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丁永刚:张之洞近代军事思想及实践(4)

辛亥革命网 2017-02-20 10:34 来源:《张之洞近代化思想研究》 作者:丁永刚 查看:

练兵一事,人心性命之学。


  张之洞在中国军械生产的近代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因素。对此,经过中法战争考验的张之洞深有体会。他认为: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取得镇南关大捷,除了士兵怀有勇敢杀敌的勇气外,士兵装备的后膛快枪快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福建水师惨败,主要原因是“水师之无人,枪炮之不具”,结果法国海军掌握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

  中法战争结束后,张之洞既重视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又严格军队训练,尤其对新式武器演练、操作更加重视。1885年,他制定海防操练章程,规定各营均须精炼卧枪、过山炮、洋式火箭,并掌握安放水雷,修筑炮台,驾设行军电线技术。

  1886年,张之洞亲自勘察位于长江防御要冲的田家镇,于南北两岸建明暗炮台十四座,安装德制克虏伯大炮,这种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其测量演练断非数月所能纯熟,不惟勇于娴此者不多,即将弁中通晓炮法台式者亦实罕觏”。针对这种状况,张之洞下令“各台专设台官,各炮专设炮务,各有专司,勤加练习”,炮台官兵不准派当杂差,不得随意调动,更换,促其精心演练,以利守备。而对训练敷衍塞责者,张之洞给予严肃处理。

  1903年,张之洞亲临寰泰兵轮视察,检阅该轮实习的水师学堂学生成绩。但见“演放火炮,手法生疏草率,拉火不响,遂不再安拉火,空手作一拉之势而已”,“令其演行船撞船诸事则只空比手法,船身并不运动,种种直同儿戏”,张之洞看到这种情形,大为震怒,“不知该学生等所练何事,所毕何业”。(《特参管带练船参将折》,《张文襄公全集》卷59,奏议59,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

  随即奏请将该轮管驾官兼正教习何心川革职,并宣布这批学生不准毕业,以示惩戒。张之洞建立军火企业,自制器械,装备部队,同时,加强军队训练,使我国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张之洞这些做法与措施,对中国军队的近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三节  重视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官兵地位

  先进武器固然是近代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但武器终归要靠人来掌握。提高军队官兵的文化、军事素质,始终是张之洞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张之洞认为:“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设立武备学堂折》,见死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第1226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他还说:“练兵比兼练将,而练将又全赖学堂。西国军制,兵则期满遣归,各理旧业;将则戎行永隶,学有专长。故武备事宜尤以设立学堂,教育将才为首务”。(《张文襄公全集》卷100,公牍15,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

  为了培养本国的军事人才,张之洞先后在广州、江宁和湖北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学堂。在督粤期间,他在编练水师时,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在暂署两江总督期间,在创建“江南自强军”时,开办武备学堂、武普通中学堂、储军小学堂、将弁学堂。在督鄂期间,在编练湖北新军之时,张之洞建立湖北武备学堂。这些军事学堂为我国近代军队建设输送了不少的军事指挥人才。

  张之洞除重视国内军事学堂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外,还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技术。1898年,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派遣陆军士官生30名,委托日本陆军省派往成城学校接受陆军预备教育。1903年,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成立,并承担了中国留日陆军士官生预备教育的职能。预备教育后,留日陆军士官生才能进入士官学校学习。张之洞派出的湖北留学生在留日士官生中占很大比例。如第一期留日士官生共39人,湖北占11人;第二期25人,湖北占到17人。这些湖北留日士官生学成归国后,受到张之洞的重用,不仅充任湖北新军军官,而且派赴许多省充任新军高中级军官。在创办军事学堂培育军事人才过程中,张之洞认为,“今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劝学篇·外篇·兵学第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第9760页。)



日本士官学校


  张之洞根据东西洋各国军校体制,开设一系列适应近代战争需要的课程。如江宁陆军学堂聘请德国军官五人任教习,讲授兵法、行阵、地利、测量、绘画、算术、营垒、桥路等课程。湖北武备学堂开设军械学、算学、各国战史等科目。学生除在讲堂研习之外,还要参加严格的实际操练。这种把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军事素质。在注重培训合乎近代战争要求的新式军官的同时,张之洞十分强调士兵的身体和文化素质。他说:“以今日战事日精,战具日巧,即一哨弁之微,亦断非粗材下品所能胜任”。(《张文襄公全集》卷70,奏议70,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

  他在《拟编湖北常备军制折》中提出:募兵之法,略仿日本征兵制,寓征于募,选士农工商之家安分子弟,或素有恒产,或向有职业之艺,自足资生,并非待勇粮为生计者入伍,凡刁滑流痞之徒,一概拒收。为了适应严格军事训练的要求,又规定新兵年龄限制在18—24岁之间,并且必须经过西医严格体检,合格者才予以录取。与此同时,张之洞格外重视士兵的文化素质,要求多吸收“实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之人”入伍,这样有利于士兵掌握近代军事技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亲手制定湖北练兵要义,其第一条是“入营之兵必须有一半识字”。(《筹办练兵事宜酌议营制饷奉折》,《张文襄公全集》卷57,奏议57,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

  在张之洞这一思想指导下,湖北新军成为当时全国新军中文化素质最高的部队。1905年,在湖北黄陂募兵96人,其中竞有廪生12人,秀才24人。张之洞还独辟蹊径,在湖北推行“学兵制”,选派士兵人陆军小学堂学习,在练兵之中学习,在学习之中练兵,大大提高士兵的军事理论素质和作战能力。同时,张之洞还选调武备学堂优等生教习各营,兼充哨官,挂职锻炼。“军营向例,哨官带兵而无教练之责,教习教练而无统带之权,至是合而为一”。(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7。)这些措施在全面提高士兵文化、军事素质方面都收到显著成效。

  为了吸引有志青年入伍,稳定军心,张之洞十分重视改善官兵的物质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他提出“恤兵之善有四”:一、饷厚;二、将不发饷,别有官主之,以防克扣;三、并不自爨,官为供备;四、阵亡者恤其家终身。(《劝学篇·外篇·兵学第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第9760页。)江南自强军士兵饷银每月五元,官弁递加,且饭食衣履费用在外。湖北新军士兵饷银又提高至每月六元,这在当时属于十分优厚的待遇。为了增强士兵的职业荣誉感,破除“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陈旧观念,张之洞主张仿效西方各国,崇尚武功,使“临战之饥寒有备,战殁之家属有养。兵之死亡,君亲吊之;兵之创伤,后亲疗之,故将之尊贵,过于文臣;兵之自爱,过于齐民,强国之由,其在此矣” (《劝学篇·外篇·兵学第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第9760页。)

  他拟定的湖北常备军制规定,入伍之兵三年期满退伍,届时考校其成绩,分头二三等,由督抚亲临该营,颁发奖励,“飨以羊酒,以花红鼓吹送出营门。返归故里,本乡绅董以鼓吹爆竹迎接”,“概免杂项差徭,非犯有实在案情,地方官不得无故差拘折辱,待以武生之礼”。(《拟编湖北常备军制折》,《张文襄公全集》卷62,奏议62,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尽管这些提高士兵社会地位的规定未能全部落实,但其对于军队建设的积极意义,确实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