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凤昌书法“古歌词贵简远大风歌只三句易水歌只二句”
三、张謇等人立场转变与惜阴堂策划
赵凤昌书法“古歌词贵简远大风歌只三句易水歌只二句”
其实,这时江苏最有支配力的是绅商立宪派。绅商立宪派凭借商会系统和咨议局体系以及在立宪开国会请愿运动中确立的“民意”优势,当然还包括其自身依托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影响局势进一步变化的关键。而上海、苏州相继光复之际,以张謇为主的立宪派还没有公开表示态度的立场的转变则成为影响江苏时局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转向共和以后的张謇等首先考虑的是对全国局势的影响控制,他们意图利用全国谘议局网络联合革命党迅速建立全国临时政权,因为,转向共和的立宪派,比当初向清廷请愿立宪开国会时期,更醉心于“民主”的表达形式,他们所理解的共和政权的核心,首先是政治中心的所在,其次是代表其政治主张的核心人物。而张謇等的主张多出于“惜阴堂策划”……
对于江苏政权的建立问题,则是纲举目张,待掌控全国局势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立宪派要把控局势,也离不开与革命党的联合。
在武昌起义的当晚,张謇正登“襄阳”轮离开汉口返通,亲眼目睹了武昌城内草湖门工程营方向的熊熊火光,据张謇日记,当时只认为是武昌革命党余党在起义计划泄漏后因怕被捕而“反侧”,未作惊奇。
10月11日夜安庆登岸后于次日早晨,张謇过诣安徽巡抚朱家宝,才得知鄂电,武昌失守,瑞督遁避,形势严重,遂于当夜登船,夹在骤然增多的“避兵”人群中发往下游,翌日南京下关上岸,到谘议局公寓稍作休整后,张謇于14日急访江宁将军铁良,“说军督合力援鄂,奏定宪法”,但两江总督与江宁将军素不能合,铁将军只是推说需商于张督,张謇遂于15日再诣两江总督张人骏,张大不以为然,“谓我自能保”,(其实,张人骏除了已布置各处加强戒备以外,还奏准息借洋款五百万两以备急需,故妄称能自保)。张謇无奈,在日记中骂句“无心肝”之余,急忙登程再赶苏州赴江苏巡抚程德全的紧急约见,程德全与张謇在此前开国会请愿等问题上早有通识,当下形势急变,惟促清廷“速宣定宪法,开国会”,10月16日夜张謇通宵代程德全急拟奏稿,要求清廷解散皇族内阁,提前宣布宪法。17日张謇再奔上海,直入南阳路10号“惜阴堂”,会晤赵凤昌。第二天,张謇还是没有回转通海,而是再旋南京,21日,在张謇的主持下,以江苏谘议局名义咨请内阁上奏,宣布立宪开国会。 23日,张謇又以江苏谘议局名义在《申报》刊发《为阻借外兵致各省谘议局电》,指出:“借助外兵,陷全国于必亡之地,远鉴前明,近鉴亡韩,心胆俱裂”。
至此,在武昌起义后骤变的形势下,作为一个立宪派的领袖张謇表达了最后的立场,期以立宪开国会替其柱换其梁,能扶大厦之将倾。
但是清廷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应对立宪派的主张。武昌起义后的第三天,清廷命陆军大臣廕昌统水陆大军驰往武汉,镇压革命。10月16日,革命军在汉口刘家庙一带阻击清军。为便于调动北洋各军,清廷又重新启用袁世凯,10月30日袁世凯自彰德南下。

这时,关于革命形势发展的消息不断传来,10月23日在得知长沙光复、宜昌光复后,张謇连夜回通,要紧办的事情是与商会会议尽快成立通州本地“协防团”,以备治乱维护安定。随后湖南、山西、陕西的独立以及地处京畿的滦州、保定和天津的革命党起义的消息传来,张謇已知立宪开国会已经不能扶大厦之将倾,这时除了替柱换梁之外,必须连“大屋顶”一起掀翻。
其实,张謇思想中从主张君主立宪到赞同共和的相距并不多远,是行共和政体还是君主立宪,关键在于国民能否脱离君主政府,或者说是否民众有进一步打破君主统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张謇论道,“观此可知共和政体与君主立宪政体,不以国民程度之高下为衡,而以国民能脱离君主政府与不能脱离君主政府为适宜之取决。英之保存君主,以当日国民革命,贵族与有力焉。日本之尊王,所以覆幕,皆国势事实上之问题,与国民程度无关也。是故国民未能脱离君主政府,只有立宪,请求共和不可得;既脱离君主政府,只有共和,号召君主立宪不可得,亦国势事实为之也。” 而这时,不仅是革命党在与清廷战斗,越来越多的民众在加入这场掀翻“大屋顶”的洪流之中。
11月2日,清廷命资政院起草宪法,但就在同一天,驻滦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混成协统蓝天蔚等则奏请改组内阁,由议院制定宪法。由议院制订宪法这固然是民主制度的规定,但议院在哪儿?资政院当然不是议院,在这带有强制性的北方军人意见中,分明表达了对钦定宪政的否定,也就是说,即使这时清廷答应立宪派提出的立定宪法的主张,也不再能够得到军人的满意。在这种军界威胁下,清廷第二天编公布了由资政院奏请的以敷滦州军人主张的宪法信条十九条。张謇从惜阴堂很快获悉张绍曾等的主张后,即请人转辗给张绍曾带去一封亲笔信,邀张绍曾等将领南下江苏,并特赞张绍曾等前上奏疏草拟之人,“雅自不凡,至为心许”。 也在张绍曾等上疏的同一天,驻石家庄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截留运鄂军火,并电请明降谕旨,大赦革命党,速停战争。吴禄贞等北方军人的举动,更加表明,此时形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张绍曾像
11月4日,上海起义;5日,苏州光复,杭州光复,在农历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当天的日记中,张謇记载,“知上海为国民军所据,苏州宣告独立,浙江同”;而且就在第二天上海军政府将派军队过江到通策动光复的消息已经到处传闻,第三天的深夜,上海派出的国民军就已经进入了通州城。
但这个时候,袁世凯督师信阳,冯国璋军占领汉口,革命军退汉阳;11月1日,清廷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授意袁去京组阁,清廷依靠袁世凯和北洋势力,大有逆转形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