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周新国、张进:新军第九镇起义问题探微(3)

辛亥革命网 2016-08-01 16:24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6卷第2期 作者:周新国 张进 查看:

武昌起义后,南京成为清廷残留在长江南岸的最后一个堡垒。清廷对新军第九镇严加防范,迫使其撤出南京。新军第九镇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弹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仓促起义,招致失败。
  11月4日,徐绍桢得知柏文蔚来到军中,立刻请柏到镇部会面,他们商定了南京举义的事宜,决定派柏到上海运送弹药。柏文蔚在临走前曾告诫徐:“无论如何必俟子弹补充完备,方可举动,不得冒险。”可是柏还没有将弹药运回,第九镇却发动了起义,这期间究竟有何变故使得起义提前呢?

  第一,部分上级军官亟力挑拨徐柏两人的关系,鼓动徐绍桢抢夺起义首功。与上级军官所受的冷遇形成强烈的反差,11月4日,柏文蔚抵达第九镇时,却受到全镇正副目军官的热烈欢迎。“是夜全镇下级军官不等长官命令,即令军士操刺刀、马刀开口,并自动刺伤旗籍军官三人”。此时徐绍桢等人才如梦方醒,“知部下已不听其指挥,而本身已不能为部下所容。故许多人私自逃走。留在军中者只好对其部下俯首听命,表示赞成革命,这部分人全是徐绍桢左右亲信。” 他们以为中下级官兵的举动是柏策动的结果,因此柏“颇引起徐公左右的忌视”。其实这完全是中下级官兵的自发行为,因为他们认为部队移师秣陵关后没有领到弹药是徐绍桢“破坏”所致。11月6日,柏文蔚与张勋的代表接洽,商谈南京议和问题。张的代表向柏提出五个议和条件,其中竟然有一条是“不承认徐固卿,并请他离开江苏”。徐绍桢的亲信们对此大做文章,从中极力挑拨,“且以为全镇目兵只知有柏管带,不知有徐统制”。他们“劝徐即时进攻南京,否则柏某先发,则统制之地位不能得矣” 。恰在此时,上海、苏州、镇江等地革命相继成功,既使中下级官兵倍受鼓舞,又使全镇产生了轻敌情绪。第九镇官兵“迭接苏常镇光复之报,以为下江宁势如破竹”,他们“恨不得立即奔赴战场,一显身手”,甚至认为“纵无子弹,宁利用夜间,以白兵决战···并不以弹少介意。” [9](p.12)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速发展,以沈同午为代表的徐之亲信,企图以起义捞取政治资本。谋取私利。这批人“性情急躁,热衷功名,急于自见,不能审慎利害,操切从事”[5](p.66),他们亟力怂恿徐绍桢进攻南京;就连徐绍桢本人也急于想做都督,后来他在起义时就擅自打出宁军都督的旗号,这在张人骏发给清廷的电文以及王孝的《秋梦录》和殷葆的《追忆录》中都有记载。

  第二,徐绍桢心态失衡,并以为有内应配合,导致其决策失误。第九镇撤离南京前后,徐绍桢既不能被上司所信任,又不能为部下所理解,进退两难,内心非常痛苦。移师秣陵关后,下级官兵已不能完全听从其调遣,中上层军官多有逃亡;同时张人骏的杀手、暗探也接踵而至,张勋部更在附近山头架炮列枪虎视眈眈,徐绍桢及第九镇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移师的当日,盛朝臣等十余人“乔扮皮匠剃发乞丐等,潜来秣镇,意图暗杀”,幸好徐早有防备,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徐将他们交给张人骏处理,以试探其态度和反映,结果是石沉大海。“翌日陆军警察营管带桂城,三十四标教练官恩锡来秣,手执拳铳,直扑徐制卧室”,也被当场擒获。徐对此极为愤慨,“新旧军同服国家之役,理无歧视。新军不发子弹,久戍于外,是行路人遇之也;防地往复之路则严陈兵备,镇属留守之兵则无故逮捕,是乱党视之也。行路遇之,则行路报之;乱党视之,则乱党报之,不为过。” 亲信们别有用心的挑拨,加上张勋苛刻的议和条件使徐绍桢怒火中烧,难以自控。为了反击张勋,也为抢夺南京光复的首功,徐决定“以空枪刺刀冒险进攻”,他在誓师大会上慷慨陈辞:“以徒手之伍袭坚城,死耳。然事急突,机不可逸,不则守军将逆击我。 虽然徐的举动不够冷静,但他却认为有取胜的机会。因为事前他已联络好一部分督辕卫队和巡防营的士兵作为内应,并得到狮子山、富贵山炮台守军严守中立的保证,此外他还约请凌毅如期在城内炸开通济门和聚宝门。徐绍桢计划于11月8日夜间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南京。不料11月7日晚,苏良斌等人在城内先行起义,徐所联络的军队误认为是第九镇已进城而响应起义,结果导致全军覆灭。苏的盲动不仅使徐所指望的内应丧失殆尽,而且打草惊蛇,张人骏、张勋等立刻封闭所有城门,加强对战略要地的防守。由于消息被封锁,徐并不知城内情况突变,仍按原定计划行动。11月8日午前,第九镇的先头部队到达雨花台时竟然不做任何战斗准备,以致遭到炮火的猛烈袭击而损失惨重。伟晋颂也认为:“革命军之所以蒙受重大损失,是由于误信该炮台守军已经背叛清廷,因为他们向该炮台进发时,不是开火,而是挥动他们的手臂,号召守军和他们联合起来,因为彼此都是兄弟。”

  武昌起义后,张人骏、铁良、张勋等反动官僚仍誓死效忠清廷,负隅顽抗。为把革命扼杀于萌芽状态,张人骏等人不断加强军事戒备,采取极端措施监视第九镇,大肆制造白色恐怖,使革命党人根本不具备在南京城内从容举义的条件;事前,革命党人的准备工作不够系统扎实,加上敌我力量悬殊,使徐绍桢等新军上层军官采取观望态度,加大了起义的难度;此外,革命党人在联络第九镇时铸成大错,没有能够调动原本同情革命的新军上层军官的革命积极性,反而使他们情绪波动、心态失衡,在大好的革命形势下急于求成,仓促决策,贪功冒进,导致起义失败,从而削弱了革命力量,延缓了南京的光复。

南京光复之役。任江浙联军总司令的徐绍祯为江宁新军第九镇统制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