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濠河原是汪洋一片,1917年,张謇兄弟集资在四面环水的魁星楼建中公园,在濠河边辟置北、东、南、西四公园,并建四座公园桥以连接五公园。其中连接北、东公园的公园二桥建以水泥桥墩,在当时尚不多见。公园三桥系为荷兰工程师特来克主建。[ 《崇川文史》(二)第15页。]前文所提的跃龙桥,桥面上分车行道和人行道,为南通建筑设计师孙支夏设计并施工。西侧有起凤桥与之相对,远视如长龙卧波,故名“跃龙”,是近代南通最长的一座桥,时有“淮南第一长桥”之称。[ 《南通市志》第273页。]南通近代道路建设也推动了一部分桥梁的修筑。民国初年,因修建城山、城闸等城郊道路以及对外干路,新建、改建了一批桥梁,如倪五子桥、白塘桥、望仙桥、闸桥、江家桥、易家桥等。
“冠盖云集,名满天下” [ 参见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第452页。]的市政管理 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政管理机构的产生、发展是市政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12年,南通成立路工处。成立之初下设总务、工程交通、建设、收纳各科。工程科负责建筑南通市政桥梁、道路等事,并测绘全市的计划图等。建筑科负责建筑市内的公共建筑物,如公园、小菜场、公厕、路亭、公井、汽车站等;交通科负责管理行驶在城区至唐闸、天生港、狼山三线的公共汽车;收纳科负责采办和储藏所有工程、建筑所需的一切材料。无论其组织机构、职责分类,还是具体的实施,路工处都堪称当时南通乃至江苏最完备的路政管理机构,也是最早的公路交通建设和管理机构之一。[ 《张謇所创企事业概览》第172、173、174页。]南通市政各业在其组织管理推动之下达于极盛。
1919年,张謇开办交通警察所,培养专门的交通管理人才。1924年成立了市政管理机关商埠警察厅,南通各街口、公共机关、学校、银行、大公司、车站、码头等都有警察管理,它的设立,极大改善了南通市政。
张謇受上海租界市政的启示,推动南通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自治”式的市政管理模式,可谓“冠盖云集,名满天下。”
扬州
城乡道路的修筑 扬州境内河渠纵横,近代之前,陆路交通主要依靠颇具水乡特色的堤塘道路和丘陵山道。具有现代意义的公路的修筑,扬州颇费了一番周折。
宝应开明绅士卢殿虎平时非常重视实业,他认为扬州地区之所以不如江南,“瞠乎常落人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闭塞,“是以济目前交通之困难者,莫如长途汽车”。[ 参见《扬州交通志》第108页。]因此他倡议通过集资的方法开办长途汽车公司,兴筑公路,改善扬州地区交通闭塞落后的状况。
1918年,卢殿虎等人决定利用运河河堤修筑瓜洲经扬州至清江的公路。瓜洲与镇江之间仅一江之隔,再利用轮埠,就可以沟通长江南北的交通。卢殿虎等人决定筹资先筑扬州至瓜洲的公路。针对当时人们对沿堤筑路的疑虑,公路的筹筑者还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勘查利用运河堤修筑公路的可行性,经反复勘查,证实沿堤筑路,将堤身低处填高,窄处帮宽,只会加固河堤,不会损害河堤。路成后,沿路种植行道树,还可以保护堤土免遭雨水冲刷。[ 老芦《瓜清汽车道路利用运堤之商榷》,《申报》1922年12月2日《申报汽车增刊》(二)。]公路起点在扬州钞关外古运河对岸,终至瓜洲,全长17公里。正值筹备路料、在沪订购汽车时,运河沿线邵伯至高邮有人起来阻挠,散发传单,大造筑路伤害河堤的舆论,反对沿运堤筑路。部分认股者认为投资筑路有风险,担心会亏本,所以因股金欠缺该路没能开工。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筑路计划只得宣告破产。1921年直皖战争结束,卢殿虎等人又提筑路旧事,可人祸才完,又来天灾。这年7月,筑路工作因江北各地发生水灾又被迫停顿。
城区交通的改善 1916年开始,扬州陆续拆除了部分城墙,新开辟了几个城门,城内外的联络始稍有改善。1916年,拆除小秦淮河西侧新旧城之间的城墙及旧城大东门;1923年,辟福运门;1927年,拆除南门外挡军楼城墙;1937年,兴筑新马路时开辟新南门、新北门。但这些远不能适应工商各业发展的要求。
泰州
城区交通的改善 民国年间泰州只改建了几座桥梁。1912年,赵公桥被邑人重修。1928年,泰州市政局在原八字桥,用石砖改建为平桥,“并扩使之宽”[ 《吴陵野纪》卷一,转引自《泰州旧事摭拾》第17页。]。小宝带桥涵洞也于民国年间被改建为桥。[ 《泰州市交通志》第167页。]里高桥又叫暮春桥,1936年修建为砖拱桥。
民国期间泰州城垣日趋残破。1923年,泰州开辟新北门,东门外填濠成路。[ 《泰州志》第135页。]1935年,于西虹桥北面城垣增辟天滋门。1938至1939年,国民政府通令将城墙全部拆除,以后又沿北半城基筑路。
2、民国后苏中三市的环境保护系统
近代城市的环保系统内容较简单,主要包括城市的市容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方面,民国前也多不为市民和地方政府所注意,民国后稍有改观。
南通 张謇认为:“公园者,人情之囿,实业之华,而教育之圭表也。”[ 《南通公园记》(民国六年),《张謇全集》(第四卷)第411页。]所以从1917年开始,张謇在南通城建东南西北中五公园,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市民提供了娱乐、休息的好去处。南通近代修筑的部分城郊道路两侧还植以行道树,对保护路基、防止尘灰以及改善环境都有积极意义。在张謇所建的新市场内,虽热闹异常,但环境卫生,清洁设施齐备,“公共厕所亦异常清洁”。[ 《二十年来之南通》下编,第86页。]
扬州 扬州绿化素有基础,清代盐商对城外风景区进行过系统规划,所以有“绿杨城廓是扬州”、“园林多似宅”之说。近代扬州城市衰弱,风景萎败。民国后,扬州成立江都县风景委员会,专门负责风景区的整顿,先后在徐园、长堤春柳等处植树。
泰州 泰州城区街巷狭窄,无街道绿化。县政府先后数次造林,但成效不大。
苏中三市城区的卫生状况大同小异。城市沿街路口设置私厕、露天粪缸、小便池和灰堆,厕所、粪缸为私人所有,粪便自由买卖,由于设置者只图收集粪肥,不重视卫生管理,造成大街小巷粪尿横流,严重影响环境卫生。
3、民国后苏中三市的城市防灾系统
城市防灾系统包括防火、防洪、防风、防冻、防雪等内容,近代城市只有简陋的防火设施。南通因滨江临海,保坍成为城市防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 南通是濒江城市,江面宽达八九公里,江水对北岸的冲击力很大,且靠近海口,每日受两次涨潮落潮影响,造成近代南通沿江江岸大范围坍塌。“沙松水旱,日坍日削,不速治,州城不保”。[ 《江海春秋》中册第87—88页。]张謇将坍岸与南通城的关系比作唇齿关系,“城齿而岸唇,忍唇之亡,何以不寒其齿?”[ 《张謇全集》(四)第388页,《题保坍会纪念扇》,1911年。]1911年南通成立保坍会,张謇为会长。他出私资延请中外水利专家,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沿江筑楗修堤。到1927年,南通沿江一代岸线逐渐趋于稳定。南通保坍会长达十余年的大规模沿江保坍工程,对稳定江岸起了重要的作用。
现仍完好地保存在南通市政府大院前的钟楼建于1914年5月,高26米,宽6米,系为报时、报火警而筑。有专人日夜轮住此楼,了望全城,一有火情,立即敲钟,用钟声声数代表火灾所在方位。
南通的近代消防始于1919年南通商埠警察局设置的消防队。真正意义上的消防机构是1928年国民党南通县公安局下设的消防队。1935年设立消防组,有消防警12名。从1919年至1948年,虽然南通旧警察机构中一直设置消防队,但由于旧政府不重视消防,三十年间南通的消防事业几乎没有实质性发展。
扬州和泰州 现在扬州的老城区仍可见到颇具地方特色的马头墙,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成阶梯形,形似马头,故称。古代社会没有什么救火设施,马头墙在阻止火势蔓延上起一定的作用,故而又称防火墙。[ 李采芹、王铭珍:《中国古建筑与消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民国12年盐商马世杰捐资,在扬州城中心地区的教场安全救火会会址,建筑了一座望火楼,它是近代扬州的最高建筑,通过它来探视全城火情。有专人以敲钟方式报警,救火人员根据钟声数确认火灾地点,前往施救。[ 参见田永谦等:《扬州救火旧俗漫谈》,《扬州史志》1993年3、4月合刊第74页。]民国年间,扬州城区电话局建立以后,安装了“09”火警电话。[ 《扬州市志》第2322页。]城内有水会(救火会)36家,分布在全城各条大街小巷。[ 同上,第2321页。]消防设备水龙由古代的木龙发展为铁龙,以“人力拖拉水龙,由四名大汉压水泵喷水灭火”[ 《老扬州》第172页。],功效之低可以想见。扬州城内一些古老街巷,十分狭窄,有的连二人手抬着泵也很难通过,这更增加了灭火的难度。总体而言,近代扬州的消防设施非常简陋。
民国后泰州城区也设有救火联合会。
4、民国后三市的排水及城市照明系统
南通 1914年,张謇为其新建的“濠南别业”的照明而购置了小型发电机一台,多余的电力在城区沿其新宅、长桥一带安装路灯,这是南通路灯事业的嚆矢。20年代,在张謇所辟的新市场内30多米一路灯,[ 《二十年来之南通》第86页。]较为壮观。
扬州 1913年,无锡商人祝大椿创建江都振明电灯公司。起初只有两条线路通往城区,从南门经埂子街、多子街等商业繁华地段,商店集中地区,在交叉路口、大商店门前装有少量白炽灯泡作为路灯。随电灯厂电力供应能力的扩大,装路灯的街道也逐渐增多。收费方式为每户居民每用一度电加收5%的电费和路灯维修费。路灯一般只在晚间6至12时开灯,俗称“半夜灯”。到抗日战争前夕,市区有路灯近千盏。[ 参见《扬州城乡建设志》第60页。]城市照明设施初具规模。
民国年间,扬州在部分街道及新修马路增设了街沟(即下水道),多为暗沟。城区地下瓦砾土层,透水性能好,部分小街巷和离河道较远的内部街巷,便通过砖砌窨井将雨水或污水渗透地下,或将积水引入大运河。[ 参见《皮市街曾有“水乡”之称》,《扬州史志》1990年第3期,第39页。]但随电灯、电话次第进行,木杆林立,“地沟受其影响,淤塞堪虑。”[ 徐谦芳述:《扬州风土记略》卷之上,第18页。]
泰州 1917年泰州人于海珊等合股筹建振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振泰电厂建成发电,在电厂大门两侧各设路灯两盏。至1948年末,泰州只有路灯30盏。亮灯时间为晚间6至12时,无专线控制系统。泰州少数街巷有砖砌暗沟排水,就近排入河塘。总体而言,路灯和下水道设施都极为落后。
(三)对近代苏中三市市政现代化之评价
近代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情况下,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各自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开始了市政层面上由传统向现代、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三市市政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透过这些共性和差异,有助于得出城市发展中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1、三市近代市政建设的共同特征
在近代的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居于最重要地位。南通虽然汽车业较发展,但长距离运输及货运通常依靠水运。扬州一切土产如豆麦鸡鸭蔬菜鱼蟹之属,都由水路从霍家桥运至上海,而上海的粗笨之货也多依靠水路运至扬州。[ 徐谦芳述:《扬州风土记略》卷之下,“交通”第67页。]泰州“自大达内河轮船通行后,交通便利。下河之东台、兴化、盐城等县,里河之泰兴、如皋等县,一切商旅莫不假道于泰,故招商旅店及茶楼酒肆因之日盛。”[ 雷生:《口宝汽车之动机》,《申报》1923年3月3日《申报汽车增刊》(三)。]水运对于三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