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周新国等:《江苏辛亥革命史》第四章(2)(4)

辛亥革命网 2017-02-04 14:48 来源:未知 作者:周新国等 查看:

惜阴堂产“政府设鄂,议会设沪”方案


  会议之要件

  一 、公认外交代表。一 、对于军事进行之联络方法。一、 对于清皇室之处置。

  发起人

  鄂  樊云门   湘 宋渔父    陕 于右任  
  晋   □□        赣 夏剑丞    苏 唐蔚之 
  苏  张季直   苏  赵竹君   苏 庄思缄
  浙 汤寿潜    浙  张鞠生   浙 姚梧冈
  皖  江易园   闽  高梦旦   粤 伍秩庸  
  粤  温钦甫   桂  □□          黔 汤寿彤
  蜀  程雪楼   豫 王搏沙

  在同一天,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电上海都督陈其美,正式通告全国,选派代表来沪,召开各省代表会议,筹组建立临时政府 。

  11月12日,江苏以雷奋、沈恩孚为代表,浙江都督府以姚桐豫、高尔登为代表,联合通电武昌、南昌、福州、广州、长沙、昆明、安庆等全国各省会,请各省公认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并请各省派遣代表来沪,会商组织临时政府。

  11月13日,在江苏教育总会召开会议,张謇等讨论如何组织召开“各省代表会议”;第二天会议继续,陈其美携其代表俞寰澄莅会。据《赵凤昌藏札》记录,会议结果有三:“推定雷奋、孟森为临时议会章程起草人;拟定请求各省都督公认武昌为中华民国新政府之电文,并公认上海为临时政府之所在地;电达驻京各公使,照会驻沪各领事,并电达旧政府派驻各国公使,宣布临时国会成立,请其电达或文达各国政府,要求承认。”为促成第三点会议结果,随后由赵凤昌分别致电在天津的唐绍仪和在德国的梁敦彦,促其与驻京各公使和各国政府交洽。

  11月15日,依照通告的召开各省代表会议的既定办法精神,“有两省以上代表到沪,即先行开议;续到者,随到随议”,江苏都督府代表雷奋,沪军都督府代表袁希洛、俞寰澄、朱葆康,福建都督府代表林长民、潘祖彝,在江苏教育总会开会,议决本会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第二天继续开会,沈恩孚加入;第三天,镇江都督府代表马良、陶逊到会。

  但这时,对江苏立宪派来说,情况又变得复杂起来。

  11月17日,在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的第三天会议上,沈恩孚报告了一个令在场代表惊异的消息,其在苏州都督府阅广东来电,“武昌都督亦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鄂,组织临时政府”,会议代表当下议决:“致电武昌黎都督、黄总司令,本会各代表以上海交通便利,多主张在沪开会,倘蒙同意,请即派代表来沪与会”。

  原来,早在11月9日,武昌方面鄂军都督黎元洪即通电各省,请速派代表来鄂商组临时政府。一般认为,该电报由于送达、地区差别等原因,上海方面最迟于11月17日才收到电报,而此时,虽然包括浙江、湖南、直隶、山东、河南等省都督或谘议局已经应邀派代表赴沪与会,但江西、广东、广西等省都督府也已派代表奔赴湖北。

  其实,无论再有何种关于电报传输的客观情况,都不能支持江苏立宪派这边直到17日才知道关于武昌方面通电各省的消息的说法,因为至少7天左右的时间,素以汇集最新时讯著称的上海和消息最为灵通的惜阴堂会被绝对阻隔,何况是与江苏立宪派正针锋相对的湖北方面如此的消息。而且也在11月9日这一天,蔡锷也通电各省,主张选派代表集合武昌,筹议统一组织,规划国体政体。

  而更符合事实的是,苏沪方面上层故意隐瞒了消息,为的是要把既定的惜阴堂策划步骤实施起来,以造成既成事实,以换取对等的机会,因为毕竟武昌是首义之地,首义之地首先倡议各省再响应,沪上诸君被动之余恐怕也无可置喙。而我们看到,早在11月14日,庄蕴宽即已受张謇之委派身在武昌,主要使命就是带着张謇授意的“政府设鄂,议会设沪”的方案,面议湖北方面,以调解事实已经存在的武昌方面与江浙方面在争夺政治中心地位上的矛盾。

  11月2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继续开会,山东代表谢洪焘、雷光宇,湖南代表宋教仁加入。当天议决:“先由到沪各代表所代表省分电黎都督、黄总司令,承认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并请以中央军政府名义委任各代表所推定之伍廷芳、温宗饶二君为民国外交总、副长。” 这份决议实际又是“政府设鄂,议会设沪”方案的翻版。

  看来,如果湖北不妥协,惜阴堂似乎有些技穷。

  同在11月20日,湖北鄂军政府再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鄂会议,组织临时政府;黎元洪电各省都督,先举临时政府各部政务长。11月23日,黎元洪派出的代表居正、陶凤集等到达上海,在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上,居正报告“九月十九日(即公历11月9日)湖北都督府通电各省,请派全权委员来鄂组织政府等情,并述此次来意,系与到沪各代表商议,同行赴鄂。”会议代表当天表决,“各省代表均赴湖北”。 11月24日,浙江都督府代表陈时夏到会。11月2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又议决:“各省代表赴鄂,宜各有一人留沪,赴鄂者议组织临时政府事,留沪者联络声气,以为鄂会后援”。

  这时,此前一直在南洋发动革命在华侨中筹款的同盟会江苏分会领导人陈陶遗回到上海,并带回了募捐款,如数及时交给了陈其美上海军政府。11月26日,陈陶遗和马君武作为沪军都督府代表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11月27日,直隶谘议局代表谷钟秀、张铭勋,河南谘议局代表黄可权到会。11月28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在沪开完最后一次会议,一面致电武昌黎元洪都督,告知赴鄂代表即日启程,一面通电各省都督府谘议局,“报告各省代表赴鄂议组织临时政府,沪设通信机关于西门江苏教育总会”。

 
   

陈陶遗先生小影
 
  陈陶遗(1881—1946),名公瑶,号道一。同盟会会员,创立中国公学,后创立健行公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在日接办《民报》和《醒狮》周刊,并担任暗杀部副部长。任同盟会江苏分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柳亚子等人发起组织南社,为其中骨干。宣统二年,受命去南洋执教,并为同盟会募集革命经费。武昌起义成功,沪军都督府陈其美正愁经费,他携款适时赶回。南京政府成立,陈陶遗被选为临时参议院副议长。后历任国民党江苏省支部长、江苏省长。民国22年(1923年),他应上海市临时参议会会长史量才之请,担任秘书长。民国26年因病留沪。

  至此,虽迫于湖北方面的强调,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同意赴鄂“商议组织临时政府”,而分代表留沪作为“通信机关”的格局,则还是在张謇等策划的“政府设鄂,议会设沪”方案框架之内。

  其实,在这场政治中心争夺与竞争中,武昌的优势主要在于据首义之誉,而似乎地位逐渐得以稳固的黎元洪集团,其背后则主要站着首义地区革命党;仅是黎元洪周围的湖北立宪派和绅商势力与江浙立宪派和绅商势力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争取革命党的支持是关键所在。

  所以,随着江浙方面革命党人攻占南京,争夺政治中心的优势又转到江浙这边来。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