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温和的改革中求进步”――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活动(3)

辛亥革命网 2022-01-07 09:31 来源:《辛亥革命时期江苏社会研究》 作者:冯素芹 查看:

江苏立宪派作为晚清立宪运动的中坚力量,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活动,对全国的辛亥革命大局和政治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1月1日陈其美决定上海起义后,商团积极响应,3日下午举行誓师大会“聚有数千人之多,吴怀疚,李平书,徐寄尘、李谱笙、沈缦云、郑师道、陈英士等数十人均在。最整齐者为商团之数百人,武装整齐,枪械精良”[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5集,中华书局1981年,285—286页。]。会上陈其美、李平书、沈缦云等都登台演说,宣布反清独立,当即收下龙旗,换取白旗[《攻占江南制造局亲历记》,《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册,第28页。]。

  会后,商团受命分段出防,维持地方治安,派人把守县监狱,并派人“在城内大小街巷劝慰商民不必惊慌”[《民军焚烧衙署情形》,《申报》,1911年11月5日。]。商团采取的这些措施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对革命斗争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商团还参加了第二次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商团团员和革命派并肩作战,为上海的最终光复做出了贡献。

  11月6日,上海军政府成立。陈其美任都督;李平书出任民政部长。立宪派与革命派合作光复了上海并在光复后取得了除军事以外的大部分权力。

  (2)劝程德全反正,和平光复苏州

  立宪派转向革命是迫于形势,他们内心希望早日结束革命。他们计划劝说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成立拥护共和的军政府。这样既可避免流血的革命,又能把独立后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上海光复不久他们公推代表去苏州劝程德全反正。

  上海资产阶级和立宪派的行动对苏州资产阶级触动很大。11月4日,苏州商会总理尤先甲、议董潘祖谦面谒程德全,要求宣布独立。“苏绅潘祖谦、尤先甲、孔昭晋、江衡等先后劝说德全自保免祸,德全见之” [ 尚秉和:《辛王春秋江苏篇》,《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第54页 。]。程德全本是开明官僚,这时为形势所迫,宣布独立,改清江苏巡抚衙门为中华民国江苏都督府。

  江苏宣布独立后,程德全为都督,张謇当选为江苏临时议会的议长,原咨议局全体议员改成为省议员。在新成立的江苏军政府中,立宪派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和平独立”,江苏的立宪派与革命派、旧官僚一起分享了政权,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更强了。

  (3)协助江浙联军光复南京

  苏州和平独立后,立宪派人急于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尽可能广大的地区,首先是争取江苏全省的“和平光复”。不过驻守南京的江苏提都张勋顽抗,江浙联军只能发动会攻南京的大战役。江苏军政府都督程德全亲临前线督师,张謇坐镇苏州。

  江苏立宪派人希望程德全抢先进入南京,取得江苏全省最高领导地位。11月17日张謇致赵凤昌的密信中说:“闻张勋窜龙潭,民军由高资进击,此贼出则我军可以兜剿;南京之下不远矣。宜预备公推程都督驻南京,趁此并宁苏为一;所有苏垣现在办事人一同前去,选添宁属人协同办事,下走亦必前往,以议会襄助。”[ 张謇:《致赵凤昌函》,《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1页。]由此可见江苏立派人早就计划好如何接收南京政权。

  江苏资产阶级为帮助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尽了很大努力。上海商团不仅负责筹运军械粮响,而且派出义勇队直接到前线参战;上海商界头面人物虞洽卿主动劝说沪宁当局通车,并亲自运送弹药到南京天堡城下;张謇以江苏省议会名义送牛五十头,酒千瓶,还以通海实业公司名义送六千元,面千袋、布千尺,犒赏攻克南京的江浙联军。

  12月1日,联军经过血战光复南京。程德全以江苏都督身份移驻南京。

  江苏的“和平光复”模式也对其他省份产生了影响,广西、安徽、广东、四川等省相继宣布“和平独立”,这使革命反革命力量对比发生了剧烈变化,加速了清政府灭亡的过程。

  江苏“和平光复”,立宪派人成为最大的赢家。他们得到了苏省光复后的大部分政权,为他们接下来的政治活动增加了砝码。

  3、筹划参与南京临时政府

  上海光复后,张謇、赵凤昌等认为当前“最关重要而不容一刻延误的,是组织一临时政府。因为对外的外交,尤重于对内;而一切军事财政的进展筹画,更要有一个提纲契领的统一机关”[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书店,1930年, 第167页。 ]。在江苏立宪派及东南上层绅商的推动下,江、浙、沪三位都督程德全,汤寿潜、陈其美于1911年11月11日联合发出通电,邀请各省派代表两名来上海参加临时会议,共商组织临时中央政府问题。11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成立。之后经过与武昌集团的斗争,最终定南京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且敦促黄兴赶紧到南京代行大元帅职权并组织临时中央政府。黄兴原本打算尽快到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只是由于孙中山的回国,这个方案才被搁置。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在人民中间有很高声望,江苏立宪派人希望利用他的名字来号令南方各省。孙中山在上海受到热烈欢迎,张謇特地与他会见相谈,李平书等更是隆重接待,并且专门派商团护卫,把他送到南京。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公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江苏立宪派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采取了热情赞助的态度,这其中固然包含为袁世凯统一全国作准备的意思,但也反映了立宪派人同革命派合作共同倒清的策略。张謇、赵凤昌等立宪派人进入革命阵营,对于建立革命政权,筹划外交、财政,争取中间力量,孤立清廷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毕竟存在很大差异,他们与革命派合作,筹划参与南京临时政府,首先是为了参与政权,增加自己的政治势力,同时也是为南北议和,早日统一全国创造条件。他们的目光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北方的袁世凯,希望由他来统一南北,完成“大业”。南京临时政府在他们心中是地道的过渡政府,他们期望早日把政权移交到袁世凯手中,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们积极策划参与南北议和。

  4、调和南北,助袁上台

  江苏立宪派人对革命派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派缺乏了解和信任,心存偏见。在孙中山和袁世凯之间,他们更倾向于袁世凯。因此他们积极策划南北议和,以求早日把政权移交到他们心中的“强人”袁世凯手中。

  立宪派人一方面积极帮助革命派筹建临时政府,一方面与北方的袁世凯联络。经过努力,南北议和地点最终定在上海。重要会议都是在江苏立宪派要人赵凤昌的私宅惜阴堂进行,而张謇、赵凤昌等人则是秘密谈判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据当年一位北方代表回忆,唐绍仪曾对他说:“民党中人对国内情形并不怎样熟悉,张(謇)是提倡实业救国的新人物,孙(应为黄——引者)、胡、汪等民党领袖,对张不仅慕名,而且很佩服,很重视。他们为了熟悉情形,有不少事要请教张,而张往往趋而谋之赵(凤昌),张每自通来沪,必住赵家,这样民党中人自然敬重赵了。……在和议过程中,每星期总有一天或两天,程德全、汤寿潜、张謇、汪兆铭、陈其美等会在赵家聚会”[ 冯耿光:《荫昌南下与南北议和》,《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册,第362页。]。当时孙中山尚未回到上海,革命党人方面主持议和的主要是黄兴、汪精卫,他们对立宪派人信任有加。

  为打消袁世凯对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顾虑并促其早日逼宫,张謇于1月10日打电报给袁,介绍南方局势:“南省先后独立,事权不统一,秩序不安宁,暂设临时政府,专为对待独立各省,揆情度势,良非得已。孙中山亦已宣言:大局一定,即当退位。北方军队,因此生疑,实未深悉苦衷”[ 张謇:《致袁世凯函》,《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11页。]。张謇还电告袁世凯:“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昨由中山、少川先后电达。兹距停战期止十余小时矣,……久延不断,殊与公平昔不类,窃所不解。愿公奋其英略,旦夕之间,戡定大局。为人民无疆之休,亦即为公身名俱泰,无穷之利”[《劝告袁内阁速决大计电》,《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32页。]。

  和议条件达成,袁世凯开始逼宫,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了由张謇在惜阴堂拟的退位诏书[ 赵尊岳:《惜阴堂辛亥革命记》,见《近代史资料》第102期。]。2月13日,孙中山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30日,袁世凯发表了第一届内阁名单,其中拥有实权的部门均被袁的部下掌握,南北议和实质上以革命派的失败告终。

  根据议和条件,袁世凯应该到南京就职。袁世凯自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巢北京,但又不能公然拒绝。张謇给他出主意说:“公不能南之义,一面有北数省人民,一面有在京外交团,皆可与南使言之”[ 张謇:《致袁世凯电》,《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14页。]。袁世凯心领神会,于2月29日指使部下曹锟制造了一次假兵变,以北方不靖为借口,要求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江苏立宪派人又策动舆论由南京临时参议会议决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孙中山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了。

   (冯素芹 撰写)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