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江苏教育会

辛亥革命网 2021-06-25 14:49 来源:《辛亥革命时期江苏社会研究》 作者:蒋梅 查看:

江苏教育总会是由清末江苏士绅在上海发起创办的民间教育团体。该会成立后,在推动地方教育和争取地方教育管理权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成为江苏全省教育团体活动的核心。

  (一)江苏教育总会成立的背景

  江苏教育总会是由清末江苏士绅在上海发起创办的民间教育团体。该会成立后,在推动地方教育和争取地方教育管理权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成为江苏全省教育团体活动的核心。作为民间社团的江苏江苏教育总会能够在清末诞生,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较为重要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

  清政府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被迫开始推行“新政”改革,在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教育团体的产生。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也着手改革旧的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发展近代教育。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谕旨,强调科举“流弊日深,士子但视为戈取科名之具”,规定从次年起加策论,所有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此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不少高官大吏进一步要求废除科举制,兴学育才。1903年底,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会衔奏请按年递减科举,指出“奉旨兴办学堂,已及两年有余,而至今各省学堂仍未能多设者,经费难筹累之也。公款有限,全赖民间筹捐。然经费所以不能捐集者,天下士林谓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然则科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不免观望,绅富孰肯筹捐,经费断不能筹,学堂断不能多。”因此,奏请将科举取中之额,逐年递减三分之一,历三年全部减尽,以“俾全国臣民确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办法,咸晓然于朝廷意向所在”。[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59--61页。]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赵尔巽等众多督抚将军又会衔上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强调“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励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576页。]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发布停止科举上谕,同时“责成各该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慎选师资,广开民智。其各认真举办,随时考查,不得敷衍瞻徇,致滋流弊”。[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第580页。]为了鼓励学生进入新式学堂读书,清政府还对各类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出身奖励。通过以上各种举措,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便在各地大量创办起来。据统计,1904年,全国各类学堂4476所,在校学生99475人。1905年,学堂增至8277所,学生达258873人。[ 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载《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随着科举废除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清政府设立了许多新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务官吏,并鼓励士绅参与学务管理。1905年学部成立以后,逐步建立了从中央的学部,到各省的提学使司,再到府州县的劝学所新的教育行政体系。尽管清政府逐渐建立了这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门教育行政机构,但因地方学务愈发繁杂,督察、计划、筹费、劝学、无不需积极推行,仅靠官方机构已不胜任,转而鼓励士绅参与学务管理。早在维新变法期间,礼部尚书李端棻即号召督抚谋求地方士绅协助,以管理各级学校。1898年5月,光绪帝谕令:“各省绅民如能捐建学堂或广为劝募,准各督府照筹数目,酌量奏请给奖,其有独力措捐巨款者,朕必予以破格之赏。”[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页。]此事因变法被镇压暂时中止,1904年又因全国再度兴办学堂而重新被提出:“地方官选派本处绅士,予以襄办学务之责任。”[ 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清政府准许士绅管理教育,主动倡导和鼓励士绅成立民间教育团体。清政府为推行宪政改革,弥补官治之不足,还主动仿行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制度,以使官治与民治同时并行。1909年初,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要求凡城镇各设议事会、董事会,乡设议事会,负责办理自治事宜。这样,清政府即将原由国家严密控制的学务、卫生等许多方面的相当一部分管理权下移到民间,主动让出了一个非官方的独立社会活动空间,不仅直接促进了民间自治社团的诞生,也为民间教育团体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各地开明士绅自身的发展

  各地开明士绅聚合发展,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是推动民间教育社团大量涌现的重要动因。

  戊戌时期,在维新派的倡导下,中国出现了几十个学会组织。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会,陈宝箴、黄遵宪等人在湖南创办南学会,这些学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政变发生后,在清政府厉行党禁的高压下,这些学会大都陷于停顿,仅有国外保皇会对华侨的动员组织,国内正气会对士绅的吸引聚合,戊戌学会的精神命脉得以维系。清政府恢复新政后,士绅的结社活动由秘密走向公开,类型也由单一的政治组织发展为多样化的功能团体。据《苏报》、《国民日日报》、《俄事警闻》、《中外日报》、《大公报》、《警钟日报》、《申报》、《岭东日报》、《汇报》以及《东方杂志》、《新世界学报》、《大陆报》、《选报》等几十种报刊杂志的报道,1901-1904年间,江苏(含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东、直隶、河南、奉天、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先后建立各种新式民间社团271个(不包含分会)。社团的区域分布,详如下表:

  表一:各省社团分布数量表[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274-275页。]

  这一不完整的统计大体可反映当时国内各地民间社团蓬勃兴起的情况。上述271个社团中,教育会有21个。清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教育被认为是救国的首要任务,各界希望利用教育广开民智,促使中国走向富强之道。虽然清政府已积极进行新式教育的改革,但面临相当多的问题,极需各界人士的协助。因此创办和教育相关的团体以便推动教育想法和实际活动日多。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官办、私办的学堂,教科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02年4月15日,蔡元培遂与上海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专门编订教科书,进行函授教学,刊行丛报等。由于时局的急剧变化,中国教育会还来不及对旧教育进行改造,便被推上了政治舞台,但中国教育会的公开名义是发展教育,培养革新改造的新国民,在这方面,它的影响广及全国。在其影响下,各省纷纷成立教育会或教育研究会。这些组织大都以“普及国民教育,振起自立精神”[ 《江苏教育会试办总章》,1904年8月5日《警钟日报》。]为宗旨。各地人士鉴拒俄运动时“上海教育会慕义响应,都之得八九百人”的事实,大声疾呼:“我同胞而不忧家国则已,忧家国则必立民团;我同胞而不立民则已,欲立民团,则请从教育会始。”“由一方隅而推之全省,万室之都,三里之邑,莫不有教育会之组织焉,则全省之团体必固。由全省而推之全国,形胜之地,繁盛之区,莫不有教育会组织焉,则全国之团体必强。”[ 《教育会为民团之基础》,1904年6月27日《萃新报》。]一时间“各处教育会及各学堂皆步尘而兴,咸丰海上诸志士为全部之中心。”[ 《上海教育会与爱国学社之冲突》,载《浙江潮》,1903年第6期。]从而不仅推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而且促使新的民间教育团体的产生。

  3、江苏士绅的积极参与

  江苏省地方开明士绅积极参与地方教育事务是江苏教育总会兴起的特殊原因。

  一些热心教育的士绅主动参与地方教育方面的活动,如举办学堂、改革旧书院等,不仅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部分教育管理权,并开始结成团体。

  清末学校分为官立、公立、私立三类。官立学校是由清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筹集经费建立的,部分则由原有旧式学校(私塾、书院)改建而成的;公立学校是指集资开办的学校;个人独资设立的称为私立学校。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时,社会各阶层奋起探求救之图存之道,“教育救国”思想随之兴起,举国上下形成了国民兴学的意识。出身寒微、毁家兴学的杨斯盛认为,“此值国步艰危,不可终日,听名人谈论,必以兴教育为救国第一义”。[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第644页。]早在1895年张謇便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明确指出“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学”,[ 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5页。]主张仿效西方先进国家设立各种专门学校,主张各省广设学堂。兴学育才以济时艰的呼吁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兴学意识,促成士绅办学热潮的兴起。江苏地方士绅积极创办学堂,办学成就较高。从1902年至1909年间,属江苏布政使管辖地区创办官立学校522所,公立学校2821所,私立学校1176所;属江宁布政使管辖地区创办官立学校1281所,公立学校1474所,私立学校538所。[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年)》,1984年,第244页。]在设立的学堂中,官立学校较少,公立、私立学校较多,反映了江苏士绅的办学热情。

  自1900年到1905年,各学社纷纷在上海设立。其中大多数以改良教育为宗旨,管理地方教育,推动地方教育改革。以教育研究会为例,1904年姚文楠等人赴日本考察教育,次年归国,为改革龙门书院组成了教育研究会,由姚文楠主持,商讨书院改革事宜。地方士绅在积极参与地方教育事务,推动地方教育发展的同时开始结成团体,掌握了部分教育管理权。

  另外,江苏位于长江下游富庶地区,明清以来经济又有相当的发展;并且人文荟萃、学风鼎盛,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士绅组织学会推动学务。

  (二)江苏教育总会的前身——江苏学会

  1、江苏学会的成立

  江苏学会是江苏教育总会的前身,成立于1905年10月8日。先是,恽祖祁、王清穆等发起创办江苏学会,会所设在上海闸北酱园弄。[ 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55页。]10月8日,在上海愚园正式召开成立大会,有一百多人出席了大会。当天张謇因病未能到会,由学会会员屠敬山代为主席,出席大会的蒋维乔、雷奋等一批会员推举张謇为会长,恽祖祁为副会长,李平书、刘葆良、徐鼎霖、王清穆等四人为会董。总会所设在上海酱园弄。[ 《纪议立江苏学会情形》,1905年10月9日《申报》;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8页。]江苏学会这一民间教育团体正式成立。

  1905年12月12日到20日,江苏学会召开第一期常会,在张謇的主持下,190多位教育界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选举学会领导人;二是制订学会章程。在选举中,张謇当选为会长,恽祖祁、王同愈为副会长。尔后,讨论并通过了《江苏学会暂定简章》,其中对学会的宗旨、组织机构等重要问题都做了规定。

  学会的宗旨是章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讨论议定过程中,与会会员因意见不同发生争执。部分会员在会中提到宁沪铁路及抵制美货等事,认为“我辈学界中人,天下事均可议及”,会中多数人对此表示认同,但也有少数会员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今日之会专为学务起见,他事不便列入”,双方一时争执不下。[ 《详志苏省学会缘起并冲突情形》,1905年11月30日《申报》。]因与会者都以教育为职志,希望改良本省教育,最后经各方协调拟定并通过学会宗旨,列入《江苏学会暂行简章》第二条。其内容为“专事研究本省学务之得失,以图学界之进步,不涉外事。”将学会的活动限制在教育范围内,不涉及政治活动。但在当时教育改革本身就是宪政改革的一部分,江苏学会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在具体项目中,《简章》作出规定:甲、注重师范;乙、考求实业;丙、提倡尚武精神;丁、预备地方自治;戊、联合学界等。[ 《东方杂志》,1905年,第12期。]其中提到要“预备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在清末上海曾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是近代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中央集权,争取参与政权的一种政治主张。这一规定对学会这一教育团体的政治倾向反映是显而易见的。

  《简章》对学会的组织机构从分工、职权方面都作出了规定。根据《简章》规定,该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评议员若干人,以各府直隶州所辖厅州县多寡之数为差,会董由各厅州县各举1人,干事员20人,其中经济部6人,调查部4人,普通部2人,专门部2人,庶务部6人。以上职员均2年一任,连举得连任。会长有总理全会事务之权,副会长协助会长理事;评议员有提议、议决全会教育事务及经济问题之权,然必须全体评议员到会三分之二,乃得决议。若因推广教育而关于扩充经费之事,虽经多数评议员议决,仍须交由会长转送经济部干事员复议认可,乃为可决。会董有驻本地方执行评议员所议决各事之权。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