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1941年末至1942年初,西方同盟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惨重的失败。2月15日,英军在新加坡无条件投降,3月7日,又弃守仰光……日军已经占领了除缅甸以外的整个东南亚,仰光失守后,缅甸全境陷落已不可避免。然而,此时日军的进攻速度突然慢了下来,仰光失守后的数周内,稳定缅甸战线的努力似乎还有一线希望,但幻想很快就破灭了。就在此时,曾经在中东地区组建过两支特种部队的温盖特上校奉命调往缅甸,去组建一支新的突击队……(注一) 图为缅北地图。
文章 / 贾忠伟 图 / 网络
编辑 / 南京论坛NJF
01丨钦迪特部队之建成
这支英国在缅甸成立的特种作战部队,由曾经在中东地区组建过两支特种部队“夜间别动队(Night Special Squad,为中东地区犹太武装组织,注二)”与“基甸部队(Gideon Force,由衣索比亚皇帝海尔․塞拉(1892~1975)卫队改编而成的北非英衣联军(注三)“的英国上校(日本纪录为准将)奥德․温盖特(Orde Wingate,1903~1944)负责训练、指挥。正式番号为:第77印度步兵旅(77th Infantry Brigade)。全旅总兵力超过3,000人,由三个步枪营和主要负责突袭和拆卸装备的第142突击连(特务连/Number 142 Commando Copmany)组成。
在编制上,它被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辖四个廓尔喀纵队(中队/支队)、第二组则辖三个英军纵队。其实编成之初有八个纵队,在缅甸接受丛林特种作战的训练中,有一个纵队的兵力遭到淘汰,只剩7个突击纵队,但番号并没有缩减变更,因此外界仍以八个纵队来看待,每一个纵队约有400多名官兵和90头骡子(注四)。除了上述部队外,还有一个旅通讯分队与一个皇家空军联络组,负责组织和指导空投补给。(注五)
最初奥德․温盖特以放置于缅甸佛塔门口一种狮身神兽(狮鹫)”钦泰(Chinthe Or Chin-thei)“来为部队命名。在缅甸神话中:”钦泰/特(擒敌,狮子的缅语发音)“拥有一头飘逸的火焰形状的鬃毛,是一种既能在天空翱翔和地上飞奔,更善水中遨游的飞禽走兽之王。但却被温盖特错念成了”钦迪特(Chindit)/钦德特“,之后人们便沿用了这个错误来称呼这支特种部队。(注六)
”钦迪特部队“组成之初,日军尚未攻陷缅甸全境,因此”钦迪特部队“的训练中心——丛林作战学校(The Bush Warfare School)——就设于英军位于眉苗(Maymyo)的基地内,眉苗旧译为:眉缪或梅苗,缅甸军政府掌权后在1989年将此地重命名为”彬乌伦(Pyin Oo Lwin)“。
彬乌伦是缅甸曼德勒省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城,海拔约1,000公尺左右,气候凉爽宜人,距离曼德勒以东约67公里。”钦迪特部队“与美军在1943年组建的”麦瑞尔突击队(麦瑞尔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同为“长距离渗透敌后作战的特殊部队(Long-range Penetration Groups/Unit)”。
1942年5月底,日本基本控制了缅甸全境,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的龙陵、腾冲、龙等战略要地。“钦迪特部队”训练中心也随盟军撤到印度中央邦萨格尔(Sagar)地区,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最接近缅甸干旱地带,只是缺了缅甸因地形高低落差大而产生的宽广可怕、水流湍急、暗藏凶险的河流。同年年底,刚完成整编的“钦迪特部队”前进指挥所就设在印度最靠近缅甸边界的英帕尔(Imphal),这里英国东部集团军司令部的所在地。(注七)
在缅甸文化中, 缅甸传说的神兽(狮身神兽/狮鹫)钦泰(Chinthe Or Chin-thei、擒敌)象征全能的力量和护卫,因此在缅甸每座寺庙都可以看到钦泰的雕像与画像,以保护寺庙免受恶魔的侵扰。不同于中国的石狮子,为有辟邪作用的镇宅神兽,而且一定是一公(左牡)一母(右牝)立于建筑物之大门口,这样摆设符合了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意涵。(注八)缅甸的钦泰(擒敌,即石狮子)则两只都是公的。就因为钦泰被缅甸人视为重要的守护神兽,因此在目前流通的缅甸纸钞(MMK)上几乎都会印上它的图案,像──10、20、50、100、200、500到1,000元的纸币上,都印上了一只一模一样的钦泰,只是色彩不同罢了。
钦迪特(Chindit)突击队臂章
1942年6月,史迪威制定了一个中英美协同作战,粉碎日本封锁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一军事目标,史迪威希望美国的作战部队能够发挥作用。同时要求英国在孟加拉湾投入足够的海军力量来控制它,并在仰光登陆。
在印度的英军和在印度蓝姆伽(Ramgarh)的中国军队将从西翼进攻缅甸,而以云南为基地的中国20个精锐师将从东翼进攻缅甸。这两支军队在曼德勒以北会师后,向缅甸南部推进。英军在仰光港登陆将切断日本通过孟加拉湾进行增援的部队。英军登陆后立即向北挺进,从背后袭击日军,这一计划将确保在缅甸打一场速决战,争取于1943年及早打通进入中国的补给通道。
不过这个计划被华裔美籍学者邹谠(1918~1999)批评:“过于空洞,既没有对占领缅甸日军兵力和布署作出估算,也没有提及需要盟军提供何种类型的以及多大规模的部队才能完成计划中的任务,甚至没有提到由谁指挥与具体作战时间,因此从严格的军事定义上来讲,这不应该称为一个计划“。
就因为计划不够完备,再加上盟国之间各有不同的盘算,导致正式施行的时间一直被推迟,到1943年5月的华盛顿会议时,被重新修改变成一个重占缅甸北部、开辟雷多公路的小规模作战计划。到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计划实施的预定日期从11月再被推迟到1944年2月中旬。(注九)
唯一获准并提早进行的是,英军发动夺回阿恰布(Akyba,现名为实兑)、梅宇(Mayu)和若开(Arakan)的军事行动,这次战役从1942年12月中旬开始一直进展顺利,直到隔年1月初,出现了史林姆爵士所说的”不幸的停顿“。
此后,战事一蹶不振,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在3月之前败象并不明显。(注十)因此英方计划在这段时间出动驻防于英帕尔的钦迪特部队深入缅甸内陆,向日军发动扰乱式的突击行动。
但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导致钦迪特部队出击时间被无限期的延误下来,这不但使1943年夺回缅甸的希望彻底破灭,也影响了钦迪特部队的士气,甚至可能损及了它原有的军事价值。在奥德 · 温盖特的坚持和游说下,韦维尔特准温盖特独自率先执行他所制定的突击计划。这个计划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
(一)钦迪特部队将在1943年2月中旬潜入缅甸,切断瑞保和密支那之间的铁路线,并对瑞保地区的日军动突袭……
(二)如果顺利的话,钦迪特部队将会跨越伊洛瓦底江,并切断日军与中国境内的萨尔温江前线日军的联系。(注十一)
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第一世韦维尔伯爵(1883~1950)
02丨钦迪特部队的第一次出击
依奥德 · 温盖特所制定的作战计划,钦迪特部队于1943年2月初首次出击,以”长布(衣)行动(Operation Longcloth)“为任务代号,并搭配英国空军之空投补给,徒步潜入缅甸日本占领区。
其中以奥德 · 温盖特亲自率领的”北路部队“为主力──共有5个纵队、2,200多名官兵──两个廓尔喀纵队与三个英军纵队,计划在缅甸塔木以北35英哩处秘密渡过钦敦江(Chindwin River)。而负责徉攻的”南路部队“为两个廓尔喀纵队、800多名官兵,他们刻意选在塔木附近大摇大摆的渡过钦敦江(Chindwin River),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希望吸引日军注意,藉此帮助「北路部队」能够顺利潜入日军占领区(注十二)。
两支部队成功渡江后,将由日军之防卫间隙渗透,向东南越过标高800公尺的昆山,后再深入到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简称”伊江“,为缅甸第一大河)沿线,破坏缅北密支那(Myitkyina)与缅中曼德勒(Mandalay)之间的铁路交通,并袭击”瑞保“(旧译”瑞冒“。为缅甸中北部城市,在曼德勒西北90公里,曼德勒──密支那铁路由此通过)一带的日军据点,行程约1,600公里,给日军的交通联络线造成重大损害。
只是过于深入敌境,超出了空运的补给范围,再加上当地气温高导致气流并不稳定,也影响空投任务的正常执行(注十三),最后迫使钦迪特部队不得不放弃任务而由原路返回,但途中遭遇日军的袭击──第十五军的饭田祥二郎中将(1888~1980,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毕)派出了第18师团的主力部队和第33、第56师团的部份部队对钦迪特部队进行扫荡(注十四)。
根据资料显示:4个月后,钦迪特部队仅有2,182人回到印度,其中战死450人,被俘210人,这些被俘的人当中后来幸存42人,其他则是被列为失踪。由于这次远征导致死伤人数如此之多,使得奥德․温盖特一度认为他会遭移送军事法庭审判(注十五)。
不过这次突击经验,对英军来说,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不仅完成了勘察地形、建设情报网、确认适合空降部队降落的地点的任务,而且还为依靠空投补给进行长期作战的可能性以及在丛林中发动大规模兵团作战等等战术的制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相当于为即将到来的缅甸大反攻做了详实的前期作业(注十六)。
钦迪特部队破坏密支那附近的铁路 摘自《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
03丨西贝柳斯《芬兰颂》英帕尔战役
同年8 月魁北克会议后,钦迪特部队兵力扩展至6个旅约2万人,正式名称是第3印度师,并辖1支美军空降突击队(即麦瑞尔突击队)。(注十七)1944年3月5日开始对占领缅甸日军展开第二次反攻,奥德 ·温盖特先空降4个旅于日军后方的英多(Indaw)附近,另一个旅则由步行抵达,配合盟军对日展开反攻。但不幸的是,在3月24日,奥德 ·温盖特在敌后视察返回基地的途中意外死于飞机失事,后由伦泰涅(又译为:连泰因/William Lentaigne,1899~1955)将军继任司令,但伦泰涅与史迪威对于战术的看法并不相同,因此两人经常发生严重争执。史迪威认为钦迪特部队不服从命令,拒不执行命令;而伦泰涅则抱怨:他的部队因伤员过多,已筋疲力竭,根本无法完成史迪威所交付的多项计划。
4月初,盟军会议仍决定将从钦迪队中抽调两个旅的兵力去协助史迪威将军,两个旅转向去骚扰英帕尔的联络道。因为在一个月前,日军已经集结约90,000~110,000余人的兵力,对英帕尔(此地为英军在阿萨姆与曼尼普尔地区的主要据点)发动大规模的攻击,这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乌号作战/U-Go)”。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的缘起可以从1942年底英印军第14师沿孟加拉湾向阿恰部发动攻击,与隔年2月中旬,钦迪特部队由英帕尔跨越若开山脉、钦敦江向日军发动突击说起。同一时间,日本也接获情报──中国远征军将从云南方面渡过怒江与驻扎于雷多的中国驻印军一同对缅甸发动攻击。简单的说,日军研判,盟军将在不久之后,将从缅甸的四面八方展开总反攻。
面对这样的情势,日军大本营乃于1943年4月初,创设缅甸方面军。隔年(1944年)1月,除原有的第十五军(司令官为牟口廉也中将)外,再编成第二十八军(司令官为樱井省三中将)与第三十二军(司令官为本多政材中将),这时驻扎于缅甸的日军,已由原来的4个师团(18、33、55、56)增加到9个师团(2、15、18、31、33、53、54、55、56)。但要对付优势的盟军反攻兵力(至少有英印军10个师、中华民国国军30个师),防卫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的缅甸(缅甸为东南亚第二大国),仍深感兵力不足。
因此日本驻缅甸方面军认为:应制敌机先,先攻击英帕尔,以击溃英印军主力,在位于缅甸西部,孟加拉湾东岸的若开山(Arakan Mountains,也称阿拉干山、亚拉干山)建立起防线(注十八)。时任第十五军(辖15、31、33三个师团)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1888~1966)中将就坚持攻击英帕尔可以化解盟军在印度的攻势,甚至可能连带影响整个东南亚战线的布局与结果。
衡量当时缅北的战略布局,史迪威先下令两个钦迪队旅攻打缅北的孟拱(Mogaung),之后再投入密支那战役主要协助盟军破坏铁路等设施,但伦泰涅在此时却希望史迪威在90天后将钦迪特部队撤离第一线,这对兵力调度吃紧的史迪威来说,将意味着战线上破了一个洞,为此史迪威特别飞了一趟重庆,要求国府增兵缅北。
没多久,钦迪特部队就因为伤亡惨重而主动撤离了战场。5月初,国府同意将原隶属于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阙汉骞(1901~1972,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所辖之第50(师长为黄埔第四期毕业的潘裕昆将军)与第14(师长为黄埔第五期毕业的龙天武将军)两师拨入驻印军的编制里,以弥补英军撤退之后所遗留的兵力缺口。两个师先后在云南祥云机场搭机至中印边境──印度阿萨姆邦(Assam)查布亚东北部约7英哩处的汀江空军基地(Dinjan Airfield,为驼峰航线之军用机场,战后改为印度空军的预备机场)换装(英)美式装备。第二天再空运至缅北的新平洋,下机后立即赶赴至孟拱附近待命。
先到的第50师不久就被分拆配属给新22师与新38师指挥,其中第150团在缅北接到的第一个作战任务就是与美国麦支队合作突袭密支那。之后随着英帕尔战役转趋缓和,英国才又抽调出第36师接替钦迪特部队来执行突击任务,钦迪特部队就从历史中逐渐消失。英军第36师(师长菲斯廷少将)是在1943年3月由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调入印度,棣属史林姆将军的英军第十四军,1944年底划入CBI战区,成为CBI战区中的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英军部队。
“英帕尔战役”从1944年3月开始,7月3日结束,出征的11万多名日军(含军直属部队与后勤部队),最终仅生还约50,000余人,有6万多名日军──阵亡或饿死、病死,由于撤退的相当狼狈,日军不得不沿途遗弃大量的同袍遗骸,这个凄惨的情景被日本幸运存活的兵士称呼为“白骨街道”或“靖国街道”。而英军第十四军团在英帕尔战役中,阵亡约15,000人、受伤约25,000人,合计死伤约40,000人。(注十九)
伦泰涅/连泰因将军
奥德 ·温盖特勛爵(1903~1944)
奥德 ·温盖特勛爵出生于印度,2岁时因任职于陆军的父亲退休才回到英格兰。高中毕业于英国著名的查特豪斯公立学校(Charterhouse School)。1921年进入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RMAS)接受专业砲兵训练。1923年毕业成为少尉枪砲长(gunnery officer),部队驻地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Salisbury Plain)平原。1926年温盖特奉调至马术学校(Military School Equitation)任职,但因态度傲慢而得罪了上司与同僚。之后在其堂叔父雷金纳德․温盖特爵士(Sir Reginald Wingate,1861~1953)的帮助下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学习阿拉伯文。毕业后,1936年调至巴勒斯坦担任情报工作。期间,同情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温盖特,组织过一支由以当地犹太人为主的“特种夜间小队(夜间别动队/Special Night Squads)”来打击阿拉伯人的恐怖行动,他因此受到当地犹太人的欢迎,以色列建国之后的第一任总统哈伊姆 · 魏兹曼(Chaim Weizmann,1874~1952)甚至把他当成儿子一般的疼爱。
不过因为对付阿拉伯人的手段过于残酷,对一般阿拉伯平民实施无差别攻击,再加上过于热衷犹太复国运动,更糟糕的是奥德 ·温盖特疑似与当地少数反英的犹太派系(如1931年组成的Irgun,反英语反阿拉伯的犹太民族军事阵线/组织)互动过密,因此在1941年夏被调回伦敦接受调查。当时已经陷入严重忧郁症的温盖特曾企图在旅馆内割喉自杀来抗议,还好发现的早被送医救回。
由于奥德․温盖特曾经在1941年初于北非组织过一支“沙漠远程渗透突击纵队(Long Rang Penetrating assau it Column in Desert)”,这支被称为“基甸部队(Gideon Force,基甸来自旧约圣经)”对入侵伊索匹亚(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军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才会在1942年2月被调至缅甸负责组织一支新的长程突击部队──钦迪特部队。
1944年3月24日,奥德 · 温盖特与8名英美军将领在完成敌后视察任务返回基地的途中意外死于飞机失事。直到战争结束的1947年,这些人的遗骸才被人从坠机现场挖掘出来。这9名殉难者中,有5名美国人、4名英国人,由于他们的遗骸已经无法分辨,再加上当时也没有基因检测技术,因此只能依据战时同盟国相关规定将9人一起合葬于殉难者国籍较多的国家里,因此他们全被迎葬于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之内(注二十)。
立于美国阿灵顿国家墓园内的温盖特等9人纪念墓碑,图片来源:(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贾忠伟 | 《钦迪特突击队简史》附注
(注一)参见:(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60。
(注二):在纪录上,温盖特总共组织过5支不同番号的特别夜战小队,第一个小队是在1938年6月开始运作。表面上,这些小队的任务是保护伊拉克──海法的油管通过谷地,但他们真正的任务是启动一场反暴动作战,藉启动盎格鲁──犹太反恐行动打击阿拉伯恐怖行动。初期他们是在谷地设置埋伏,打击配有武装的阿拉伯帮众。不久他们开始突击阿拉伯村庄……进行无差别攻击……使当地居民心生恐惧。
在近代史上,1920年3月,第一次阿拉伯──犹太冲突在北加利利爆发。加利利也译加里肋亚,是以色列北部地区,天主教翻译为加里肋亚。加利利以耶稣基督的故乡而闻名于世。十二使徒的彼得、雅各和多默也都是当地人。
参见亚瑞․沙维特(叶品岑译):《我的应许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剧》(八旗文化),108、p113。
(注三):总兵力约三个营多一点。
参见:(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267。
根据《旧约圣经》中的《士师记》记载,以色列人在摩西和约书亚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强有力的领袖,因此以色列各部作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在危机就会特设一名士师作为领袖。它是一种即非选举制也非世袭制的职位,担任士师者被圣经描述为是被由耶和华选中来拯救以色列人的个人。而基甸(Gideon)则是在以色列的女先知底波拉以后的一位士师。曾率领三百人打败十几万米甸敌军,使以色列人则享40年太平时光。
参见维基《中文百科》之【士师】(https://zh.wikipedia.org/zh-tw/士师)。
(注四)参见:(Ⅰ)朱利安․汤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译):《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p69~70。
(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杨虎译):《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82~384。
(注五)参见──(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84。
(注六)参见:
(Ⅰ)(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90~392。
(Ⅱ)(英)弗兰克․麦克林恩:《缅甸战役:从灾难走向胜利(1942~1945)》(上海三联书店),p116。
(注七)(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84~385、390。
(注八)参见中文《维基百科》之【石狮子】(https://zh.m.wikipedia.org/wiki/石狮子)。
(注九)参见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p53~55。
(注十)参见克里斯托弗‧赛克斯(杨虎译):《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94~395。
(注十一):参见朱利安․汤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译):《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p63。
(注十二):参见朱利安․汤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译):《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p74。
(注十三):参见朱利安․汤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译):《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p78。
(注十四):参见儿岛襄:《太平洋战争》(东方出版社),p251。
(注十五):参见朱利安․汤普森(唐美蓉、甘玲玲译):《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p152。
而返回的2,182人中,其中只有600人适合再次服役。
参见克里斯托弗‧赛克斯(杨虎译):《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445。
(注十六)参见儿岛襄:《太平洋战争》(东方出版社),p251。
(注十七)参见─儿岛襄:《太平洋战争》(东方出版社),p340。
第二次组建的特种部队,除原有的第77旅骨干外,新加入的分别为由华人、英国人、葡萄牙人组成的香港义勇军(Hong Kong Volunteers)、第111廓尔喀旅、第70师(含第14旅、第23旅和第16印度步兵旅)、第3西非步兵旅,再加上司令部,总兵力(不含美军的“麦瑞尔突击队(麦瑞尔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将近23,000人。
参见克里斯托弗‧赛克斯(杨虎译):《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502。
(注十八)参见《(45)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丛书》之“伊洛瓦底会战~缅甸防卫的失败”(国防部军务局译印),p7~10。
(注十九)参见冬初阳、胡烨:《浴血雨林~英帕尔战役》(武汉大学出版社),p512。
另:(Ⅰ)余天任在《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台湾商务印书馆)中记载(p306),英帕尔战役中,参战的第十五军一共86,500人,损失率在80%左右。除阵亡大约20,000人以外,全部都是饿死或飢饿引致伤病而死。
(Ⅱ)日军战后出版之《对华作战纪要》之“伊洛瓦底会战”书中对于参加英帕尔(伊姆法尔)战役的参战与损失的人数有两个纪录:
一、日军自称参战日军约90,000人,死亡(含失踪)官兵的比例约40~50%,也就是至少有36,000~45,000人死亡(含失踪)。
二、日军引用史林姆将军估算之日军之损耗估计──参战115,000人(含第15师团、第31师团、第32师团、军直属部队),耗损约65,000人。
参见《(45)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丛书》之“伊洛瓦底会战~缅甸防卫的失败”(国防部军务局译印),p252~259。
(注二十)参见(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为战而生:非正规战大师温盖特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564。
南京论坛 NJF
历 / 史 / 可 / 以 / 是 / 仁 / 慈 /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