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黄红 黄蓝|辛亥革命前后的黄菊裳

辛亥革命网 2022-05-30 08:40 来源:南京论坛NJF 作者:黄红 黄蓝 查看:

千载英风思颇牧,一灯夜雨读兵韬。一堂风雨参因果,万里干城此胚胎。(黄菊裳)

黄菊裳将军(1885—1951)

 
黄菊裳将军(1885—1951年),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爱国将领,浙江瑞安人。一八八五年二月七日(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廿三日卯时),黄菊裳(原名公略)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丽岙镇叶宅村(今属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系丽岙(旧称楮溪)黄氏第廿七世孙,谱名彩莱。幼名来喜,字梦生。科举时榜名黄灿。报考军校前改名公略,字菊裳。至一九三零年前后,为避免与他人重名,弃公略之原名,改以字菊裳为名,此后以黄菊裳之名行于世。





01
铁匠之子
科举成名

丽岙黄氏属江夏黄氏一脉。初祖横清公,由江南浙右分派,奉为第一世祖。几经变迁,至十三世子贤、子圣二公,迁至楮溪,此二公即丽岙黄氏开基始祖。黄氏宗祠重建于丽岙镇叶宅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历版丽岙黄氏宗谱。

黄菊裳将军出生在一户铁匠世家,其父与伯父皆以打铁为生,远近亲戚也多从亊农耕。其父,讳协增,字沛霖,号心梅,谱名继迪,周岁失怙,与寡母林氏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年仅十四,便自立门户。“少能知家事,措施裕如,乡父老皆器之”。其母陈氏,生于农家,持家俭勤,又素有见识。父母中年得子,取名来喜、梦生。及长见其聪颖过人,有意栽培,然家中财力有限,四个儿子中独供其读书,送就外傅,以求取功名,改换门庭。为此,父母二人,数十年间苦志劳筋,节衣缩食。其母终生勤勉,早起晚息,一生“未尝一服丝帛”。其父虽因家贫自少未曾就学,却每日督训儿子功课,“归必使读其旁,见有倦怠,辄呵责之,且令讲日中所课”。以致将军日后感叹道:“公略之学得于受业之师者少,而得于不学之父者多也”。

在父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下,黄菊裳如其父生而颖悟,似其母明理贤良。他的学友孟彦伦在《黄母陈孺人传》中,写道:“保阳军校萃全国之英,余求所谓天下士者不可得,而见浙固薮材地,同学黄君公略(菊裳),权奇倜傥,不可一世,才气亦不懈而及于古。及传陈孺人轶事,始知家庭感化移人者深矣。”

因教子有方,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二十九日,清廷礼部颁诰命:封黄公协增为宣武将军,陈氏为恭人。此诰命载于丽岙黄氏宗谱,光宗耀祖,是丽岙黄氏一脉的荣幸。

少年菊裳,虽尚年幼,已知“精忠报国,菽水承欢”之古训,肩负着父母厚望和家族责任的两副重担,志存高远,发奋上进,深得蒙师赞许。十五岁时,曾独宿丽岙芙蓉山尖岩庵日夜苦读,半夜时常有野兽潜入寺院,扑在门上,令人心惊胆颤,他却矢志不移、坚持始终。

及长,黄菊裳只身离家前往鲍田,拜戴公成禧(鲲南)为师,与戴家兄弟炳骢(守雅)、炳骧(腾秋)等结为同窗好友。戴老身为岁贡生,饱读经书,学识渊博,教诲有方。在名师指点之下,他更加努力,学问日渐精进。

光绪卅年(1904年)甲辰冬十月,黄菊裳以黄灿之榜名,考取温州府学庠生。对于恩师的提携、师母的关照,他感恩于怀、终生不忘。三十多年之后,黄菊裳将军在《和守雅先生六十自述》中写下:“学礼少时从大戴,茫茫回首忆前尘”,又为戴母季太君撰联:“卅年水逝,绛帐传经,梓舍春风沾小草;千里书来,瑶池促驾,秣陵泪雨寄生刍。”

当年的丽岙黄氏,地处偏远,族统衰微;世代务农,鲜有斯文。黄菊裳将军身为铁匠之子,出自寒门,十年苦读,一举成名,誉驰乡里,黄氏众亲莫不引以为傲,在当地亦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02
北上保定
投笔从戎

光绪卅一年(1905年)乙巳,朝廷颁诏废除科举。黄菊裳“舍举子业而事学堂”,进入温州府官立中学堂(后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前身)接受新式教育,师从池仲霖等名师。

时值清朝末年,外祸潮来,中原板荡,国运危艰。兴办新军,迫在眉睫。为统制全国军事教育,清廷决定,对设在保定的原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的旧址,加以扩建,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全国性新式军官学校——陆军部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又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简称:保定速成),隶属关系由北洋军政司改为陆军部,招生范围由北方各省扩大到全国,招收“各省、旗未毕业武备学生及按选验格式考取文理精通良家子弟”。 

光绪卅二年(1906年),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向全国招生1140名。其时科举已废,大批青年学子转而投考军校,导致竞争异常酷烈。亲历这场考试的姚琮将军在晚年回忆道:“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剙办于光绪卅一年。大省六十名,中省四十名,小省二十名。我浙为中省,由武备学堂及弁目学堂保送廿八名,其余十二名,由各府人士投考,其人数计一千七百余人。考五场,每场出榜。”

农家子弟、清末书生黄灿,虽毫无家世背景,终以真才实学,脱颖而出,考取通国陆军速成学堂。自此改名黄公略,字菊裳,步入军界。

同期浙籍学员还有:蒋中正(时名志清、字介石)、项鹏(原名项骓,字志生)、吕公望(戴之)、童保喧(伯吹)、姚琮(味辛)、赵膺(子拳)、王萼(酔卿)、卲武(企雍)、王建(杰夫)、商文蔚(耀南)等,共四十名。(名单见附录)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浙籍学员合影。蒋志清(中正)第三排右五, 黄菊裳(公略)第三排右三, 赵膺(子拳)第一排右六,童保喧(伯吹)第四排右四,项鹏(项骓)第二排右五,吕公望(戴之)第三排右一。(注:这张合影摄于光绪丙午午月(1906年),共有三十七人。迄今已确认六人所在位置,按照确认时间先后排序如上。)

光绪卅三年(1907年)丁未夏,黄菊裳一行告别家乡父老和留杭诸友,束装北上,行程五千里,前往保定,成为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学员。行前黄菊裳留诗:“滔天白祸者番催,捍御由来仗将才”。途经天津,写下《津门誌感》:“我是天津境上来,河山举目辄生哀。此行炼得头颅好,夺转华严上舞台”。

是年七月朔日,保定速成学堂开学之际,黄菊裳赋诗:“秋风一夕讲堂开,猛士从军济济来。千二百人联社会,二十三省萃英才。千载英风思颇牧,一灯夜雨读兵韬。一堂风雨参因果,万里干城此胚胎。”当年陆军速成学堂人才济济、菁英荟萃的空前盛况,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的豪迈激情,跃然纸上。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设于北方军事重镇——保定城东。长条大匾“陆军速成学堂”高悬校门上方,两扇朱红漆大门,配以铜钉铜环,给人以威严之感。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座,门前五名卫兵分列站岗。

进入校门便见尚武堂,正门楹联:“尚父阴符简练揣摩传一派;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这幅著名的楹联据传为清光绪帝所撰,气概非凡,足可窥见清廷筹办这所学堂旨在寻求文韬武略丶治国安邦的国家栋梁,可谓定位颇高,期望殷切。后厦楹联:“步炮工辎骑五科备设期韩信;刍粮器械乘各务专司济萧何”这幅楹联寥寥数语,便将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的学科设置、办学特色,乃至培养将相人才的目标,说得一清二楚,对仗工整,用典精妙,令人叹服!如此佳联,想必亦非出于常人之手。

校园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校舍建筑宽敞、实用方便。教学设施齐全,骑兵科所用军马、马刀,炮兵科所用山炮、野炮、速射炮,工兵科所用定式架桥材料,辎重科所用运输车辆,以及术科学习用的器械、劈刺场、器械体操场、马场、演厅等应有尽有。

学堂的常年经费开支相当于一个师的军费,每年20万两白银,由陆军部承担一半,另一半由各省按照学生省籍人数分摊。鉴于这种部省联合培养的模式,各省学员毕业后均派回原籍新军服役,这是后话。

清廷任命,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督办:段祺瑞,理办:赵理泰,监督:曲同丰。批准设总办、正副监督各一、正副提调各一;教员、教官141员、职员52员、目兵、马夫 171员,编制总数达369员。配辎重车辆20辆,各队骡马500匹。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模式办学,设步、骑、炮、工、辎五科。各科总教习均由日本教官担任,步科:贺忠良(多贺宗之)、馬科:黑守仁(黑川敬藏)、炮科:唐直道(木堂直枝)、辎重:靳新义(近藤义策)。教职员多出自北洋武备学堂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军事教育规定严格,近于严苛。学校开设课程,除大量军事课程和训练外,还学数、理、化等普通课程。另设满文、蒙文和英、法、德、俄、日五种外文,每名学员必修一门外文。军校生活紧张而有序,考试、考核极严,学员压力很大。

保定速成一期学员、民国陆军上将张钫将军,在其回忆录《风雨漫漫四十年》中写道:“因为学堂设备不全,办理不善,而且学生多来自文学堂,身体不够强健,骤然施以军训,不能支持;再加南方人初到北方,不服水土,所以入学三个月后,便因病死亡八十余人,其中以长江流域的居多”。又说:“在二年半修业期间,死亡、退学和革职的学生计达二百余人,送去日本留学者六十五人,毕业学生仅剩八百余人。”    

为清廷培养新军初级军官之急需,又因学员的学业基础存在差异,速成一期分为两班(批)。学员入学后经考试,有普通学科基础者分在第一班,专学军事,一年半毕业;普通学科未学完或未学者归第二班,先学普通学科一年,再学军事一年半,两年半毕业。毕业后均入军队实习三个月,再分配回原籍各省。

全校编成十队(步科四队、骑、炮科各二、工、辎科各一)每队120人,分为三排,上课或出操多以排为单位,由队官、排长、学长管辖。

黄菊裳被编入骑兵科第二队。同习骑科的浙籍学员还有:吴光、张效巡(一队)、周璋、卓其荦、姚琮(二队);骑科的外省学员有:林振雄、杨杰、夏述唐、方承钜、王普、王事幹、郭春元、朝敬铭、潘正道等。

陆军部规定,以后各省选送军事留学生,必须从陆军速成学堂学生中选派。该校设有留学生预备班。1908年春,经考试合格,该校一期学员中有六十五名,选送日本学习军事,进入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其中浙籍学员两名:蒋中正、项鹏。还有张群、王柏龄、杨杰、林振雄、陈星枢、武铭、马晓军、马登瀛等。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虽然只办了两期,总共招生不足两千,最终完成学业,正式毕业只有1216人,毕业率不及六成,正所谓大浪淘沙。然这两期的毕业生人才辈出,将星辉耀,一些人成为中国现代军队早期最有影响力的将领,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运筹帷幄、指点江山,黄菊裳将军便是其中之一。

经军校近三年的严格训练和艰辛磨砺,他“脱儒衣换战袍”, 终于由一介文弱书生蜕变成长为一名青年军官。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是黄菊裳将军四十载戎马生涯的起点、其波澜壮阔一生的重要驿站。
 


 
03
辛亥举义
攻克金陵

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编练新式陆军,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近代化正规军,史称“新建陆军” ,简称“新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只原本被清廷给予厚望、用以加强其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朝的掘墓人。

在民国军事史中,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之所以赫赫有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两期学员毕业于辛亥革命前夕,大多分派到各省新军担任初级军官。这些青年军官在校期间受到民主宪政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一旦爆发,便成为一支生力军,投入了推翻清廷、开启共和的战斗。在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他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的浙籍毕业生,先后分派到浙江新军第二十一镇(相当于师),统制萧星垣,镇司令部驻杭州。该镇由原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旅)扩编而成,下辖步队第四十一协,统领蔡成勋(辖第八十一标、第八十二标),驻杭州;步队第四十二协,统领刘询(辖第八十三标、第八十四标),驻宁波;炮、工、辎各一营以及马队,均驻杭州。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后,浙江继起响应。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公历1911年11月4日)午夜,在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党人策动下,驻扎杭州城外的新军步兵第八十一标(团)由代理统带朱瑞率领、第八十二标由统带周承菼率领,近三千人整军起义,城内的宪兵营、巡防队、敢死队以及陆军小学学生队内应外合,夺军械局,焚督抚署,生擒巡抚增韫,一夜之间占领省城杭州。镇统萧星垣、协统蔡成勋等人逃遁。

次日(公历1911年11月5日)凌晨,省城杭州光复、浙江宣告独立,成立浙江军政府,汤寿潜被推举为首任都督。军政府下设司令部,任命原八十二标统带、起义民军司令周承菼为浙江水陆军总司令。浙江民军下辖:第一师(后改为第六师)朱瑞兼师长、第二师(后改为第廿五师)周承菼兼师长、宪兵营(王桂林)、嘉兴、严州、宁波、金衢巡防营,内河、外河水师、兵站。(时称民军,与清新军以示区别。)

保定速成一期毕业生、光复会骨干成员吕公望(时任督练公所科员),在校时即秘密发展童保喧、王萼等同学入会;辛亥前夕,组织策划浙江起义准备工作。光复会员童保喧(宪兵队执事官)临危受命,举义前被推为浙江临时都督。分派在驻杭新军的速成一期毕业生:赵膺、张效巡、叶英、姚琮、张鸿翔(步兵八十二标)、陈绍琳(马队)、林显扬(炮队)、钱守真、包右武、黄元祥、许乃赓(辎重营)、傅其永、王桂林(宪兵营)参加了光复杭州战斗。蒋中正此时已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在日军高田联队实习。他提前回国,代表同盟会上海领导人陈其美(英士)来杭参加起义前会议;与张伯岐、王金发等革命党人,组织、指挥由百余名奉化渔民组成的敢死队(炸弹队)参加光复杭州之役。

一九零九年年底,黄菊裳由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骑兵科毕业。毕业前夕,作《送骑兵总教习黑川少佐归日本序》,写《题合影同摄摄者》赠学友江南房北枢、河东路璿圃与同邑姚味辛。随后,入直隶新军第二镇实习三月,留下《首阳山夷齐庙》《永平道中》诗二首。次年,黄菊裳被派到浙江新军第二十一镇第四十二协第八十三标,驻地宁波。历任排长、队官(连长)、骑兵营队官、督队官(副营长)、团副官。

省城杭州光复的次日(公历1911年11月6日),革命党人与新军第四十二协统领刘询、标统马志勋、张载阳、管带(营长)叶頌清等,发动宁波独立,成立军政分府。黄菊裳随新军参与宁波独立。

浙江军政府成立仅三日(11月8日),决定出师支援攻宁,首批部队12日离杭出发。随后,浙军总司令部又从驻守宁波的原八十三、八十四标抽调兵力,由王萼、叶颂清率领前往增援,开赴南京参战。黄菊裳亲历清末最后一次重要战役——辛亥攻克南京之役,这是他自军校毕业后的首战,在現存的《黄菊裳军职资料》战役一栏中,赫然在目。

辛亥攻克南京之役(1911.11—12),又称光复南京之战,是指辛亥年底,江浙革命军联合攻占南京(时称江宁)的战役。南京据长江天堑,扼鄂、皖、苏、沪交通,乃东南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后,湘、陕、赣、晋、滇等省纷纷响应。十一月初,上海及浙江、江苏等省先后宣布独立。但在江苏的军政中心——南京,清廷驻有重兵,约两万兵力,尤以顽固保皇的江南提督张勋所部江防营力量较强,固城重兵,敌视革命,对东南地区已独立的各省造成威胁。十一月九日,江苏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率部起义,进攻南京失败,形势危急,遂急电起义各省请援。与此同时,袁世凯已率清廷北洋军兵临湖北,先后攻占汉口、汉阳,武昌岌岌可危。

浙江军政府决定出师支援,以原步兵八十一标、八十二标第一营、巡防队三营、砲工辎各一队(马队暂缺),约三千余人,编成浙军北伐支队,由支队长朱瑞、参谋长吕公望率领,当月十二日从杭州出发,十五日抵达镇江西郊,后与宁、镇、苏、沪、淞军等部队会合,组成江浙联军,徐绍桢被推举为联军总司令。联军号称总兵力三万余人,但人数最多的宁军(原江苏新军第九镇)已溃不成军,“无兵可派”,其它各军兵力也有限,镇军首领、镇江临时都督林述庆主张缓攻,浙军则力主急攻,担任主力中路军。

江浙联军分三路向南京进发,连日组织强攻,遭遇张勋所部顽抗,战事甚烈,双方伤亡惨重。十一月廿四日晩始,联军先后攻取乌龙山、幕府山、天堡城、雨花台等南京城外的全部重要据点,最后用大砲轰击南京城内清军。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逃逸;张勋不敌,率残部弃城,渡江北遁徐州。十二月二日,江浙联军攻入城内,南京光复。

辛亥攻克南京之役,不仅扭转了北洋军攻陷汉口、汉阳,革命军株守武昌的危急形势,也使南京成为一个新的革命中心,为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奠定了基础,故而史称“辛亥奠基、底定东南”之役。

辛亥攻克南京之役,浙军为攻城中坚,在激战中牺牲近百员,三名管带、三名排长先后阵亡。管带赵膺(子拳)在朝阳门战斗中,身先士卒,牺牲时年仅26岁,是保定速成浙籍生中首位为国捐躯的烈士。傅其永、童保喧、钱守真、姚琮、张效巡等为第一批参战人员。

攻取南京后,浙军攻宁支队即补充缺额,回浙征兵,扩编成师及番号改称,原八十一标编为第一团,八十二标第一营与第二营两队,补充后编为第二团。增援部队原八十三标、八十四标,改编为第三团、第四团。经扩编后,浙军有步兵四个团,炮兵一个团,骑、工、辎重各一营,成为步、骑、炮、工、辎重五兵种完全的师,称为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以原支队长朱瑞升任。一九一二年初,在黄兴统带下,浙军参加渡江北伐,进驻宿州、固镇,拱卫南京,直至清帝逊位,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撤销。五月,浙军分两批班师回浙。
 




04
反袁护国
维护共和

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南京留守,将浙军改编为陆军第五军,下辖第六师,原浙江陆军第一师(辖第十一、十二旅);第廿五师,原浙江陆军第二师(辖第四九、五十旅)。不久,袁世凯迫使黄兴裁撤南方各省军队,第五军军部、第廿五师、第五十旅,先后被裁撤;只保留第六师(师长朱瑞)辖第十一旅(旅长吕公望)、第十二旅(旅长叶頌清)和第四九旅(旅长顾乃斌)。即为民国初期之浙军。

一九一二年八月,黄菊裳调浙军讲武堂任骑兵教官。十月,授陆军骑兵上尉。

浙江陆军讲武堂的首任堂长虞廷被害后,时任浙江都督朱瑞任命童保喧接任堂长。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卲武、姚琮、商文蔚、黄菊裳、许乃赓、卓其荦、游广、陈绍琳、包右武(一期)及赵南(二期)等,分别担任浙军讲武堂的步骑炮工錙各科教官。该堂办学的两年之中,先后培养军事人才二百余人。

一九一四年十月三日,民国政府国务卿徐世昌批令,嘉奖“服务勤恳,教授热心,时阅两年,成绩昭著”之浙军讲武堂教官,前队附、陆军骑兵上尉黄公略(菊裳)获二等奖章。(载于民国三年十月六日,《政府公报》第八百七十号)

一九一三年十月,陆军大学第四期招生。陆军大学是中华民国的最高军事学府,以北洋时期设在保定的“陆军预备大学堂”为基础创办。自一九一二年迁北京后,改称“陆军大学校”,简称“陆大”。陆大第四期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大学首次招生,颁布新的《陆军大学校条例》,规定陆大的组织原则和各项教育制度。总纲称,陆大的任务是“为选拔品学卓越、才识优异之青年军官,使修养高等率兵必要诸学术原理暨发挥其活用智能。”该校属参谋本部管辖,校长直隶于参谋总长。《条例》对学员的资格及入学考试均作了明确的规定。报考学员的资格必须是现任陆军步、骑、炮、工、辎各兵科上校以下军官,曾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或与此相当之学校;服军职二年以上,身体强健、勤务热心、才学兼优、操行高尚者。陆大第四期的生源分布广泛,招生人数也较多。学员大多为各省讲武堂、将校讲习所、军官研究所和军官学堂的毕业生。

一九一四年一月,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初试、复试,黄菊裳考取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四期深造;与徐永昌(次宸)、熊斌(哲民)、贺国光(元靖)、黄旭初、郭松龄(茂宸)、王普(慈生)、林蔚(蔚文)、葛敬恩(湛侯)、周亚卫(振家)、姚琮(味辛)、项雄霄(云舫)等同期同学。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君主制,建立中华帝国,改元“洪宪”,拟定于次年一月一日举行登基大典。蔡锷、唐继尧等挺身举义,发动护国战争,各省纷纷响应起兵讨袁,战火遍及中国西南、华南、华东地区,参战双方兵力总数近百万。反袁的中华民国护国军最终打败数倍于己的中华帝国军(北洋军)。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于六月六日忧愤成疾而亡。护国战争(1915.12-1916.7),又称护国运动、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革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洪宪”帝制,保卫了辛亥革命的早期成果,此“再造共和”之功绩,永载史册。

云南护国讨袁军兴之际,童保喧、夏超、周凤岐、吕公望、张载阳等浙军将领继起响应,将拥袁的浙江都督朱瑞驱逐出浙,后又迫使继任都督屈映光辞职,浙省再次宣告独立,吕公望被推为浙江督军兼省长。浙军恢复第廿五师,并新编第一混成旅。后第六师、第廿五师,改为暂编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童保喧)、第二师(师长张载阳)。

一九一六年四月,身在北京陆军大学就读的黄菊裳、姚琮等,响应聚义,毅然离校,束装南下。黄菊裳任浙军第廿五师步兵第五十旅少校参谋,投身讨袁护国之义举,亲历护国战争中的明光之役(明光今属安徽滁州)。七月,辛亥先驱陈血岑以《次黄菊裳君韵》诗,赠予黄菊裳。是年八月,护国战争结束,“大局敉平,干戈载戢”,黄菊裳经由步兵第五十旅旅长潘国纲呈报、浙江督军吕公望批准,返回北京陆军大学继续学业。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黄菊裳由陆军大学第四期正式毕业。陆军大学第四期学员经过三年的正规学习和严格考核,正式毕业学员一百二十二人,副课学员三人,旁听学员八人。该期毕业学员中,不少人成为北伐军中将领和高级幕僚以及国民政府时期重要的军政人物,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黄菊裳的同事、好友。

在陆军大学完成的军事教育最高学历,是黄菊裳将军在日后成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继而进入国民政府军事中枢的重要基础。

一九一七年五月,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六月,前清旧臣、时任安徽督军的张勋,借"调停"之名,率五千“辫子兵”入京,七月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此次政变前后历时仅十二天,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宣告破产,史称张勋复辟,或溥仪复辟,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是年,时任浙军第五十旅旅部少校参谋的黄菊裳在《瓯海潮》杂志发表诗三首:《和吕戴之省长津门客感次韵》《 陈友谅墓》《首阳山夷齐庙》,痛斥张勋、溥仪之流“世乱堪称帝”的倒行逆施之举,可见其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的鲜明立场;同时表达了“为苍生解乱麻、视功名为浮云”的高尚情怀。
 



 
05
守土御敌
功在两浙

一九一七年初,为削弱浙军的革命力量,北京政府任命杨善德为浙江督军。杨善德在辛亥之前曾任浙江新军混成旅统领,被革命党人发动 “倒杨”驱离。杨氏此番一上任,便率军入浙,驱逐吕公望;再次将浙军第一混成旅裁撤。

一九一七年七月,孙中山抵达广州,掀起护法运动。九月,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就任大元帅职,命陈炯明率粤军(护法军)二十个营向闽南设防。时任福建督军兼省长的李厚基已投皖系,段祺瑞遂令浙督杨善德就近支援。杨任命浙军第一师师长童保喧为援闽浙军(护国军)副司令。一九一八年四月,童保喧奉命率浙一师从宁波、温州乘海轮到厦门,协同闽军作战。浙军从漳州向平和、饶平推进,两军“小有接触”,粤军退回潮汕。黄菊裳随童部参加潮汕之役。

童保喧率军离浙,已拟另作计议,并未急攻进取。此时,前浙督蒋尊簋、前浙江督军兼省长吕公望已在广东大元帅府任职。吕亲到前线,策反童的先头部队、浙一师一团团长陈肇英,陈就带领一团官兵向潮汕而去了。童保喧得报后,进退失据,遂下令全师退回厦门、同安。陈炯明军虽有跟进,但双方已有默契,不相侵犯,各守驻地一年有余。其间,主战场上南北双方时战时和。西南实力派桂、滇军阀与孙中山分裂,最终导致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7-1918.5.21)失败。

一九一九年五月,童保暄在厦门病故,年仅三十三岁。杨德善派潘国纲继任浙一师师长。杨德善死后,北京政府改派卢永祥继任浙督。一九二零年,粤桂战争爆发,驻闽南粤军陈炯明部回粤。七月,潘国纲率浙一师由海道经沪返浙。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民国政府任命黄菊裳为暂编浙江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一团中校团附。一九二一年八月,黄菊裳奉命派任陕西督军公署少校参谋,对陕西督军冯玉祥所辖地方部队进行整顿训练。一九二二年四月,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4-5)爆发,战后冯玉祥被任命为河南督军。五月,黄菊裳任河南督军公署少校参谋。十月,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驻防北京南苑。黄菊裳调升陆军检阅使署一等参谋,两月之后,调回浙军。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二四年十月,黄菊裳任浙军骑兵营上校营长。在江浙战争中,黄菊裳参加了此战的衢州之役。

江浙战争(1924.9-10),又称齐卢战争、甲子兵灾。这是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与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实际上是直系与反直系军阀势力的一次重大较量。一九二三年六月,卢永祥率先通电反对直系曹锟贿选总统,并和奉天的张作霖、广东的孙中山,结成“反直三角同盟”。为击破此同盟,直系吴佩孚在北方以重兵严防奉军入关;在南方利用孙传芳进入福建,与陈炯明联手压制孙中山;又以齐燮元夺取浙江,消灭卢永祥势力。

一九二四年九月初,齐军向卢军发动进攻,江浙战争爆发。卢永祥亲任浙沪联军总司令,将两路重兵部署在上海,江苏宜兴一带,令第三路司令张载阳、副司令潘国纲,下辖浙一师、浙二师,据守浙西衢州。初期双方激战,互有输赢,一度处于胶着状态。至中旬,战局突变。在闽浙交界的要塞仙霞岭,浙二师炮兵团长张国威投降孙传芳,贡献布防图,炮轰己方阵地;加上潘部第四旅旅长汪镐基叛变,致浙军战败。孙传芳乘机率闽赣联军,由福建经江山、衢州攻入杭州,继而攻取上海。在闽孙、苏齐的南北夹击下,卢永祥兵败下野,江浙战争遂告结束,并成为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9-10)的导火索,最终导致直系军阀的垮台。

江浙战争历时四十天,给江浙两省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战争爆发后,战区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败人亡,两地的经济、民生遭受巨大损失,十年廿载也难以恢复。

对于浙军,在江浙战争中的失利,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民国初期建立的这支军队,主要由浙籍将领和兵士组成。自辛亥至江浙战争之前的十二年间,虽各地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浙军仍艰难地坚持“守土御敌、保境安民”的使命,浙江境内并无大的战事。江浙战争一役,浙军全线溃败,大部人马星散,余部被新晋直系军阀孙传芳收编,从此进入五省联军的浙军时期。

回顾民初浙军的历史,时值清末民初,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浙军诞生于浙江辛亥革命大潮中,历经推翻帝制、反对复辟、维护共和的一系列斗争,曾几起几落,艰难发展。在决定性的江浙战争中,浙军不畏强敌,苦战月余,虽最终败北,然其“功在两浙”的历史功绩,理应为后代所瞭解和铭记。 

黄菊裳作为浙军一员,先后在清新军、民初浙军服役长达十四年,亲历浙军在辛亥前后的各个时期,参加辛亥攻克南京之役、民五年的明光之役、民七年的潮汕之役、民十三年的衢州之役,此后步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投身北伐和抗战征程。浙军十四年,是黄菊裳将军四十载戎马生涯的前半程,同样值得记述。

民初浙军的将校分别出自六所军校:浙江武备学堂、弁目学堂、日本士官学校、砲工学堂、南洋陆师学堂和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各校皆人才辈出,于辛亥革命、浙江历史各有贡献。诸多将士的个人命运,亦随大时代之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结局难料,足可汇成一部精彩纷呈的民国军事史。无关成败、不论沉浮,当年二十、三十岁的这批年轻人,是“推翻清廷,终结帝制、开启共和”的功勋一代、是辛亥前后浙江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薪火传承,继往开来;斯人俱逝,后世勿忘,莫使任何一个英名遗落风中。


黄菊裳之孙  品红、品蓝恭识  
2022年5月28日

(因资料有限,学力不逮,拙稿谬误难免,还望识者批评指正。成文前,承蒙林丹生、王腾、王灵恩、杨灵统诸君,给予帮助指教,笔者在此一并致谢。)



附录


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浙江籍学员

选送日本留学学友部:蒋介石,项鹏;

步兵第一队:陈绍琳,王建;

步兵第二队:叶耀南,林競雄,陈洪中,许乃赓,林一杰,叶英、包右武;

步兵第四队:倪德熏,王鑫耀;

骑兵第一队:吴光,张效巡;

骑兵第二队:黄菊裳,周璋,卓其荦,姚琮;

炮兵第一队:吕公望,王桂林,吴秉元,傅其永,童保暄,林显杨,陈最;

炮兵第二队:张鸿翔,葛琦,游广,王萼,黄元祥,叶志龙,邵武,商文蔚,赵育英;

工程科:赵膺,金贤;

辎重科:钱守真。(38人)(注1,以上38人名单,由保定军校纪念馆王腾提供)

退学:蒋希召(叔南);病故:陈锡九(注2,据《童保喧日记 》,待考证。)




附录
 
参考文献:


1,吕公望:《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张效巡 :《浙江辛亥革命光复纪事》,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科学出版社,1954年8月出版。

2,斯道卿:《浙军十八年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2期,科学出版社,1957年4月出版。

3,项雄霄:《浙江军事纪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内部发行),1962年4月。

4,顾乃斌:《浙江革命记》,黄元秀:《辛亥浙江光复回忆录》,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

5,吕公望:《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项雄霄:《辛亥革命在浙江》,傅墨正:《辛亥革命杭州光复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

6,吕公望:《辛亥革命浙军攻克南京纪实》,来伟良、朱炼:《辛亥革命亲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续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7,吕公望:《浙江光复丛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浙江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8,姚琮:《辛亥浙江革命记事》,姚琮:《海宁周赤忱先生八十寿序》,姚琮自选诗文集:《味笋斋诗文钞》。

9,童保喧:《童保喧日记》,宁海县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10,黄红、黄绿、项洁编:《戎途墨迹——黄菊裳将军诗文事略》,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学术出版部,2019年7月初版。

11,尤文远、马永祥主编:《保定军校千名将领录》,方志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12,胡国枢著:《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杭州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13,汪林茂著:《浙江辛亥革命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注:尊重作者原创之艰辛,如欲选载请与作者联系(1826889981@qq.com)。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