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本主义在江苏的初步发展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建立19世纪60年代,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为增强军事实力,曾国藩等一批汉族地方督抚势力主张不仅“剿发逆”还要“勤远略”, 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在恭亲王奕訢的支持下,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兴办“洋务”,购买西方洋枪洋炮、兵船,进而诩以“自强”之名,雇佣洋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江苏是洋务派创始军事工业和大兴洋务的重要基地。
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延请徐寿、华蘅芳等入安庆内军械所试制汽轮船,1864年,军械所迁入南京,第二年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在南京顺利下水。
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绘图
金陵制造局
二、早期民族工业的诞生
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以中日甲午战争为界,此前官督商办形式出现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徐州。自从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势力政治侵略的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后,这里成了殖民势力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活动中心,也是中国官僚、买办、士绅、商人结集的中心,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中心。随着这一中心的形成、发展、扩大,相应出现了一系列由帝国主义主办的船舶修理、机器、纺织、缫丝,为进出口贸易服务的加工工业,交通运输等企业。这一过程中以官督商办形式出现的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在各帝国主义企业的狭缝中诞生。
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于1878年,由郑观应、经元善等集股官督商办,但经过多次改组,1890年始投入生产,装备购自英美德全套轧花、纺纱、织布机器,资本一百万两。此外还有华新、裕源、裕晋、大纯四厂,它们名义上属于机器织布局,实际上全由商人和一般退职官僚经营的半独立性的企业。1893年10月,织布局被火后,李鸿章派盛宣怀组织重建,改组为华盛纺织总厂。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广东香山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撰有《盛世危言》一书。1909年,协助盛宣怀发起组织轮船招商局商办,遂第三次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晚年拥护“立宪”,反对革命;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亦不满。1922年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作为江苏民族工业早期发展过程,还包括徐州利国驿煤矿的兴办。1881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奏准兴办徐州利国驿煤矿,委派胡恩燮父子筹办矿务。根据《徐州利国招商章程》,徐州煤矿采用“官督商办”又“仿用西法”经营,共计划招集商股银50万两,1884年秋,在青山泉煤井开始出煤。1897年,贾汪优质煤田发现后,徐州煤矿有了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后,江苏民族工业的发展除了集中于上海的继续发展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上海向周围地区的辐射和扩散,上海以外的苏州、无锡、通州等地民族工业开始兴起。而这一时期江苏民族工业的普遍兴起,其内在的推动力主要在于:
第一,新式企业丰厚的利润刺激。据统计,90年代上半期不少企业获得的纯利高达20%以上,分派的股息也高出10%,这种可观的经济收益在当时社会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