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它产生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形成高潮的年代里。它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风云激荡的中国社会里,南社不可避免地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辛亥革命这一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南社活动的整个历史看,南社的组织和活动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本世纪20年代。它的发展的全过程是那个时代我国知识分子阶层的一个缩影。只有了解它的全貌才能对那个时代及其知识分子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认真研究和探讨南社人士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及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南社成立的背景与酝酿
1、南社成立的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中国已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动荡、大变革的前夜。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特别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正急剧地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先进的中国人不甘心国家的沉沦和民族的灭亡,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挽救祖国与民族于灾难之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光绪帝进行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广大的中国劳动人民则是以各种方式掀起了席卷全国的反封建统治的革命浪潮。清政府的政治统治日益动摇,危在旦夕。封建统治阶级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在政治上推出所谓的“变法”、“新政”,与此同时,在思想上则是大力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但是,这个“洋人的朝廷”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它所耍弄的花招受到全国各阶层的抵制。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包括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及革命派知识分子等,他们虽然本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罪行进行了一定的批判。特别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以后,他们的活动更是日益活跃。
还在康梁热衷于维新变法,竭力挽救清王朝命运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开始了他们的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革命活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壮大。这时摆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是,一方面进一步发动,并把已经出现的革命力量逐步集结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反动统治进行猛烈批判。另一方面,由于革命势力的日益壮大,引起了康梁等保皇派的疯狂反对。康有为发表文章,把光绪帝称谓尧舜以来未有的“圣明之主”;反对武装革命推翻清朝。梁启超也在《新民丛报》上连篇累牍地攻击革命,说革命“持之过偏”、“将不得自由而得专制”。革命派在组织发动的同时,也必须对保皇派的反动谬论予以有力的批判斗争,并通过批判斗争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媚外投靠的反动面目,动员人们参加革命。于是,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热情地投入了这场以文字反帝反清的斗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随着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勃兴,留学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则更加活跃。当时留学生,特别是留学日本的学生人数激增,至1906年达8千人以上。他们开演讲会,办报刊杂志,成立小团体,大力宣传爱国救国的革命主张,支持国内的革命斗争,并不断派人回国支持发动群众起义和斗争,使得国内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互通声息,连成一气,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宣传革命的高潮。通过他们的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护。据初步统计,自1899年的《开智录》起,至1905年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止,革命派共创办期刊近30种,报纸10余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宣传队伍开始形成。当时的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革命的两个中心。他们有的搬来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的则是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中吸取“夷夏大防”、“君轻民贵”等思想,用来反清反帝。他们所创办的各种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刊物如《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苏报》、《二十世纪大舞台》、《女子世界》等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爱国救国,反帝反清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这股宣传革命思想的潮流中,邹容的《革命军》的刊行和《苏报》案的发生对国内思想界的震动十分巨大。它们更有力地促进了革命思潮在国内的广泛传播。1905年同盟会成立,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此后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又把它具体解释为三民主义。这使得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革命目标,使得革命斗争更趋活跃。革命派创办的期刊、报纸数量迅速增加。革命派还在全国各地组织了10余次武装起义。革命潮流滔滔向前,清政府的最终崩溃已指日可待。南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为应合同盟会的革命活动而酝酿成立的。柳亚子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这个时候,孙中山先生和同志们,在海外创设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相号召。正在十七次革命失败奋斗的过程中间,而内地所号称知识阶级的人,还是昏昏沉沉,做着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的好梦。我们发起的南社,是想和中国同盟会做犄角的。”[ 柳亚子《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00页。] 高旭也说:“于同盟会后更倡南社,固以文字革命为职志,而意实不在文字间也”。[ 杨天石、刘彦成《南社》,中华书局,1980年,4-5页。] 可见,南社的创立,是想以文学为手段,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作出文人应有的贡献。
2、1907——1909年的酝酿
关于南社成立的时间,目前史学界公认是在1909年11月13日(清宣统元年己酉年十月一日)。但南社酝酿于何时,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据柳亚子的诗中所说,“南社”这个名称在南社正式成立之前就已经出现。1908年春,柳亚子曾写有《海上题南社雅集写真》两首诗:“云间二妙不可见,一客山阴正独游。别有怀人千里外,罗兰、玛利海东头。”“鸡鸣风雨故人稀,几、复风流事已非。回首天涯唯汝在,相逢朱、沈倍依依。”[ 柳亚子《南社纪略》,2页。] 诗题中明确提到了“南社”这个名称,以南社比明代江南文人所组织的反清团体几社与复社。“写真”即指上一年冬天在酒楼小饮时所摄的那张照片,即是说南社在成立前还在上海举行集会,酝酿南社的正式成立。徐文烈编《柳亚子诗选》在笺此诗时写着:“由此可见南社早于此时已酝酿成熟,惟人物各散东西,一时未集而已。”而在1907年冬天,柳亚子又有一首诗《偕刘申叔、何志剑、杨笃生、邓秋枚、黄晦闻、陈巢南、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张聘斋海上酒楼小饮,约为结社之举,即席赋此:“慷慨苏菲亚,艰难布鲁东。佳人真绝世,余子亦英雄。忧患平生事,文章感慨中。相逢拼一醉,莫放酒樽空。”[ 柳亚子《南社纪略》,3页。] 题中所说的“结社”究为何社?诗中没有讲明,但据柳亚子自己回忆,该是南社无疑。这是我们在柳亚子的诗文中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南社的介绍。柳亚子据此认为,南社的酝酿始于1907年冬。柳无忌认为,1906年至1907年是南社的酝酿时期。[ 柳无忌等《我们的父亲柳亚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5页。] 把南社的酝酿时间提到1906年,尤以1907年冬“约为结社”的那次聚会更是表明南社已酝酿成熟。王晶尧认为,南社是“1907年由青年爱国诗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在上海发起。”[ 王晶尧《南社始末》,《中国社会科学》1980第4期,73页。] 实际上都是沿用了柳亚子在《南社纪略》中的说法。朱剑芒先生在《我所知道的南社》[《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0页。] 中,认为《国粹学报》与《复报》是南社的两种前身。文中说:“这两种报纸,论它们的革命立场,以攘夷复汉的文字作广泛宣传。”“《国粹学报》上发表的文字,多数是阐述明末遗民顾炎武、王船山的民族思想,表扬陈卧子、夏完淳英勇不屈的气节,……而《复报》却是明目张胆地提出排满宗旨,高举革命旗帜”。“陈去病、高吹万、蔡哲夫、黄宾虹、胡朴安……都是国学保存会会员,也是《国粹学报》的主笔或中坚分子。至于《复报》的主编正是柳亚子。”“不但去病常在《复报》上发表文字,而且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后来参加南社的人士,如吹万、天梅、马君武、刘秀平、傅钝根……等写的。”朱就此认为《国粹学报》和《复报》是南社的前身。杨天石、刘彦成更是把南社的历史追溯到1902年[ 杨天石、刘彦成《南社》,中华书局1980,5页。] 。因为陈去病、柳亚子在这一年先后加入中国教育会,组织同里支部和黎里支部,逐渐表现出明显的革命倾向。但也认为《国粹学报》和《复报》是南社的基础,与朱剑芒先生的看法一致。
那么,南社的酝酿究竟始于何时呢?这里,我想列举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1907年秋瑾起义失败后,陈去病曾在上海发起为秋瑾开追悼会。由于清政府的干涉,追悼会没有开成。陈去病于是在1907年农历7月初7发起成立了神交社。这是一个集当时江南许多著名文人的激进的文学革命团体。后来成为南社社员的,如刘季平、吴癯安、高天梅等,都是当时神交社的中坚分子。柳亚子虽没有参加神交社成立会,但后来还是参加了神交会的活动,并有《神交社雅集图记》[ 郑逸梅《南社丛谈》,3页。] 一文记载了当时的情况。这是一篇富有革命性和历史性的珍贵文献。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当时柳亚子的活动情况,并且使我们见到了神交社的端倪。文中说:“嗟夫!今之时,何如时乎?小雅废,夷狄横;诗书烬,微言绝;礼崩乐坏,俗敝风颓,而莫可与居之时也。士生斯世,咸瞿然忽忽,而有所不屑以贸一日之荣。夫既有所不得志于世俗,则必益求其同调之朋,与为么弦之和。”并且表示:“板荡以来,文武道丧,社学悬禁,士气日 ,百六之运,相寻未已,岁寒松柏,微吾徒其谁与归!”高天梅又有《海上神交社集,以事不得往,陈佩忍书来索诗,且约再游吴门,游此代简》[ 《天梅遗集》第三卷,9页。] 一诗。诗云:“弹筝把剑又今时,几、复风流赖总持。自笑摧践遽如许,只看萧瑟欲何之。青山似梦过秋鬓,红豆相思付酒卮。怕听夜乌啼不了,沼吴陈迹泪丝丝。”可见当时神交社诸子满怀激情,气冲牛斗,誓要冲破满清文化之罗网,建设未来新社会的雄心壮志。它表明,神交社已是清代文人的一个反清文学团体。它号召社员们继承明末几社、复社的传统,不仅驰骋在文苑,而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做挽弓先驱的健者。神交社有一个团结的组织,一个明确的斗争目标,它的以文学为武器进行反帝反清的斗争方式不同于其它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但与南社却是一辙之出。无论是从革命目标来看,还是从组织准备来看,神交社实际上是南社酝酿的开始。关于这一点,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曾有提及。柳亚子也说:“神交社,隐然是南社的楔子。”[ 柳亚子《南社纪略》,6页。] 而《国粹学报》与《复报》是同一时期的两种刊物,互不相属,虽都言反清,但反清的方式不同,目标也不一致。一是搬出古人,希望从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中寻找反帝的武器,发展了复古主义倾向,排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指斥当时先进人物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为“鬻道于夷”,是“放弃道德”、“掊击仁义”,号召人们维护“古先哲王数千年相传之道统”和“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 黄节《国粹学报序》,《国粹学报》第一期。] ,维护封建文化不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一是十足的现代派,甚至带有一些洋味。它以“发挥民族主义,传播革命思潮”为任务,以发表诗、文为主。“想靠着文字有灵,鼓动一世的风潮……所以一定要打破这五浊世界,救出我庄严的祖国来,才不算放弃国民的责任”。[ 柳亚子《发刊词》,《复报》第一号。] 《复报》又强调民主主义精神,对封建时代中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和圣人进行毫不留情的抨击,痛斥“威权炎赫”的君主是“专制魔王”,而那些“圣人”“倡君尊臣卑之道”则实是“以济其奸”,并公开鼓吹流血革命。它们最终是不会走到一起的。它们只能成为两派。随着间的推移,它们愈益分道扬镳。在南社成立之前,它们就是宗旨不同的针锋相对的两派。南社成立后,它们也还在继续活动。它们不可能是为“反抗北庭”而成立的南社的前身,至多只能算是反清的思想火花的闪现,部分地成为后来所成立的南社的有益的思想营养液。至于1902年,则是陈去病、柳亚子等人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确立“提倡气节”、“反抗北庭”的反满革命思想,开始用文学之笔向满清王朝宣战,成为文学革命的闯将。但他们并没有着手联合全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清王朝展开围剿战。那个时候,还丝毫没有南社的影子。自然不能说1902年是南社开始酝酿的时间。纵观那一阶段文坛上的活动,神交社应为南社酝酿的开始,而同时期的其它文化团体则对神交社组织及宗旨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