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周新国等:《江苏辛亥革命史》第二章(8)(4)

辛亥革命网 2017-02-04 14:55 来源:未知 作者:周新国等 查看:

农民的实际诉求


  1911年正月,张謇在苏州遇见袁世凯亲信杨士琦。杨重新提起张謇前年在上海说的话:“亟求立宪,非以救亡;立宪国之亡,其人民受祸或轻于专制国之亡耳!”并且问他对现在局势的看法如何?张謇感慨万分地回答:“此前年语,今视我社会动作,恐人民经不得亡,亡后担不得恢复”。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县人,光绪八年中举,报捐道员
。十一年,捐指直隶试用,10余年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光绪二十五年,为两广总督李鸿章重用,迁北洋大臣。后为袁世凯重用,任洋务总文案献、邮船部长。辛亥革命告成,力劝袁世凯迫清帝退位,与南方议和,为议和专使唐绍仪随员。民国4年拥戴袁登上“洪宪皇帝”的宝座。旋迁升政事堂左臣。
   
  人们普遍感到,革命的风暴即将到来。资政院的议员们分别组织了“宪友会”、“辛亥俱乐部”、“宪政实进会”等政团,准备应变。地方的立宪分子有的则开始向革命派靠拢。

 3、“铁路国有”,激化矛盾

  1911年1月,盛宣怀就任邮传部尚书,向清政府提出把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借款兴办”的具体办法,并着手和帝国主义国家磋商大批借款。4月,清政府以“改革币制”和“振兴东三省实业”为名,和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了1000万镑借款协定。

  “皇族内阁”成立后,便以“上谕”形式宣布“干线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接着和四国银行团订立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它一面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派他南下强行接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一面和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借款筑路的合同,从而激起了四省的保路风潮。

  清政府“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实质,是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当时一般舆论,都认为外国人掌握着我们的铁路矿山,就和掌握着我们的生命一样”,这种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不能不激起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此外,清政府“劫收”商办铁路公司,也和各省人民以及地方绅商、立宪派的经济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因为清政府处理四川铁路的风潮纯用压力,尤其是四川总督赵尔丰,将四川谘议局局长等于,及其他有名士绅若干人,诱入督署,另以拘押,遂引起各省咨议局每一个议员之愤怒。而各省的工商界、教育界亦抱同样的愤慨。积全国多数知识界之不平,正如厝米火于积薪之下,随时可以爆发。武昌发难之后,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及若干议员,即挺身而出,协助黎元洪通电各省,昌言非革命不能救国。此一号召,湖南省响应最早,山西省次之,至九月十四日革命军据上海,推陈其美为上海都督。而苏州、杭州军队,亦于是日起义,苏人拥程德全,杭人推汤寿潜为都督,事虽由于军队之爆发,而两省之谘议局议员,实为主动。易帜之际,市厘不惊,欢声雷动,为任何各省所未有也”。 这这中间,“铁路国有”政策,激起了四川保路风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促成了全国的立宪派走到了清王朝的对立面。

  二、江苏统治集团的分化

  程德全在1910年初调任江苏巡抚时所描述的本省现状时说,“惟查本省各官,往往因公与绅不洽。即洽矣,而又事事徇其所请,几忘权限之所在。今不但官与绅不洽,即民与绅亦不洽,且不但民与绅不洽,即绅与绅亦不洽” ,显然矛盾已经无处不在。

  1、督抚矛盾

  江苏自有清以来,督抚同省,行政上“南北分治,三块分割”的格局,历来矛盾重生。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解决痼疾,矛盾反而加重。

  其中,督抚之间的矛盾最为关键。

  1909年初,摄政王载沣将徐世昌调入军机,任锡良为东三省总督,程德全被用为奉天巡抚。1910年4月,奉抚因“督抚同城”而裁撤,程被调任“督抚同省”的江苏任巡抚。而在任两江总督张人骏作为太后点调的南洋大臣,自是与新贵程德全难成一路,而在程德全来任以前,程德全为保东北疆土,以只身拦挡俄国人的侵略炮口,而著有声名;张人骏则在此前即有官绅以“用人糜烂”而遭弹劾;在立宪潮流大潮中,张人骏是压制立宪派国会请愿的主要人物之一。

  程德全在就任江苏之际,就表露出赞成立宪请愿的意向,他明显支持主张立宪请开国会的张謇,“士绅学问向占优胜地位,近来东西文明输入,而知识亦愈日新,加以张殿撰謇诸人为之导师,力加提倡,将来吾全国之教育模范,殆将取法于兹” 。在各省督抚联合奏请召开国会和建立责任内阁的电奏上,程德全即是署名的督抚之一。

  所以,这时江苏督抚之间的矛盾与其说是固有矛盾的延续,不如直接说是真假立宪的对立。在清政府对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采取高压政策以后,把立宪派和许多赞成立宪的地方官员,逐渐走到与自己对立的方面。1911年4月,程德全在给湖广总督瑞澂的电报中坦率表露说:“目前内外人材不过如此,筹备清单改亦无效,不改亦无效;筹备事项缓亦无效,急亦无效,是可断言者也。政党不立,徒法不行,故今日除催设内阁外,竟无第二语可说。催设内阁,非谓天下从此治也,但设一总理,以供人民推翻之资料而已。”

  2、官绅冲突

  官绅之间固有矛盾的一面,随着士绅自身不断地变化,特别是预备立宪以来,士绅势力的扩张,官绅之间在是否真正实行宪政的问题上开始产生更为集中的冲突。

  江苏这时的官绅冲突,集中在省谘议局。

  第一届常会,江苏巡抚瑞澂交议的改定厘金征收办法一案,谘议局经过讨论认为损害商民利益,当即予以驳回。张人骏札复第一届常会11件议案,两件交令复议,5件予以驳回。1910年夏,上海三家钱庄倒闭,引起金融风潮。张人骏未经谘议局讨论,即向上海洋商借债300万两以维持市面。《申报》、《时报》、《东方杂志》等都站在江苏谘议局一边。《申报》席子佩、《时报》狄葆贤,主笔雷奋;《东方杂志》实际主持者张元济,主编孟森,都是当选议员。预算案斗争展开后,南京绅商学界成立预算维持会,有250余人参加,苏籍在京官绅也集议揭露江督劣迹。

  1910年江苏设财政公所,归布政使统率,将原有之江南筹防局、江南筹款局、金陵支应局等归并改设。苏属亦于同时立度支公所,合苏沪、牙厘、善后、房捐四局而成,属藩司。1910年也正是谘议局成立后首次议决全省预算案。当时全省实际预算分三部分:苏属由巡抚提交,宁属由两江总督提交,另分江北部分则由宁属藩司提交。三块各自分割,各有利益。经谘议局议决时,只送审地方行政经费部分,两江总督张人骏对其所交部分更是支吾坚持,遂谘议局不通过改预算案,但督抚事后照旧例仍实行,江苏谘议局又坚持再开临时会议再议预算案,而宁属预算案两议通过后,江督不满此议要将议案再交资政院核办,亦即此议无效,谘议局认为江督僭越谘议局权利,议长、副议长及各议员纷纷辞职。

  1911年5月1日,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辞职书:

  “为呈报全体辞职事。上月三十日奉到督院札文,内开:“据江苏谘议局呈请:此次复议预算案呈报后,距法定答复之限逾时已久,迅将前项复议克日核准,公布施行,札知本局。再上年议决,宣统三年宁属预算案内,凡未奉督院说明原委事由交令复议者,自早在核准之列,应请一律公布施行,俾预算案不至消灭于若有若无之中,庶重宪政。等由。据此,查谘议局本届临时会复议宣统三年试办预算案,其中增减数目于各学堂经费有以百分裁去四十余分者,有裁去百分之数分者,有同等学堂用数本多而减数甚微者,有用数本少而减数甚巨者,实无划一办法。上江公学之款,跌据安徽谘议局及安徽全省教育会具呈,争执自非核定标准,实无凭裁夺施行。查各省预算案亦尚多未成立,诚以初次试办,不能不审慎于始,未便徒恃理想,转忽事实,以致  错窒碍。其预算案未经成立之先,自应暂照上年之案办理。此届预算,谘议局于临时会时,函请呈饬各学堂监督等前往讨论,此经莅会,各议员又不令入席协商,仍多执前议,本督院只能核照谘议局章程二十四条、二十九条,送资政院办理。合就札复谘议局查照。“等因。

  奉此,查各学堂经费其为核实与否,何尝有划一之成分?即安得有划一之办法?谓核减必计分数,未知据典要?上江公学挪用江安两省合设之南洋大学经费,本局仍请照删,为本省即为皖省。该省谘议局、教育会之拔款,系指省协解南洋之款正多,其旅学应得补助,自为国家行政经费问题,所执极为正当。督院应从国家行政经费项下拔款补助,与本局所议地方行政费何关?即与此项预算案何涉?至督院所示核定标准之旨,何以未蒙核定于交议之先,并未蒙核定于交复议之日?本局调查事实以定议,何尝徒恃理想?各学堂监督,本由本局呈请督院札派到会讨论,蒙不院札称已札令会同提学使来局陈述,本局以各监督及提学使间有未如督院札文本意者,以致未能入席。要之,本局议决之权限,不因各监督入席与否而加损也。此事原委,谨就本局会期日刊,将当日呈札各文及速记录分别签呈,备咨资政院时印证。各省预算一案,凡议员之稍有信用者,必蒙各省督抚顾念宪政,俯采刍荛,即本省苏属预算亦早荷抚院照议施行。议停议办各事宜,并添拨预算不敷之款,列表印发,通行指定放款之司、关、道、局照办。惟宁属预算不蒙督院照察,纵交复议者,仍有不以为然,则不交复议者,何以并遭压阁?议停者,坐视其糜费一年;议办者,坐视其不举一事。为立宪国民教育前途计,岂堪遭此迁延?督院为国家重臣,南洋系行省领袖,老成硕画必不独后于各疆臣。自缘謇等材轻任重,信望不孚,以致上不见谅于长官;下不见容于父老。謇等不足惜,其如国家宪政何?其如本省行政何?为此,公同协议,引咎辞职,以避贤路。谨于本日出局,合并声明。除呈资政院暨抚院外,理合呈报。为此备文检同本局会期日刊五张,分别签明,呈请督院鉴核。须至呈者。

  《通告书》启者,本局复议宁属预算案,所奉督院复文前已函陈,并声明俟初三日协议后再将办法通告等情,想蒙察及。一昨协议,佥以复议预算得此结果,实无以对全省父老。公决议长、副议长、常驻议员全体引咎辞职,即日出局。除呈报资政院、督院、抚院外,合亟奉闻,即希鉴察。此布。张謇敬启。

  敬启者,宁属预算一案,本局议员竭数十日审查之力,经两度之会议,仅克成之。何图上不见信于长官,借送资政院核办之文,俾本年宁属预算隐为消灭,三年之预算如此,吾党亦何颜隐忍苟且,更议四年之预算乎?謇等蒙诸君之举,常川驻局,接触尤近,谨于本月初三日临时协议会公决,全体引咎先行辞职。除由局通知外,特再合词报告,即希亮察为荷!议长、副议长、常驻议员全体敬启。

  江苏谘议局议长、副议长和常驻议员公开辞职,正反映了江苏官绅的冲突。



张謇书法“名士何妨长孺卧,论诗还与老坡亲”

  3、绅民对立

  清代以前,中国基层社会构成的固有结构,始官、绅、民处于一个特殊的格局中,其中,绅处于官与民之间,达官之意,传民之声。但随着士绅自身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新政以来,办教育,行“宪政”,兴“地方自治”,百姓因行“新政”而负担越来越重,而新政的实施者,那些尚“新”的地方士绅,即成为这一时期“民变”中冲击的主要全体,甚至是那些本来温文尔雅,在地方上受人尊敬的学堂教书先生也成为责打的对象。而同时,地方官则竭力规避与民众的冲突,官与民之间表面上是缓和的。所以,辛亥革命终究不以“官逼民反”的形式而表现。

  但是,在辛亥前后,大灾荒的背景下,江苏普通的农民群众,他们发动的抗租抗粮斗争,抢米抢粮反饥饿斗争以及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表面看来,斗争的矛头一般都对准地方的士绅,激起这些斗争的直接原因也往往是与清政府地方官绅推行“新政”有关,但农民本质上并不是要反对“趋新”,更不是要反对变革,他们之所以要抗租抗粮、抢米抢粮和反对苛捐杂税是因为,这些以“新”的名目出现的所谓的“新政”、所谓的“兴办实业”都影响到了他们的生存,他们起而通过各种自发的方式,甚至是极端的方式,都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正义的斗争方式,以为这些披着“新”的外衣下面,实质依然是“旧”的专制统治,依然是残害百姓的勾当,所以,此时的自发的农民斗争,依然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的表现,本质还是阶级矛盾的尖锐。

  其实,如果看到这时士绅在近代背景下一步一步地在发生变化的话,那么,“绅变”本身也就是这个在封建制度下一直处于依附地位的阶层,其一部分发展变为先进的近代知识分子,一部分转变为存救亡之志求民主道路的绅商抑或是民族资产阶级,而另有相当部分则在这个逐渐“趋新”的时代中亦步亦“新”者甚或是表面“新”实质陈旧腐朽者,过去都被称为“先生”,但如今他们被不得不分化了,“真先生”可以进一步领导农民百姓救亡强国,而“假先生”则会大则祸国殃民小则也会鱼肉百姓,这个群体到后来被称为“土豪劣绅”的时候,其嘴脸就更为狰狞,所以这时的绅民对立,总的来说,实质还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当然,那些发动了这场辛亥革命的进步的绅商知识分子们,对农民群体这时的诉求和实际状况也确实是缺乏关注和深入了解的,所以以致于辛亥建立掌握政权后,也还一度对农民延续的斗争采取压制和镇压的态度

  这些都造成了辛亥前后斗争的复杂性。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