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周新国等:《江苏辛亥革命史》第三章(1)(2)

辛亥革命网 2017-02-04 14:52 来源:未知 作者:周新国等 查看:

道阻且长


  11月1日,联合会议在上海自治公所举行。陈其美在会上认为应当立刻发动起义,使清军首尾不能兼顾,确保武昌的安全。11月2日上午,陈其美又收到黄兴自武昌所发的电报,要求迅速发动起义,以切断清军后援。于是,陈其美立即去锐进学社会晤李燮和,并与李商定于3日下午4时起义。随后,陈又立即会晤李平书。在李平书赞同陈之意见后,三方便连夜召集人马,确定旗帜标语和具体进攻路线。

  11月3日清晨,闸北商团司令尹村夫和陈汉钦商议攻打巡警总局之事。上午10时,陈汉钦率领骑巡队官兵冲入巡警总局;扯去肩章,于左臂缠上白布,并和按照议定计划前来的商团武装在巡警总局门前会合。午后,起义军占领巡警总局,闸北遂告光复。李燮和则以上海临时总司令的名义出榜安民。

  下午2时许,陈其美等在江南制造局附近之南操场集合全体商团团员、同盟会的敢死队、学生队以及光复会的光复军等武装力量。众人三呼“光复上海”之口号,并降下旗杆上的黄龙旗,升起起义白旗;众人皆于左臂扎上白布。随后,李显谟以商团总司令的名义宣布3道命令:(1)商团协助同盟会敢死队攻打制造局。(2)进攻苏淞太沪兵备道。(3)商团分段防守城厢内外,维持治安。其中,攻打制造局的过程最为激烈。

  制造局,全称江南制造局。位于上海南门外高昌庙地区的黄浦江畔。于1866年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创建,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厂之一,局内存有大批军火弹药。然清政府在制造局驻扎重兵数百人,其总办张士珩又为顽固分子。李平书曾以制造局提调的身份劝告张士珩勿作无谓抵抗、勿再向南京清军提供军火,皆为张所拒绝。于是,革命军遂决定武力攻取制造局。

  11月3日下午3时,陈其美率领一支敢死队,持从商团借得的40支步枪与自制的土炸弹等武器攻打制造局。此役由杨谱生主攻,陈其美督战。下午5时许,制造局打开大门放下班工人回家,杨谱生指挥敢死队员一涌而入。局中驻军先施放空枪一排,又居高临下实行密集射击,敢死队死1人,伤多人,不得不退却。陈其美只身入局,拟说服局内守军放下武器,结果反被逮捕。

  李平书获悉陈其美被捕,即与李显谟同赴制造局会晤张士珩,要求保释陈其美等人,为张士珩所拒绝。李平书遂与李显谟回到自治公所,组织商团攻打制造局。而杨谱生等亦连夜赶到闸北请求李燮和与陈汉钦派兵支援。于是,各方力量再度对制造局发起进攻。

  4日凌晨1时,商团公会的3位副会长沈缦云、王一亭、叶惠钧来到前线向商团团员宣布反攻令并誓师。2时左右,对制造局的二次进攻再度开始。众人由以刘福标为首的同盟会敢死队作先锋,用炸药炸开制枪厂的围墙。新舞台的京剧武生演员潘月樵等人率商团团员用火油焚烧铁门旁的木栅栏,进而燃起大火。局内守军逐渐不支。经过数小时激战,于4日上午9时将制造局占领,并救出陈其美等人。至此,上海宣告光复。

  上海的光复是革命党人与绅商立宪派势力联合进行奋斗的典范;且使用的是武装斗争的形式,从而使之更具有典型性。自此,江苏和整个南方的革命形势开始发生由点及面的变化,并在作为清政府财政命脉的东南地区打开了缺口,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光复便以如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而铺展开来。

   第二节 温和的苏州府光复
 
  清代的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元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共9县;太湖1散厅。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苏州市辖境以及上海市苏州河以北各区。自近代以来,苏州既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诸多新的因素,同时又在上海、无锡等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冲击下趋于衰落。由此,便使得光复前的苏州各种势力交织并存,互相博弈,并最终呈现出温和而又复杂的局面。

  一.光复以前苏州社会的近代发展状况

  光复之前的苏州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逐渐摆脱旧有封建社会的束缚,产生和发展迈向新社会的积极因子。
  
  这种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领域内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其中又以丝织业的情况最具有代表性。

  自鸦片战争以来,苏州传统的手工棉织业无论在生产区域还是生产规模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势头,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及至19世纪末,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将他们的部分财富转化为资本,在苏州城乡兴办了一批手工织布工场。而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得苏州成为了开埠通商的口岸,新式的机器、技术和生产方式得以借此输入,从而在客观上为苏州近代工业,尤其是近代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出后,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认为此条约将使中国工商业的生计从此断绝,主张应迅速设法补救。总理衙门回复,命张之洞可广为招商,多设织布、丝绸等局,加大制造;并专在内河运输相关货物,以求挽回利权。张之洞应命后,遂设立苏州商务局,任朱竹石为总办,并奏请于苏州设立丝厂和纱厂。但由于苏州的豪绅富户们对新式工业不感兴趣,张只得采取他法;向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五地以典当业为主的商人们筹款,由借户作股东,通过官督商办的方式开设苏经丝厂与苏纶纱厂。1896年夏,苏州状元陆润庠创办的苏经、苏纶二厂落成。其中,苏经丝厂是江苏最早使用机器缫丝的工厂之一,初创时即有意大利大箴直缫式丝车208台,职工500余人。1897年,该厂丝车336台全部装齐,职工增至857人,日产丝170-200斤,年产500-620担,产品由上海转运英、美、法等国。而苏纶纱厂则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英国“道勃生”纺纱机器,总计有纱锭22568枚,招募工人2000名,并聘用外国人作总办和机匠,负责机器的安装和日常维护。每日可产棉纱约14000件,该厂的开办是中国新式机器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除了上述两厂之外,以丝织业为代表的苏州近代工业的发展还表现在乡村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等方面。

  其次,便是苏州商业和商人组织的近代化演变,而这则是近代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产物。自1895年开埠以来,苏州开始出现海关和外国通商场,商业出现了新的发展。以观前街为代表的商业区汇聚了大量的商店字号,而沪宁铁路沪苏段在1906年的率先开通则进一步促进了苏州与周边地区的商品流通。而商业的发展又带来了苏州商人组织的变化。1904年,清政府下令各省设立商会。苏州商业总会于1905年10月6日成立。商会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扶持近代民族工业,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其在成立不久便发起抵制美货运动、参与保路活动、并领导商人进行抗捐抗税斗争。苏州观前公社等一系列维护地主秩序的基层社团相继出现,并组建了商团。1906年,苏州商务总会又创设苏商体育会,进行武装训练,协助维持地方治安。1910年,商务总会又征集具有代表性的本地卫生用品和食品,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卫生博览会,以促进国际商务交流。

  最后,便是教育的近代化。由于近代教育在清末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往往不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官府,而是包括教会在内的民间力量。苏州在这方面也不例外,私立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其教育近代化的典型特点。1874年,教会创设的英华中学堂创办,这所私立学校是苏州最早的中学。在此前的1871年,美国传教士则在十全街创办了一所小学。苏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也是由美国传教士于1883年在天赐庄创办。1900年,美国人又创办了苏州东吴学堂。而国人在这方面也有所建树。1907年,主持苏州学务处的王同愈在草桥南堍发起创办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该校是苏州第一所由地方官绅兴办的学校,在性质上仍属私立。而苏州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新式女子小学则是由江漱芳在1901年创办于因果巷的兰陵女校(江氏字兰陵)。1906年,振华女校开办,其后还设立简易师范科,培养小学师资。女子学校的兴办之风亦随之而兴起。同时,女校的兴办也成为苏州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虽然苏州的近代化在苏州光复以前有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其也有着明显的局限,这些都给苏州带来了明显的印记。

  古代苏州之所以繁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位于大运河畔,成为南北货物运输的集散地,并进而带来商业的繁盛。但是,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和漕运的中断,苏州的优势开始丧失。1825年,清政府设立海运总局,苏、松等地的漕粮开始经由上海海运至北方。1853年,黄河改道,运河的运输体系遂未能得到恢复,海运进一步成为漕粮运输的主要方式。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海运正式替代了河运,苏州的交通优势有所丧失。然而苏州凭借其相对具有基础的实体经济(在当时主要为农业和手工业)和沪宁铁路的开通而很快得到逐步的振兴。其与上海在地理位置上的靠近也使其日益受到上海的影响和辐射。

  苏州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历代人文荟萃。这种深沉、浑厚的文化无形中使城市可以长期保持相当的力量;苏州经济中的小农经济力量还是十分强大的,这与以工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近代化所强调的那种开放的胸怀和紧凑的节奏是格格不入的。加之苏州在清代又是江苏巡抚的驻地,其无形中又在发展上平添了几分政治压力,从而使得其近代化显得步履蹒跚。

  近代以来,苏州曾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等一系列事变。作为主战场的苏州,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富商大户纷纷逃往上海等地,导致大量资金被抽逃。而清军和太平军战争又使得苏州伤痕累累,它无形中给苏州迈向近代化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清末的民变和暴动则使得苏州遭遇新的动荡,社会各界普遍渴求一个稳定的环境。

  苏州在光复前的这种种状况为其光复过程中的复杂性埋下了伏笔,也为其温和的光复定下了基调。

  二.苏州及其各属之光复
 
  (一) 苏州府城的“和平”光复

  苏州是当时江苏巡抚的驻地。加之其处于沪、宁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并南临浙江,交通往来便利;因此,各方人士都将苏州作为工作的重点地区,以期在此取得突破,从而打开江浙光复的局面。光复会上海支部的李燮和曾经派柳成烈、张通典至苏州活动,同盟会亦曾派徐文斌打入苏州宝带桥的新军第45标;而在苏州本地人员中,督练公所的总参议吴茂节和科长章驾时对此最为热心。吴茂节与兼任督练公所督办的苏抚程德全关系甚好,程基本不过问督练公所事,主要靠吴茂节向其报告有关情形。而章驾时曾任第45标教练官和江苏陆军速成学堂监督,因而其与军队里的中下级军官很熟识。吴、章二人都心向革命,但二人行事风格不同。吴行事较稳健,不轻易表露内心真实想法;故而为革命热心奔走的章并不知吴茂节与自己宗旨相同,也不敢轻易劝吴反正,只是暗中布置,联络有关人员。与此同时,上海商界代表人物虞洽卿、陈光甫等人通过渠道至苏州对江苏巡抚程德全施加一定的影响。而江苏教育会的黄炎培、沈恩孚也参与了相关活动。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