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书院的终结(5)

辛亥革命网 2022-01-07 09:46 来源:《辛亥革命时期江苏社会研究》 作者:徐静玉 查看:

清初政府深怕书院广聚生徒,讽议朝政,于己统治不利,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但书院制度已历宋元明三代,在士大夫阶层和一般知识分子中有很深的影响,朝野上下兴复书院之声不绝。

  根据现有统计,由书院而来的小学共有24所如下:其中吴县甪直小学还入选《中国名校》(小学卷)。

  江浦县实验小学 珠江书院

  溧水县实验小学 高平

  高淳县城区小学 学山

  无锡市东林小学 东林

  宜兴市高塍中心小学 滆南

  睢宁县实验小学 昭义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龙城

  武进市奔牛实验小学 金台

  溧阳市实验小学 平陵

  吴县市甪直中心小学 甫里

  昆山市玉山镇第二中心小学 玉山

  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梅李

  常熟市石梅小学 游文

  海安县实验小学 凤山

  海安县明道小学 明道

  灌云县精勤小学 精勤

  沭阳县实验小学 怀文

  兴化县实验小学 昭阳

  高邮市实验小学 珠湖

  宝应县实验小学 画川

  靖江市实验小学 马洲

  泰兴市襟江小学 襟江

  仪征市实验小学 乐仪

  丹阳市实验小学 鸣凤

  (2)名中学

  清末各府书院多改设为中学堂,当时即成为全省中学教育的主力。其中有文正书院改设的江宁府中学堂,正谊书院改设的苏州府中学堂,南 学舍改设的镇江府中学堂,丽正书院旧址创办的淮安府中学堂,梅花、安定书院经费创设的两淮中学堂,云龙书院改设的徐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这些中学由于历史较久,规模较大,师资雄厚,设备也较齐全,虽还无著名中学之称,而实际上已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理想学府。“五四”运动之后,江苏各省立中学凭借先天条件,率先实行教育改革,加上当时有一批尽瘁教育事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主持校政,使这些学校教育质量臻于一流,在全国亦具有一定声望和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有省扬州中学、省苏州中学、省镇江中学等。

  名校有名校的传统、名校的特色,而江苏各名中学又有着它们共同的特色:

  首先,延聘有才学的名师任教。先后在扬州中学任教的有朱自清、董伯度、徐谟、汪桂荣等。在苏州中学任教的有钱宾泗、吕叔湘、杨人鞭、吕思勉、孙起孟、吴之修、顾伯钦等。这些教师学养深厚,执教有方,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如著名数学家汪桂荣任教扬中时,学生称其为菩萨,意其学识渊博,教学出神入化,师德高尚,普渡众生(学生),受其栽培成材者甚众。省内其他著名中学也多拥有不少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师,他们授课时做到要言不繁,思维严密,解说精炼,引导有方,深受学生的热爱和尊敬。

  其次,教学质量高,注意因材施教。从课程、教材到教法根据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灵活实施课程设置。在文理分科基础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继承以往传统尤重理科。 如扬州中学“高中数学,必修课为文理科学生合上, 补修数学则限于理科学生,其教学程度超出部颁课程标准”。[ 张铨等《扬州中学简史》,扬州文史资料11,第106页。] 学校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以适应高标准的教学水平为鹄的。高中数理化课本系采用外文原版,在使用中再按教学要求或梳理调整,或删节增补。倘无切合教学的课本,教师本其平素之研究,编印讲义,授之学生,对外刊行即成专书。苏州中学于国内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等各大书局,莫不有学校教师之国文、算学、外文、史地、理化、天文等著作出版。扬州中学甚至编有全套高初中《国文》,《高中解析几何》,《初中代数学》等教科书,由中华、正中等书局出版,有的数年间发行二十余版。教学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自学辅导。文科教学一般是“自动重于讲授,专书重于单篇,札记重于课作”。[ 张铨等《扬州中学简史》,扬州文史资料11,第106页。] 理化、生物学科注意观察和实验。扬州中学甚至达到生物实验每个学生可独用一架显微镜,理化能进行2-3人的分组实验。

  第三,形成自由活泼注重研究的学风,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样而充实。学校成立有学科研究会,会务由学生处理教师指导。有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史地、国画、西画、摄影、音乐、书法、国术等不下20种。并举行同乐会、展览会、演讲及表演比赛等。有价值的作品刊登壁报或编入会刊、校刊。 苏州中学有《国学研究专号》、《自然学科研究专号》、《历史学科研究专号》等出版。扬州中学的《扬州校刊》刊载校闻、评论、文艺作品、研究论文、内容广泛,资料翔实,十年中出版102期,发行全国,颇有影响。平时还注意与校友及社会各界建立联系,邀请学者、专家到校座谈演讲。节假日组织远足郊叙,外出观光以开拓学生眼界,增益知识、涵养品性。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爱国求知求真进取向上的精神。胡乔木同志曾在给母校扬州中学的一封信中热情赞扬母校教育学生“正直向上,热于求知”。它为许多青年学生参加爱国运动,投身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一二·九”救亡运动,及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这些学校的师生以实际行动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从1903-1949年,江苏的中学教育,尤其是上述这些著名中学,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更得到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很多人脱颖而出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栋梁。仅以扬州中学为例,据1992年统计,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省扬州中学的校友有:周志宏、朱物华、李方训、柳大纲、王葆仁、吴征铠、吴征镒、朱亚杰、武衡、谢义炳、高鸿、黄鸣龙、李德平、黄纬禄、童宪章、盛金章、黄宏嘉、王元、戴元本、吴良镛、尹文英等21位。

  根据现有统计,由书院而来的名中学共有16所如下:

  高淳县中学 学山书院

  江苏省南菁中学 南菁

  江阴市中学 礼延

  沛县中学 歌风

  睢宁县中学 昭义

  江苏省苏州中学 紫阳

  张家港市梁丰中学 梁丰

  江苏省海门中学 师山

  赣榆县中学 怀仁

  沭阳县中学 怀文

  淮安市中学 奎文

  江苏省阜宁中学 观海

  江苏省扬州中学 安定、梅花

  江苏省泰州中学 胡公

  江苏省兴化中学 文正

  江苏省镇江中学 南 学舍

  2、兴学先驱

  新学化书院虽然势单力薄,无力挽救书院制度日薄西山的颓势,却以其培养的众多人才贡献于新式教育,成为近代教育史上的一道风景。

  (1)创办学堂

  清末兴学来,江苏各地多留下了新学化书院肄业生的踪迹,他们有无锡的杨模、俞复,江阴的吴汀鹭、沙慕陶,南通的沙元炳,盐城的陈玉树,武进的庄蕴宽等等。他们所创办的学堂在当地多开风气之先,甚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无锡的杨模于在1898年初与当地士绅共同发起,就连元街上寿禅院西面余屋,创办竢实学堂,学堂成立而变法之诏尚未下。“它是无锡最早的一家小学,在全国亦名列前茅”。[ 陈宝善遗著《无锡最早创办的小学之一》,无锡文史资料十三第83页。] 此后不久俞复等人又创办三等公学,于同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开学。这两所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均占一席之地,在无锡当地影响也极佳,无论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还是仪器设备均堪称一流。竢实学堂以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教学质量,入选《中国名校》(小学卷)。

  江阴的吴汀鹭、沙慕陶、章慰农等人,于1901年创办小学,经三年苦心经营,至“卅年学生已达四五百人,至卅一年益多。”为此添造房屋,扩充设备,于“是年秋,成第一进楼房。上其名曰辅延两等小学”。[ 吴汀鹭《八十回忆录》,江阴文史资料十四第32页。] 校训为“崇实耐劳”。第二年学堂迁入三公祠,“群策群力,精力筹划,建设教室宿舍,购置标本仪器及图书什物,经八年而粗具规模”。[ 王伊复等《怀念先父王希玉》,江阴文史资料九第46页。] 在民初成为江阴一所有名的小学。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