的选题集中在这一方面,其中一些文章更是具有较新的考证和论断。
台湾学者蒋永敬在对“辛亥革命”一词进行考析的基础上,用革命党人自己的命义将辛亥革命定义为“国民革命”,指出它是由革命的倡导者从中国历史上“英雄革命”与西方“自由革命”改造而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马振犊副馆长对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与“反满”关系之争、新军的性质和
作用、“日本友人”的评价等老课题从新的视角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刘学照教授认为应该走出侧重“定性”分析的局限,从本义出发来认识,开阔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谢世诚教授从论证清政府“合法性”的丧失出发,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薛恒教授认为辛亥革命中曾经发生了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三大妥协,从而使得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实现了制度的改变,给现代经济生产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打通了一条道路。
关于一代伟人孙中山,学者的研讨涉及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共和思想、工业化构想及革命外交实践等多个层面。台湾东华大学陈进金教授考察了孙中山“训政”思想的意涵及渊源,认为“训政”是实践孙中山建国理想的关键程序,除了受民初以来失败的教训外,主要来自苏联革命成功的启发。
台湾辅仁大学刘文宾教授对孙中山与梁启超经济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所承受的经济思想的渊源不同。澳门学者娄胜华追溯了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与澳门社团关系历程的三个阶段,认为社团活动在协助推动内地民主革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革命意识与启蒙思想在澳传播。
南京大学李玉教授以扎实的史料作为基础,借用政治学的思路探析了兴中会与同盟会时期孙中山政治角色与领袖地位确立和维持的复杂过程。上海东华大学廖大伟教授对1911年末孙中山抵沪到就任临时大总统前的心路行迹历程作了梳理。山东大学徐畅教授以山东为例对孙中山民主革命历程进行了区域化解读,认为孙中山民主革命历程是多面相的,其革命思想的形成及革命活动的展开由多种因素相互构建而成。
暨南大学陈列教授对华侨华人在孙中山领导革命中的贡献作了概括,并对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总结。
江苏省社科院王卫星研究员考察了孙中山的工业化构想与国民党工业发展政策,认为它虽然增强了中国工业实力,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中国工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中山陵园管理局卢立菊研究员考察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林辉峰副教授还对孙中山逝世后是否举行基督教葬礼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