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史景迁:清朝的覆灭(4)

辛亥革命网 2020-12-28 11:39 来源:《追寻现代中国 1600-1949》 作者:史景迁 查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戛然而止了,几无任何自治技巧与制度经验的中国百姓,在一个充满戒备和危险的世界中,迎来了设计自己未来的机会。

  不过,梁启超并未宽恕克伦威尔的弑君行径,而是继续颂扬君主立宪的美德,期待这个制度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他将意大利19世纪的统一运动视为中国的学习榜样:意大利的军事英雄、立宪倡导者和经验丰富的外交人员联合起来,赶走了异邦占领者,显示了新的国家身份。

  梁启超在小说、戏剧及散文里展现出的政治理念,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人的关注,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满人有能力领导国家改革和复兴的幻象。

  为数不少的中国人还被欧洲各类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议题吸引,形成了更为激进的看法,不过这类看法表述得不够精妙,也未产生很大影响。在19世纪的欧洲,马克思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激进例子层出不穷,甚至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仍然持续不衰。189年,一大批形形色色脱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政党与工会组织,联合组成了第二国际( SecondInternational),总部设于布鲁塞尔。虽然第二国际支持“议会民主”的概念,但它承诺要探索利用战争引起国际社会剧变的可能性,并且不放过每一个引爆社会主义革命的机会。第二国际的成员十分认同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必然性的观点。

  中国最早讨论马克思的文章出现在1899年一份刊物上。文中总结马克思的论点,认为穷人要继续“联合以制富人”,并深信富人的权力将“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该文还将马克思错误地描述为英国人。1905年,俄国革命未成,却让那些视沙皇与清朝皇帝同为独裁君主的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也激起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认为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刺激中国步入现代世界的机会。几位中国人开始研读一本在1899年出版后被译成中文的日文著作:《近世社会主义》( Modern socialism)。书中指出,马克思“以深远之学理,精密而研究之,以讲究经济上之原则……故于多数之劳民,容易实行其社会主义,得多数雷同之赞助”。

  1906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被摘译成中文,相较于英文或德文版本,这个中文节译本显得饶富诗意且语调平和。《共产党宣言》的著名结尾―“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仅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被翻译成:“于是世界为平民的;而乐恺之声,乃将达于渊泉。噫,来,世界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

  虽然成组织的社会主义政党到1911年才在中国出现,但通晓日、英、法、德各国语言的学者江亢虎早在1907年就已开始有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

  江亢虎曾任袁世凯的教育顾问,且是一位热切的女权主义者。1909年,他还出席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二国际大会。其他一些中国人则开始趋向无政府主义,特别是巴枯宁与克鲁泡特金的理论,这些理论批判了现代国家观念的架构,强调个体的角色、文化变迁的力量以及革命过程中群众参与的重要性。1906年,一群栖居巴黎的中国人(张静江、李石曾、吴稚晖、张继等人)成立了无政府主义团体“世界社”( New World Society),出版了一本名为《新世纪》( New era)的刊物。

  这批无政府主义者大都与孙中山的同盟会有联系。当中一名成员拥有一家豆腐厂和一家茶餐厅,所以他们的资金总是不虞匮乏。

  无政府主义者的目标十分广泛,充满空想色彩:取消政治权威与军队;废除所有法律;消除阶级差异;消灭私有财产与资本。

  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各式促进革命的方法:写传单组织群众团体、举行罢工、发起抵制、煽动骚乱,甚至是必要时可以采取暗杀手段。此时,另一个中国无政府主义团体也在东京崛起(指刘师培与其妻何震的“社会主义讲习会”,其机关刊物为《天义报》)。这个团体特别重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反对现代主义服膺农业文明。他们视托尔斯泰为自己的英雄,十分看重农民在革命过程扮演的角色,探讨是否可能在农村地区形成社群生活,以及如何完善农业经济,等等。

  最后是孙中山。自1905年之后,他一直担任由众多“革命”与反清组织联合组建的同盟会的领导人。孙氏的追随者中,有些受恐怖主义吸引,力倡暗杀行为,但大多数还是坚定主张共和革命的理念。他们誓言反清到底,而且身为“民族主义者”,他们还要将中国从西方与日本施加的沉重经济東缚中解放出来。有些人则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企望中国走出封建遗绪,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免遭资本主义的恶疾。同盟会中有不少女性,她们倡导各种议题,希望强化女性在新中国中扮演的角色。孙中山与华南一带的秘密会党也有紧密接触。他本人就曾在1904年经人引介加入了三合会的夏威夷分会,并仰赖旅居美加两国华人中的三合会会员的赞助。

  孙中山继续尝试以武力推翻清朝政权。1906—1908年间,同盟会指导或鼓动过至少七次反政府行动:三次发生在孙中山关系网最牢固的广东,其他则出现在湖南、云南、安徽、广西。尽管每一次举事均因清廷镇压而宣告失败,但孙中山在海外华人的心目中依然深具领袖魅力,吸引了大量先前康有为的支持者和源源不断的革命资金。大部分献金来自孙中山在美国(他在美国使用的是假护照,还声称自己出生于夏威夷)、加拿大与新加坡演讲时的听众捐赠,更有几位富有的新加坡华商大力赞助。另外,孙中山还出售债券给那些支持他未来政权的人士,承诺假使能助他取得权力,他们将获得十倍于其本金的回报。(或许孙中山并不晓得,林清在一世纪前的叛乱中就采用过类似的策略。)

  虽然他的计划十分模糊且失败连连,但孙中山依旧百折不回地鼓吹推翻清朝的坚定立场。到1911年夏天,同盟会的活跃成员已由1905年的四百人左右增加到近一万人。多数会员是日本留学生,系由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吸纳入会的,这些人回国后,又继续在自己的家乡秘密鼓动反政府风潮。有些同盟会成员进入了新成立的咨议局,有些则当上了新军士兵或军官,在新军中以革命言论或物质引诱,积极招揽更多的支持者。这个掺杂着愤怒、挫折、梦想与金钱的群体,是极具爆炸性的。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