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周新国等:《江苏辛亥革命史》第二章(6)(4)

辛亥革命网 2017-02-04 15:03 来源:未知 作者:周新国等 查看:

长江盟主赵声之死;中部同盟会之建立


  “同时又有《寄亚卢》一诗:

  苍狗看云事莫论,百无聊赖倒空樽。伤心薇蕨西山尽,几辈衣冠南渡存。衰草红鹃亡国泪,凄风黄蝶未归魂。君真知我应能谅,事有难言且闭门。

  柳亚子后来在《南社纪略》中不无感慨地说,高旭诗中说道“‘几复风流赖总持’,是已经走上发起《南社》的道路了”。对于高旭、柳亚子等苏籍革命家来说,面对如此局面,只能潜隐而行,走办《南社》的道路!

三、陈陶遗、秦毓鎏等人的革命活动

  陈陶遗(1881—1946)原名公瑶,字陶怡(怡易作遗始于光绪34年戊申出狱后),号道一,别署剑虹(光绪31年乙己后别署入同盟会时用此),又名水,字止斋(宣统元年乙酉入南社用此),辛亥以后,专以陶怡行,名号合一。1878年生于金山县松隐镇。十岁父丧,仲兄持家。曾问业于华亭顾泰云,二十一岁入邑庠,教授里中,二十五岁,发妻王夫人逝,入松江融斋师范学堂读书。1906年“是年日本留学生因取缔风潮,相率归国,上海有中国公学之组织,先生于是转入中国公学,自此交游日广,革命思想亦猛晋”。不久,高旭决定另设健行公学,遂与朱少屏、瞿绍伊、吴信三等一起协助筹办健行公学于上海西门外宁康里,并与柳亚子等一起由高旭介绍加入同盟会。

  1906年秋冬,陈陶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高旭题诗送行。

  《淘公东渡,制四诗以送行》,其一:“电灯如月月如烟,萧瑟江干损独眠。士雅著鞭原自负,渐离击筑有谁怜!飓风吹送东游绰,铁板敲吟北伐篇。记取他时归国后,短衣匹马勒燕然!”

  1907年初陈陶怡刚到日本留学之际,日本政府应清政府之请,将孙中山先生驱逐出境,中山即离日赴南洋,日本政府赠辗转赠孙5000元以示补偿,日商又赠10000元。孙离日后关于该款项的使用问题,引发了同盟会总部第三次冲突。这时候章太炎已经在东京主持《民报》,章太炎、张继、宋教仁、田桐、谭人凤等以孙中山私下收受日本政府馈赠大起非议,遂掀起了倒孙风潮。“1907年因孙中山接受日本政府赠款,引起同盟会内部不和,章炳麟、陶成章自是与孙中山交恶,陶成章乘机运动恢复光复会,炳麟则据国学社讲习会自成一派势力,皆与同盟会疏远。1909年,成章在东京设光复会,推炳麟为会长。”

  章太炎于1906年夏出狱后赴日。1906年6月29日,中国同盟会派代表到上海迎接将出狱的章太炎赴日本。据田桐记述:“次年(1906年),章太炎将出狱,会中特派仇式匡、龚炼百、时功玖往上海欢迎,入社长驻之”。

  陈陶怡刚一到日本,开始接办此前高旭为办《复报》而暂时停刊的《醒狮》周刊。比陈陶怡稍早留日的吴县学生汪东,这时也在早稻田大学肄业,而汪东这时编辑《民报》,又是章太炎的得意弟子。章太炎曾“借神田大成中学讲堂为国学振起社定期讲演文字学、音韵学、庄子及中国文学史等,其间又曾于每星期日午前在《民报》社另开一班,专讲说文。著籍弟子中,黄季刚、汪东、钱玄同传其文字学,吴承仕传其经学,有章门‘四子’之称,加上朱希祖,则号称‘五王’,都是太炎先生的得意高足”。

  汪东(1890—1963),字旭初,号寄庵,吴县人,1890年生。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学院,后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成城学校和早稻田大学预科肄业。1906年参加同盟会,担任《民报》编辑, 在该报第2期、第9-11期、第13期以及第16—20期发表革命政论文,其中《论支那立宪必先革命》、《答新民难》、《革命今势论》、《法国革命史论》最有影响。他以“弹佛”的署名撰文与徐弗苏等保皇派论战,坚决维护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批判保皇派“休杀人流血之惨”、“惧列强之干预”等反革命谬论,阐明中国为大势所迫,“种族倾轧”,“政府态肆”,外人觊觎,必须进行革命;“蒙、回、藏不致分离”,“现政府兵力不足畏”,“势之可乘,未尝不可以革命”。为纠正民众对革命的误解,他郑重声明:以为杀人放火就是革命,那是对“庄严宝贵之革命”的极大污辱!

  所以,陈陶怡以事革命宣传之故,与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章太炎很快密切,常听太炎先生讲学,而且深受章的赏识,也受其影响。“师事余杭章炳麟,复入光复会。其中坚如陶成章、徐锡麟,皆炳麟同志也。炳麟少许可,独于君无间言,为改字陶遗,取义陶唐氏遗民,后遂以字行”。 陈陶怡曾经与孙中山、黄兴密切接触,也受到器重,所以,陈陶怡在东京期间一度时期参与同盟会总部机要,任暗杀部副部长,曾接办过《民报》。

  1907年陈陶怡回国后继高旭、章梓之后,任江苏同盟会分会长,“谋刺两江总督瑞方,同会刘师培告密,捕系狱,通州张謇驰救,移羁警察总局,去桎梏。君不以死生渝其志,江宁府杨钟羲莅局推鞫,望而知为儒者,遇以宾礼,守卒熏沐盛德,亲如家人,执简受教,则又如师弟子。弥年获释,谒端方,温语示引用,君矢志如初,赋诗慰亲故,有‘死别未成终有死,生还而后始无生’之句”。

  1908年5月出狱后,参与创设南社,后又应陶成章之命下南洋筹款发动革命。“过从南社,文字鼓跃革命,又名水,字止斋。应南洋泗水学校教员之聘,奔走益力,不遑寝处,体自此羸弱”。

  秦毓鎏自日本回国后,曾赴湖南参与了华兴会的组建和起义筹划,起义失利,秦毓鎏返回江苏无锡老家。1905年2月经傅纬平介绍,应聘安庆高等学堂,担任西洋历史教习,利用历史课堂,秦毓鎏正好借此阐发革命,教导学生,“西史本易发挥,余于政体之改革、民族之盛衰益为阐明,并择学生中之有志者为之演说革命,于是学生思想大进步,致起风潮,因是见忌于彼中大吏,余遂去皖……”

  赋闲不久,秦毓鎏又得南洋爪哇董恂士邀请函,当时常州一带士人下南洋职教也是传统,秦毓鎏回复答应后,还邀镇江叶清漪一同南行;经过上海,为联络革命同志,逗留革命机关镜今书局,又偶遇刚从湖南返苏的苏曼殊,但不久再得董恂士信,告知爪哇变局,前途又歧,幸再得张石君介绍,可赴广西浔州府任中学堂监督。秦毓鎏遂经广东,过梧州。顺访梧州知府庄思缄。当时,庄知府新办水警学堂正值开学,秦毓鎏遂被邀演说,全场轰动,秦毓鎏与这位同乡前辈也遂成知己。到了浔州后,秦毓鎏不仅忙于浔州府中学堂的事,贵县等邻近地区创办学堂也纷纷邀请毓鎏相助,这时已经升任广西边防督办、太平思顺兵备道的庄君思缄也再邀秦毓鎏之约赴龙州。到了龙州后,秦毓鎏的任务是筹办太平思顺道属师范学堂;后又任龙山边防法政学堂监督兼历史教职。

  其实,1905年以后,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各地都急需学堂教师,尤其是象广西等西南地区。1906年,钮永建也到龙州,任将弁学堂监督,李书城等当初留学时期的同志也都在广西学堂任教。一时期,随着学堂教师的流动,新思想新观念以及革命主张也随之流入诸如广西等广大边远地区,秦毓鎏利用暑假,编《中国历代兴亡史略》专重民族主义,为陆军步兵教导团讲演历史;在监督边防法政学堂时,秦毓鎏甚至要求教法律的法国教师齐罗德,也讲法国革命轶事,以灌输革命思想。

  1906年春,黄克强易名张守正,从香港至桂林,原计划劝说巡防营统领郭人漳率所部起义,但因郭人漳心存疑虑而事不成。黄兴惆怅之余,来到龙州访昔日战友钮永建和秦毓鎏。黄兴见此地如此“新气候”,就欲酝酿运动边防兵士起义。经过商议,钮、黄都认为条件尚欠成熟,而且庄蕴宽虽思想激进能与革命党人相通,但毕竟缺乏实力。“克强旋赴越南,濒行以制造枪械机件事委托毓鎏、永建”。 秦毓鎏本人后来记述道,“黄克强自桂林来访,期秋间在桂林起事,一宿而去。余劝其赴安南联络华侨,以图进行。翌年冬,遂有镇南关之役。” 1906年5月12日,黄兴抵达河内后,特给钮、秦二人寄来一函:“铁、效二公鉴:弟于八晚抵河内,在书肆中见有新到第二、三期《民报》,特奉上,以便公余披览。前恳造装退子弹引火手用机器,务请饬匠造好(至速至好),交岳森君为祷。顺颂幸福!弟克强顿首。十九日。”

  1907年庄蕴宽以丁忧去职,秦毓鎏、钮永建也先后离桂。秦毓鎏“归后得杨笃生书,邀余任神州日报编辑,余应之,然不耐馆中烦嚣,未几,即辞去,住博爱馆逾月,年终患病回家。”

四、赵声与新军起义

     
  赵声(1881—1911),原名毓声,字伯先,江苏镇江人。1901年入江南水师学堂,旋转南洋陆师学堂学习,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军政,结识黄兴等人。回国执教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因参加拒俄运动,并在家乡创办“阅书报社”、“小学堂”、“体育会”等宣传革命,为地方当局所忌奔走长沙,任实业学堂监督。1905年,为图谋策动新军革命,先入北洋陆军充队官。复任南京督练公所参谋官、新军第九军管带和标统等职,其间相继保举柏文蔚、倪映典、熊成基等革命青年入九镇为官佐,在士兵中宣传革命思想。1906年在南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奔赴广东任新军2标标统。1910年谋划广州新军起义,事败赴南洋群岛筹集军费,与孙中山、黄兴等再商革命大计。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时,任统筹部部长,与黄兴领导黄花岗之役,因起义风声走漏,影响预定的作战计划,致使起义未能成功。赵声遂撤出广州,因忧愤成疾,在香港病逝。
 
  1905年冬,赵声经黄兴吸收加入同盟会。当时赵声在新军第九镇任33标二营管带,1906年赵声升任33标标统。赵声在营内设阅报书社,暗中传布革命思想,已经颇具影响,当时包括南京各学堂有志之学生也受其思想影响,“赵任管带时,日在珍珠桥营部高谈革命,军学两界同志恒假其地为宣传机关;及担任标统,从者益众”。 另外,早在1904年前后,赵声与杨卓林、张通典、柏文蔚、汤作霖等在南京组织“强国会”,联合会党,筹谋起义,因走漏风声,汤作霖被捕牺牲。 1905年,熊成基与陈独秀、柏文蔚等人在芜湖安徽公学成立岳王会后,赵声积极与熊成基、柏文蔚等加强联络,并把柏文蔚直接介绍加入新军第9镇,并推荐其担任第33标第2营前队队官,不久升任第33标管带,柏借职务之便,在新军中积极活动,广泛联络社会上爱国青年,秘密组织岳王会南京分会。

  1906年,萍浏醴起义爆发,赵声积极策划南京新军响应,并秘密派人联系;后徐绍桢奉命率第九镇前往镇压,赵声率军随往,但正当赵声等酝酿乘机起事,到达萍乡后起义已经失败。此事似乎就此平静,但两江总督已侦得端倪,只无确据,加进了对赵声、倪映典、柏文蔚等新军军官的防范,第九镇新军营弁因此受嫌撤职者颇众,“萍乡事平,徐军北回,端方猜之甚,防意严”,赵声“不自安,乃赴广东,任督练所筹运科提调,旋统带第二标新兵”。 倪映典也随即赴粤,柏文蔚则以东走满洲。江苏新军因此一度时期不能聚集起革命力量。

  1907年赵声任广东新军2标2营管带,旋即升任2标标统,驻兵廉州。当时,廉州人士刘恩裕以抗税起兵,孙中山派人与赵声联系,加强新军方面工作,准备联合驻防钦州的郭人漳部,乘机发动起义。赵声随即“邀同志黄兴入军中联络郭部,并阴结钦廉各乡团以为己助”,但起义因郭人漳的变卦而失败,赵声因郭告发,“辞职归粤,而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

  1908年赵声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5月,孙中山黄兴发动河口起义,赵声派倪映典等前往增援。1909年赵声任广东督练公所提调,在其影响下,各营下级官长多加入同盟会,7月,赵声召集广州新军中革命党人骨干数人,在白云山举行秘密会议,讨论起义大计。但消息走漏,赵声职务被免,将起义准备工作委托倪映典,自己离开惠赴港。倪映典向同盟会南方支部报告起义计划,致电催促黄兴来粤主持。赵声、倪映典与黄兴等人在香港筹划,决定将这次广州起义推迟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但腊月二十八,新军2标2营士兵意外与巡警发生互殴事件,倪映典不得不临时发动起义,遂败,倪映典死难。此后,赵声、黄兴匿居沙港乡间。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