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慧斌:《浅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显了般若”(3)

辛亥革命网 2021-11-25 10:48 来源:慧斌:《浅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作者:慧斌 查看:

解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本书作者  三宝弟子慧斌,系辛亥先驱向海潜哲嗣向榕铮,湖北黄石大冶人,现居台湾台北,潜心于佛学。其亦为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荣誉理事长,多年来为海峡和平奔波两岸。



 
《兔本生潭》,唐卡,十八世纪西藏绘画 鲁宾喜马拉雅艺术博物馆收藏,所记载的是兔子自投火中供养仙人的故事。


四、破凡夫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解题

观自在菩萨既说出了凡夫、二乘圣人及权教的菩萨们心中的挂碍,于是针对这些挂碍,就开始指导大家修持的方法,本段经文即是首先指导凡夫要破除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的执着。

注解

是故  此为连接词,意即因为诸法空相的缘故,所以在真空实相中应如何如何。

空中  指真空实相之中。

无    此处所说的「无」并不作「没有」解,而是「空」的意思,也就是不执着。因为就相而言,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这些现象都是有的,但由于它们都是因为:「缘生则聚、缘散即灭,本无自性,不能恒常不变。」所以就性言,这些因妄想而生的虚妄之相,并不存在,且足以妨碍圣道,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远离,但远离并不是要消灭它,而是不要执着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合起来就称为「十二处」(也有称十二入)。但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中幻化出来的虚妄之相,本非实有,能明白这个道理,则虽有六根对待六尘,但我们知其为虚妄之相,自不会受诸尘所染。最终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其他亦如此,终归显出真心本性。所以我们修持到一定程度,就会明白在真空实相中,根本就没有「十二处」的存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根对六尘,就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而合称「十八界」。 「乃至」是超略之词,经文为了简化,除将最前的「眼识界」及最后的「意识界」列出外,省略了其中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此亦表示当我们明白了所谓六识,只不过是幻化出来的虚妄之相,在真空实相中,也就跟本没有十八界的存在。

语释

观自在菩萨跟着说:因为诸法空相的缘故,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修持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认知在真空实相的理体上,本来清净空寂,那些色法,及受、想、行、识的心法,甚至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六尘,合起来所称的十二处。以及内六根与外六尘中间所生眼识,及其他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而合称的十八界,都是由真空实相中幻化出来的虚妄之相,本非实有,因此在真空实相中,三界内有为的凡夫法,都不是实在的,既然不实在,那么一切都要观空、要离此虚妄之相而不应执着。



《大唐西域记》卷一书影,南宋绍兴二年刊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心得分享

一、什么是十二处及十八界呢?所谓十二处(也有称十二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六尘。而十八界则加上因六根对六尘所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所谓根,是能生长之意,犹如草木的根能生枝干的意思,因为眼等六根,能生眼等六识,故称根。而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尘有染污之意,因它能染污我们的真心,使人背离圣道,障碍我们修持,故称为尘。六根对六尘 就生六识。处是依托之意,是说六根六尘为识的所生之处。入有涉入之意,是说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

界,是指界限言,因六根、六尘、六识各有界限不容混杂,故称界。至于六根所缘生的境界称为境,如眼根所见的物体形状、颜色的种类、甚至男女的相貌,都是「色境」;又如耳根所闻的各种声音、打击所造成的声响,都是「声境」;其它如鼻、舌、身、意等根所生的香、味、触、法等境也莫不如是。

对于这些因六根所生的尘境,我们会有「喜欢」「不喜欢」二种心态,凡不美好的,我们「不喜欢」,都会厌恶;凡美好的,我们都「喜欢」,会贪爱,进而希望拥有,此即众生造诸恶业、轮回生死苦海的根源。如果我们体认到六根对六尘所生的六识,皆是真空实相中的一种虚妄现象,并无实体,自不会起妄念分别,如眼不贪色,耳不贪声‥‥,还有什么六根六尘之可言呢?所以经文才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二、我们听经闻法,了解了真空实相后,就应该明了《心经》中所谓「空中无色」,是讲在实相理体中没有这些虚假之相。换言之,这些虚假之相并非实相。但在现实的环境中,这些相还是存在的,并不是讲没有「色」相,而是说色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亦非永恒,所以不应执着。不执着,就不会生贪爱心,就不会造诸恶业。其实,它的相还是有的,只不过是「体」表现于外的「形」而己。净空法师以儿童的积木为例,开示我们:「如以积木为 本体(仅是为了说明方便而作的比喻),当儿童将积木堆成房屋,非常美观,但这只是虚假的幻相,一旦推倒,美观的房屋不见了,它的本体积木仍在。所以它的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也不是真灭。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着在假相上,不肯出离生死,留恋在六根、六尘中,以致覆盖佛性,堕落到生死轮回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听闻《心经》后,应了解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一切苦厄烦恼的根源,道源法师告诫我们:「对这些虚假之相,要观空,不可执着,否则《心经》是《心经》,我们是我们,没有丝毫瓜葛。」因为我们尚是凡夫,所以离相就要先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的凡夫法相。

三、观自在菩萨慈悲,对众生讲法,都是因材施教,在《心经》中对凡夫说法,为什么要分开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段来宣说呢?因为凡夫的心有不同的迷惑,对于迷惑心法重的凡夫,因为五蕴中有四个是心法(受、想、行、识),所以就跟他说五蕴。对于迷惑色法重的凡夫,因为十二处中有十个半是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半个法),所以就跟他说十二处。对于色法、心法都迷惑得很重的凡夫,因十八界包含了色法及心法,那就给他说十八界,观自在菩萨因材施教,针对众生心中的迷惑,而说不同的法,希望能确实开导众生。




——待续——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